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据不完全统计,淮海战役中,商丘共支援粮食1.22亿斤,柴草3.86亿斤,做军鞋64.1万双,还有布匹、白菜、粉条、花生、食油、食盐、门板等众多物资。老百姓碾米、磨面、做军鞋形成热潮,当时豫东大地上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夜已深,人不静,家家户户闪着灯;妇女灯下做棉衣,千针万线不放松;男人碾米又磨面,杀猪宰羊不消闲;手起泡,不觉痛,脚冻麻,不知冷;十冬腊月天地冻,天寒心里热腾腾;为打胜仗人人忙,前后拧成一股绳。”
急行一天一夜的担架救援
2009年1月1日上午,湛蓝的天空无云,冷风在明媚的光照里不再凛冽。记者在常俊英老人家里,对这位淮海战役的支前功臣进行了采访。
1929年,常俊英生于永城薛湖。岁月催人老,可老人除眼神略显浑浊外,岁月并没在他身上镌刻下太多苍老的印痕,反而使80岁高龄的他依旧保留着60岁的体格和心态、思维和谈吐。“这或许是淮海战役中那么多死去的英魂对我的保佑吧。”老人幽默地说。
回忆起淮海战役中那一段段奔走在冰天雪地与枪林弹雨中的支前经历,老人泣不成声。“淮海战役中,我是幸者。幸运的是,自己当时兼着一个要务,能够担当。身板强壮,能担当得起。”的确,从老人魁梧的体貌上,仿佛还看得到他昔日的影子。
1948年11月30日,敌人放弃徐州向永城方向突围。当时,不满20岁的常俊英在永城宋河区王桥乡任财粮员。当天,他们是早饭后突然接到区里通知,要100副担架,每副担架6个人,下午必须到萧县黄口火车站接任务。
“时间火急,得赶紧聚600人的支前队伍,还要赶出100副担架,并带够路上吃的干粮。乡里指定由李东林和我负责,担架都是简易的,拔两棵小树,或是砍下大树上胳膊粗的树枝,中间攀上绳子,躺上一个劳力试试结不结实,结实了就行。各人吃的干粮各家的妇女准备,馍也行,小米也行,到时歇在哪里,就借哪里百姓的锅灶做饭吃。这样忙活到上午10点就出发了,下午6点左右到的黄口。”
老人还能清楚地记得,负责接待他们并随伤员一块转移的干部叫张家歧。“刚接上头,张家歧便找到我和李东林谈话,我才知道从徐州突围的敌人快到萧县了。兵到城下,担架队得马上将100位重伤员连夜转移到永城龙岗。连口热饭也没吃,我们立即接任务。这时天已经黑了,根本看不清人,也没时间细看,只管将伤员放在担架上抬起就走。张家岐领队,我和李东林走在队伍后。大约晚上7点出的黄口,紧一阵慢一阵地跑,到第二天凌晨4点多的时候,队伍赶到了永城太丘区的齐大庄。觉得能喘口气了,不料正在借锅做饭的当口,东南方向响起了枪声。张家岐跟我说,可能是与突围的敌人打了起来。没过一会儿,枪声已很激烈。我们赶紧吃了馍,趁天不亮又出发了,到酂阳时,太阳刚出来。”
讲到这儿,老人停了下来,他说还有个小插曲。“在歇脚的时候,有人气愤地找到我们,质问为什么抬国民党的伤员?我一听也急了,伤员中怎么有国民党的兵?老百姓咋能为国民党出力?大家愤愤不平地看着张家歧。张家歧倒很镇静,看来他事先知道情况。他赶紧解释,说优待俘虏是我们共产党的一贯政策,国民党的士兵也大多是穷苦孩子,应当与解放军伤员一样对待,毕竟都是中国人。经他这样一讲,大家才回过劲儿来。这节骨眼儿上,一位骑兵通讯员赶了来,说敌人突围的8辆汽车在许河被截住,郭三庙的民兵阻击了他们2个小时。他们搞不清楚这边有多少人,打一阵儿就缩了回去,让我们赶快去龙岗交任务。同样是在永城地界,队伍从酂阳到龙岗,却走了大半天。因为头顶上有飞机,怕他们轰炸,所以看见飞机,就得就地隐蔽。这样走走停停,到下午4点多钟到达龙岗接收伤员的兵站。前后算算,完成这次伤员大转移的艰巨任务,也就一天一夜的时间。”
顶着雪紧急送粮
粮草是战争的生命线,自古打仗讲究的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淮海战役的敌我对决中,敌军越打越饿肚子,我军越打越吃得饱,很大一点上,就取决于人民群众不惜倾家荡产的支持。
“老百姓支援前线,靠什么?那时候有一个口号,就是‘不惜倾家荡产支援前线’。老百姓有什么?可前线需要什么,我们就能支援什么!粮食就不用说了,前线说一声要,我们就拿得出,自家不吃、少吃,也要凑够数送上去。要木板当打仗的掩体,我们拆床、卸门;要担架,我们拔小树、刨大树;要军鞋,我们做。那歌唱得没错儿,夜已深,人不静,家家户户闪着灯;妇女灯下做棉衣,千针万线不放松……”唱着唱着,常俊英老人流出了两行热泪。
“1948年12月4日,突击的敌人被困永城东北一带,薛湖以东成了前沿阵地。当天上午我接了个紧急通知,叫组织125人去夏邑县李洼村扛米面,晚上12点以前必须到达。接通知已快中午12点,我们立即分配好各村要出的人数,并要求下午6点准时出发。那时人心齐,一声令下,人员就能按时到位。因白天有飞机轰炸,只能趁黑夜行动。当晚,我领着125人的送粮队伍,最大的五六十岁,小的才十五六岁,头上顶着雪,脚下踩着泥,晚上10点便赶到了李洼村东头。几分钟后,从砀山来的运粮队赶来了(因下雪路滑,运粮队不再向村里粮站交任务)。为争取时间,我们就在村头进行交接,每人从对方运粮队员肩膀上接过一袋米面。映着雪光点清人数、米面(每袋50斤)。大约晚上11点,我们从李洼村出发,雪越下越大,路滑,不注意就会摔倒。一路上,我们前后传着话,说跟紧点,就快到了。大约凌晨4点到的聂寨粮站,可一点人数,我傻眼了,少了两个人。可清点米面,125袋,无一袋丢失。事后我才知道,途中一人滑倒脚扭了,需要人搀着走,只好有2人接替他们,扛了两袋。对这个情况,我前头领路,不知道。”
此刻,老人告诉记者,另有一次送粮任务更是惊险难忘。同年12月10日中午12点,常俊英又接到连夜往丁楼前线送3000斤米面的紧急通知。当时的壮劳力都去砀山扛粮未回,他便和乡长商量用太平车运送。“这次送粮任务更急。我们当即找来2辆太平车和6头牲口,下午4点就已到达聂寨粮站。每车装1500斤,我与粮站打了条子,太阳一落就出发了。那天我军正在跟敌人争夺赵岗、孙厂,枪弹像下大雨似的,我说不怕,这子弹打得高,离咱远着呢。这时要不去,到天亮有飞机就更去不成。车到王引河,河里有积雪,积雪下还有到脚脖深的水,一旦太平车陷进去,我们这些人是抬不出来的。我说等着,我去试试水深浅。果然,水很深。我就和群众商量,把粮卸下来,空车过去后,再将粮袋背过去装车。此时一个群众提出来,天冷水凉,3000斤米面一趟趟地背不怕,怕的是脚冻坏了走不了路,耽误送粮时间事就大了。他指着地上的死尸说,用他们垫出路来。我一想,这有些对死人不敬。可看看都是敌人的尸体,为了抢时间,也就作罢了。于是,七八个人拉来10多具死尸垫出了‘道’。还好,前线部队急需的粮食,我们按时送到了。”
战争岁月应永远铭记
常俊英老人家客厅的西墙上,是一副巨大的油画,画中,面容清瘦的周恩来总理微笑着坐在木质沙发上,右手搭在扶手上,似在听取汇报,又似在回忆。
老人说,他尊敬和爱戴每一位为共和国的解放和建设付出心血乃至生命的英雄人物。“热爱他们,不忘怀念他们,才能懂得今天的好生活怎么来的,有多不容易。知道好日子来之不易,才能更加珍惜。现在回忆战争有什么用?不就是为了让我们的子孙后代记住,我们国家的解放是先烈们用脑袋换来的,是当时穷苦的人民群众不惜倾家荡产支援来的。”老人神色凝重地告诉记者。
此后,老人向记者提及他们打扫战场时的一个细节:一些国民党官兵的手里还紧紧握着麻将。“这个细节让我这一生都忘不掉,而且常常令自己陷入深思。这样的军队腐败到何种地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咋建立起来的?咋日益强大的?从淮海战役中将士不惜赴死、老百姓不惜倾家荡产的支前看,天下是得民心者的天下!”
60年功绩彪炳史册,60年历程荡气回肠,60年峥嵘岁月,60年拼搏奋进。踏着前人奋斗的足迹,承接60年前进的脚步,不难看到,我们商丘已经站到了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突然记起永城市陈官庄淮海战役纪念馆被命名为商丘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新闻报道,这正是历史滚滚前行中环环相扣的坚韧链条,它足以令爱好和平的人们展望一个美好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