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业
玉兔欢腾辞旧岁,金龙飞跃庆新春。按照我国农历纪年历法和十二生肖的排序,今年是壬辰年,又称龙年。因而,今年的春节则显得格外隆重、吉庆。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共同精神的代表。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龙是权势、高贵、尊荣的象征,又是幸运和成功的标志。千百年来,历代封建统治者都把龙视为自己的“独家专利”,是“皇权”的代名词。因而,皇帝则把自己称为真龙天子,其后代也是龙子龙孙。在民间,百姓对龙更是崇拜,如喜得贵子要送玉龙佩,新人结婚需赠龙凤佩,“望子成龙”是每个家长的心愿。因此,龙作为中国人独特的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已扎根和深藏于每个人的潜意识中,而且龙文化的视角、龙文化的审美意识已渗透到了我国社会文化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
龙,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图腾与象征,华夏儿女作为龙的传人,这一切都源于对龙的图腾的崇拜。由于龙在中国远古神话中被描绘为一种有鳞、有角、有须,且能走会飞、可兴云播雨,因而常被人们视为神明和吉祥之物。考古专家们分析,龙的最初雏形是几种动物的综合体,是远古人们对特别喜爱的几种动物进行综合并加以神化的结果,以此作为对幸福吉祥的美好寄托,表达对大自然抗争的毅力和决心。
关于龙的渊源,见载于文字的也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差不多与中国文化同样的久远。据资料称,甲骨文中关于“龙”字 的写法很多,虽在字形上和笔画数上各见差异,但作为象形字,其所描绘的“龙”之形貌特征多为:头大嘴大、龇牙飞须、有角有耳、有鳍有鳞、长体曲尾。至于龙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谁也没见过。据神话传说,远古时代的龙是没有角的,那时的龙在地上生活。它凭着自己身强力壮,能飞善游 ,想当兽王,以取代虎的地位,于是,人间便有了龙虎斗。玉帝觉得它们斗得太不像话,下旨叫它们来天宫评理。临行时,龙想到自己虽然高大,却不及老虎威风,又怕玉帝小看自己。于是,龙的小弟蜈蚣出主意:“公鸡有一对漂亮的角,不防借来戴上,这一定会给龙大哥添几分威风。”龙听后大喜,便同蜈蚣一起找公鸡借来了角。玉帝见龙和虎都十分威风,便下令虎为陆地百兽之王,龙为水中之王,并都冠以属相。龙告辞玉帝回到凡间,心想,如果把角还给公鸡,水族们见我这么丑怎能服我?于是决定不还公鸡的角,一头扎进水中,再也不上陆地了。虽然这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但龙作为十二生肖中唯一虚构的动物,中国人对它还是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以至于敬龙、爱龙,并升华为一种崇拜。也许,这也是龙成为中国生肖文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吧。
龙作为我国独特的文化现象之一,则表现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仅从我国现行的各类辞(字)典和民间流行语来看,对龙的描述更加丰富多彩。关于龙的词汇诸如龙门、龙井、龙舟等;关于龙的歇后语诸如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识一家人、唱戏的穿龙袍——成不了皇帝等;关于龙的成语就更多了,诸如笔走龙蛇、藏龙卧虎、龙凤呈祥等,不下上百条。
“才闻兔岁凯旋曲,又唱龙年祝福歌”。中华大地是龙的故乡、龙的家园。龙文化广泛渗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通过祭祀祈祷召唤龙的神灵;通过雕塑,描绘、模拟、展现龙的形象,显示龙的神力;通过著述文章,探讨龙的源流,索解龙的秘密;通过歌舞、竞技、影视剧作品,秉赋龙的神性,焕发龙的精神,弘扬一种纵横江天、浩然宇内的民族大气。神秘的龙,给我们留下了无穷的希望与思考。作为龙的传人,在“金龙起舞,百业振兴”的龙年,我们一定要秉行龙的意志,以华夏儿女特有的勤劳、勇敢、诚信和不屈不挠精神,大胆创新,开拓进取,以新的面貌和辉煌,勇立于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