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玩转天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广告位
返回本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在线投稿 
下一篇 4 2012年2月2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座包公祠,千年正气歌
文/图 刘秀森    来源:商丘网—京九晚报
  包公祠大门
  包公享堂

  包公祠全名“包公孝肃祠”,位于合肥市环城南路东段,是包河公园的主体古建筑群。这里曾是包拯小时候读书的地方。明弘治元年(1488年),庐州知府宋鉴在此建包公书院,后改名为包公祠。包公名拯(999—1062),宋庐州合肥人,字希仁,御授龙图阁直学士,死后谥号“孝肃”。

  《铡美案》、《下陈州》等戏剧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使包公的形象深入人心,北宋一代廉吏包拯以“一身正气、两袖清风、铁面无私、执法如山”的形象在民间广为流传。包拯被艺术化后,成了历史上清官的理想化身。旅游到包拯的故乡安徽合肥,当然不能不看包公祠。

  来到包河畔,见一座三面临水的小岛上,绿树掩映中隐显一座白墙青瓦、素朴典雅的古典建筑,这就是包公祠。正门的门楼并不显赫,青砖黑瓦,飞檐翘角,平淡而朴实。门楣上“包孝肃公祠”5个金字耀人眼目。“孝肃”二字据说是宋仁宗赐给包公的谥号。包公是个孝子,父母身体欠安时,他端水送药,极尽孝道,曾一度弃官不做侍奉双亲。仁宗皇帝感其事,谥号“孝肃”。

  走进这个封闭式的三合院,主建筑包公享堂便矗立于面前。走进享堂,迎面端坐着包拯的塑像,姿态端庄,面目严肃,再现着包拯公平无私、刚直不阿的清官风貌,让人肃然起敬;塑像身后上方高悬的“色正芒寒”更彰显了包拯的性格与作风。

  转眼看见壁嵌的黑石包公刻像,威严不阿,表现了“铁面无私”的黑脸包公的凛然正气。这使我想起40年前的一桩往事。“文革”初始,全国掀起了批判历史上清官的高潮,省委领导指示组成两个包公调查组,一组奔陈留调查包公“下陈州”的真伪,一组奔合肥盘包公的家底,看他到底是清官还是压榨人民的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我便是赴合肥一组的成员。到安徽省文化厅,听说包公有一幅遗像,历代显贵到合肥来都要瞻仰,如段祺瑞、蒋介石便是如此,看后总要给保管者不菲的赏赐。这张画像当时被一个“地主婆”保存着,可那“地主婆”死活不承认,挨了不知多少次批斗也不肯拿出来。我们决意要看看这张像,组长说我熟悉农民,便让我出面与“地主婆”交涉,我们一路询问,到了那个“地主婆”家里。没想到她还真被我的甜言蜜语说服了,说在屋檐堑里放着,让我上去拿。我拿出来后展现在大家面前。画像与传说中的包公大相径庭,包公红袍玉带,正襟危坐,面目严肃中透着慈善;面色同常人,并非肤黑似碳,前额也没有月牙。“地主婆”是一个善眉善目的老大娘。她说,其实这张像已非当时画像者的丹青了,以前曾送到上海裱糊,裱糊匠见其珍贵,偷偷将纸分为两张,将那张真墨像藏匿,将这张留有真墨影子的,照真墨描绘成和真墨像一模一样,裱好给了他们。那张真墨像现在北京博物馆里。我们仔细端详之后,我将像上的草体题字抄录下来,又小心地卷好,为她放回了原处。眼前的石刻像倒没有那张画像逼真!

  包公像左边木台上摆放着三口铜铡: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据传,龙头铡是处死犯罪的皇亲国戚用的,虎头铡是送犯罪的文武官吏上西天的,而狗头铡则是铡犯罪的平民百姓的。1973年4月,从合肥市东郊大兴集包拯墓中清理出一块“宋枢密副使赠礼部尚书孝肃包公墓铭”刻石,上面就记述了包拯好几件铁面无私、刚直不阿的实事。其中有这样两件:包拯在任其家乡庐州知府时,当时他的一位亲戚犯了法,被人告到府里,包拯依法处治,打他一顿大板;张尧佐是仁宗的宠妃张贵妃的叔父,无德无能,仁宗却一次授予他4个军政要职。针对仁宗皇帝的任人唯亲,包拯上了一篇《请绝内降》的奏疏,以后又接连上奏疏数道,阐述“大恩不可以频假,群心不可以因违”的道理。由于他的力谏,终于使仁宗“感其忠恳”,不得不削去张尧佐的两个要职。包拯之后的官吏也有把包拯当成偶像者,请看抱柱上的那副对联:“凡吾辈做官,须带几分骨气;谒先生遗像,如亲三代典型。”大意是说,凡做官的人当如包公一样,须有骨气,不要做那种卑躬屈膝、阿谀奉承的小人。看了真让人想为他们鼓掌。

  出了包公享堂,见东面有一六角“龙井亭”耸立。我想起了40年前见过的那眼“包公井”。进亭一看,亭内确有一眼古井,号曰“廉泉”。这不正是当时所见的“包公井”吗?那时听人介绍,此井是包公在此求学时的吃水井,怎么现在改名了呢?举目一看,亭栏画栋顶端雕有浮龙,导游说,天亮时龙影映人井底,随井水晃动,如龙飞舞,所以称“龙井”。之所以又叫“廉井”,是因为包公为官清廉。“廉井”又称“廉泉”,据说神奇极了,其水廉者喝了安然无恙,贪者喝了必头疼不已。当年有一太守不信,一次到此,见许多人都喝了,他也喝了几口,结果别人都称甘甜,平安无事,他却头疼起来。有关部门一查,此太守果真是贪官。大家听了都笑起来:如果真的这样灵验,现在的反贪部门查腐败案真是容易多了!这传说只不过反映了人们的美好愿望,给贪官们以震慑罢了。

  祠边即是包河。之所以名为“包河”,有一段故事。当年仁宗皇帝封包公为龙图阁大学士,并将半个庐州城赏赐给他,包公却说:“臣为官是为国家和黎民百姓,不是为了封赏,我不要。”仁宗暗暗称赞,便说:“那就把包家门前那段人工河赏赐给你吧!”包公想:河不比田地,不好卖,富不了人,也穷不了人,就“谢主隆恩”了。人们都说,世上的藕,丝非常多,因而有“藕断丝连”的成语,可是包河里的藕却没有丝,因为包公无“私”。还说因为包公是清官,包河里的鱼,脊都是青的。可见历代人们是多么赞赏清官!

  与包公祠紧连的是包河南岸林区的包孝肃公墓园。园内迁安了包拯及其夫人、子孙的遗骨。包公曾言:“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也。”“不肖子孙,不得入墓”的传说便由此而来。园内安葬的都是包公及其清廉的后代,贪赃的包公的侄子包勉死后是没有资格入此茔的。墓园主要由主墓区、附墓区组成。主墓呈“覆斗型”,墓室内安放有包拯墓志铭和2米多长的金丝楠木棺,棺内安放的是包拯的遗骨。北侧是附墓区,有包拯夫人董氏及其子、媳等墓5座,整个墓园庄重肃穆。

  包公虽已作古,但关于他的传说和与他有关的史书、戏剧、小说等,却形成了一种清官文化,教育和影响着后来人,是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他仍然活在人们的心间。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 不做评价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地址:中国河南省商丘市归德南路6号 网站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