国庆节前夕,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组织了一次非同寻常的培训班——来自全省宣传文化系统的26名“四个一批”人才学员,挥师南下,来到被誉为“共和国奠基石”、“中国革命摇篮”的井冈山。短短几天时间,学员们身着当年工农红军的衣服,踏着当年朱毛红军的足迹,体验革命先辈之苦,探寻幸福生活之根,感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井冈山精神。
作为学员之一,我有幸做了回“战地记者”。驻足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流连井冈山碑林、雕塑园,踏访“三湾改编”旧址,垂泪小井红四军医院,穿梭茨坪大井、茅坪八角楼毛泽东旧居,仰视砻市井冈山会师纪念碑,重走朱毛红军挑粮小道,登临黄洋界哨口,还有白天吃红米饭、南瓜汤等经过包装的“红军套餐”,大巴车上听《十送红军》等“红色经典”,晚上欣赏红色情景歌舞剧《井冈丰碑》、聆听井冈山干部学院教授的动情报告……几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我脑海里一直翻涌着崇高、坚韧、厚重、敬仰的情愫,内心深处被那种具有原创意义的井冈山精神所震撼。
“当年鏖战地,雾里翠林密。碧血杜鹃红,指默长相忆。”80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人间变了,似天渊翻覆”,“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好香”的红色幽默已体会不到了,“干稻草,软又黄,‘金丝被’,盖身上”的革命乐观也变成了尘封的历史,可是为什么巍巍井冈还能给现代人如此的心灵震撼?我想,物换星移的是岁月,永远传承的是精神!
纵横五百里,苍茫天地间。公元1927年,在中华民族的一个关键时刻,毛泽东发动和领导了震撼全国的“秋收起义”和向井冈山的伟大进军。在这里,第一支工农红军建立起来,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创建起来,“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开辟出来;在这里,保留和燃起的革命“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照彻神州大地,照出一个新中国。艰苦卓绝而又永载史册的井冈山斗争,从1927年10月到1930年2月,仅仅两年零四个月时间,却创造了五千年华夏文明史的不朽传奇,其集中体现就是光照后人的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这种具有原创意义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传家宝,也是每一个现代人应有的精神力量。
井冈山,是一卷永远阅不完的绚丽画册,是一部常读常新的精华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