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图说商丘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广告位
返回本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在线投稿 
2008年11月1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商丘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报道(11)
刀刻瓷韵
——申世德与他的刻瓷艺术
摄影/晚报首席记者 傅青 文字/晚报首席记者 蒋友胜    来源:商丘报业网—京九晚报
  潜心创作。
  ▲“叮叮当当”的声音吸引了游人驻足观看。
  “吹毛求疵”。
  作品上架。
  精雕细刻。
  刻瓷作品《木兰从军》。
  申世德在1.5米高的红釉仿古花瓶上创作作品。

  刻瓷是一种传统民间手工艺术,秦汉时便有剥凿瓷釉的方法,称为“剥玉”。从魏晋开始,随着陶瓷业的发展,大量精美瓷器出现,帝王、官宦和一些文人墨客在玩赏瓷器之余,很想把咏诗题文的墨迹留存于其上,以便永久保存,于是当时的艺人们便在施釉前的瓷坯上,用直刀单线刻出诗文书画的轮廓,这便形成了最初的瓷刻。宋代定窑瓷器的装饰,就是在瓷坯上刻出花纹后施釉烧制的典型代表。

  真正的刻瓷(在瓷釉上雕刻)是从清初开始的。据记载,清初,在民间开始有了专门从事刻瓷的行当,但大多以平刻为主,点线构图等艺术表现力显得单调、平实,并没太多引起世人的注意。一直到了乾隆后期,由于经济的昌盛和统治者文化生活的需要,朝廷特意在皇宫中设置了“造办处”,专门制造宫廷使用的工艺品。由于当时社会各阶层的推崇,镌刻书法艺术有了进一步发展,甚至已有人能用刀在瓷板或其他器皿上雕刻山水、花鸟、草虫等,且栩栩如生。这个时期,刻瓷真正发展成为了一门新的瓷器装饰艺术。

  在上世纪初,刻瓷在中原地区流传甚广,尽管艺术水准参差不齐,但很多民间艺人都掌握着这套瓷上雕刻的本领。 后来,因为战乱,这门技艺逐渐失传。解放后,刻瓷技艺已经鲜有人掌握。虞城县刻瓷艺人申世德等经过多年努力探索,攻克了这一技术难关,使这一历史文化遗产得到再生和发展。

  刻瓷要经过绘图、选料、描图、雕刻、着色、表面处理、配套包装等一系列生产工艺。

  在瓷器的选择上,申世德能刻各种立盘、卧盘、花瓶、瓷板、瓷片等10多个品种。在微刻方面,申世德能在一个仅仅1平方厘米的小印泥盒上刻上中国古代仕女画,而且能刻出西洋画、中国画、人物肖像等。

  申世德的刻瓷作品在慕尼黑第34届手工艺品国际博览会上荣获金奖,1988年获河南省轻工科技腾飞奖和轻工优秀新产品奖。申世德还有部分刻瓷作品以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远销日本、美国、法国、意大利、菲律宾等国家。其事迹曾被《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京九晚报》等多家媒体报道。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 不做评价

放大 缩小 默认
 

地址:中国河南省商丘市归德南路6号 网站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