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庆雨真正潜心研究芒砀山和汉文化,是在1994年,也就是张震将军夜观斩蛇碑的那一年。当时他为张震将军解说时,张震将军很认真地听着,那神情如同在听一次战役的汇报。他被将军的态度所感动,心想,将军作为那么大的领导尚且这么关注这座山,我作为芒山人,为啥就不能为这座山做点事儿?
是年,张庆雨已五十六岁,在芒山镇政府供职。与他人相比,他研究芒砀山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但现有的资料和实地考察的机会比较少。为此,他“万里征程从头起,一点一滴起心头”——人生中既然有了这个约定,他就要践约。
从此,人们常见一个半大老头儿山上山下地跑,捡个残砖片瓦拿在手中一看半天,像个呆子。他一头扎进浩瀚的汉文化海洋中不能自拔。家可以不顾,生计可以不问,可不让他研究芒砀山和汉文化等于要他的命。他的执著,在有些人看来是不正常,甚至讥笑他。面对讥笑的眼神,他淡然处之,并以微笑还之。
他自知自己文化底子薄,于是去图书馆扒“故纸堆”,“啃”掉了所有与汉文化和芒砀山有关的正史、野史以及私人记录,还有不少古典文学和戏本,并一一作了记录。他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从源头开始,将所有史言、传说、典故的来龙去脉理清,形成文字,整理成篇,给专家一个说法,给世人一个明白,给历史一个注解。
他首先对芒砀山的起源进行了考证。在翻阅了大量的文史资料和实地考察之后,他写道——
“芒”,山上多年生草本植物,果外壳上长针状物,名芒。“砀”,《说文解字》曰:文石焉,因山出文石,故名砀。
神奇芒砀,自殷商以来,为历代郡、县、乡、镇之治所,乃藏龙卧虎之地。关于汉,他引经据典,整理如下——
“汉”,《词源》注,水名。《尚书·禹贡》载:“蟠家导漾东流为汉”——即汉水。《诗经·小雅》载:维天有汉,蓝亦有光。《史记·高祖本记》中蛇母说:汉高祖是“赤帝之子”,即天子,只有天子才有天,有天才有汉,所以汉高祖用“汉”肇基汉朝。从此,“汉”由水名、地名升华为朝代名、民族名、文字名、语言名……
对刘邦,他这样立言——
古之成大事者,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刘邦,乃丰沛豪杰,盖世之枭雄尔。容貌奇特,言语惊世,仁爱爱人,宽宏大度,乃人王之相也。《史记》、《汉书》曰:(秦始皇)无道,筑皇陵,建阿房,打边墙,戍渔阳,残贼天下,穷困万民。诽谤者灭族……天怨人怒,官逼民反。刘邦徙刑徒至骊山,途中发难,斩蛇芒砀,起义山川。蛇亡,则汉兴焉。一剑横空,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吞狂秦而灭项羽。拨之乱,反之正,平定海内,建立一统大汉江山,汜水登基而称帝王。
芒砀山有汉兴之气,《水经注》载:紫气岩,在芒砀山。“芒山王气”即汉兴之气,乃永城八景之一。古诗云:“岩端紫气满晴空,缥缈云龙在望中。”《史记·高祖本记》载:秦始皇常见东南有天子之气,于是东游,妄图以“千古一帝”之威压之。“高祖即自疑,亡匿,隐于芒砀山泽岩石之间。”刘邦应山川之王气,藏仙人之旧洞,得芒人之“护驾”,衣丰食足,邦安之。不然,则江山易姓也。由此,芒砀山,乃汉兴之山;地,乃汉兴之地也。(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