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归德田氏家乘》,明天启元年(1621年)田珍手书而成,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再次续修,并印刷成册。随后,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光绪十三年(1887年)、民国四年(1915年)、1984年和2004年,多次整理续修。自明洪武初年至今600余载,未曾间断。使归德田氏“某为某祖,某为某宗,某为某门所自始,某为某门所自分,凡在吾族者,均列于册。昭穆秩序,位次截然。”《归德田氏家乘》,不仅提供姓氏渊源、历史现状、社会灾情、家族名人和一脉相承的世系等史料,而且还反映出一方风土民情,具有宣教忠、孝、德、诚、仁、义、礼、智、信,抑恶扬善,感化族群,悟导族人之作用,而且还留下进一步探讨田氏渊源,解析与《归德田氏家乘》相关的历史背景等。
田氏溯祖
田氏之祖,《归德田氏家乘》有文:“吾田氏,世系出有虞氏。”系时任泰州知府的十世公作泽,在康熙二十三年作《序》中所记。笔者理解,《史记》卷一《五帝本纪》:“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故黄帝为有熊,帝颛顼为高阳,帝喾为高辛,帝尧为陶唐,帝舜为有虞。”从中知:舜之号为“有虞”;“有虞氏”即指舜帝为始祖的氏族。
《史记》卷三十六《陈杞世家》记:“昔舜为庶人时,尧妻之二女,居妫汭,其后因为氏姓,姓妫氏。”从文中知,舜为百姓时,尧将两位女儿嫁给舜为妻,居住在妫汭的地方,其后代使用“妫”氏姓。该卷又记:“舜已崩,传禹天下,而舜子商均为封国。夏后之时,或失或续。至于周武王克殷纣,乃复求舜后,得妫满,封之于陈,以奉帝舜祀,是为胡公。”“及胡公,周赐姓,使祀虞帝。”文中说明,舜传位于禹建立夏朝,舜子商均被封为诸侯。夏朝时,商均的封国时失时续。直到舜帝传夏千余年之后,周武王灭了殷纣王,以妫姓为标记,寻找舜的后代妫满,将其封至陈地,赐妫满陈姓(笔者注:有后文“以陈改田”推知),确立了“陈胡公满者,虞帝舜之后”的关系,妫满就成陈姓之祖。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有陈国内乱:“文公卒,厉公兄鲍立,是为桓公。桓公与佗(注:即厉公)异母。待桓公病卒,蔡人为佗,杀太子免而立佗,为厉公。”文字讲明,本不该承接陈国诸侯王的佗,在其外戚蔡氏集团的干预下,杀了本该接桓公班的太子免,而成陈国诸侯王。《陈杞世家》又记:“厉公二年,生子敬仲完。”“七年,厉公所杀桓公太子免之三弟,长曰跃,中曰林,少曰杵臼……与蔡人共杀厉公而立跃,是为利公……利公立五月卒,立中弟林,是为庄公。庄公七年卒,少弟杵臼立,是为宣公。”文字告知,厉公佗得其子完五年后,被太子免的三位弟弟复仇所杀,三兄弟依次为陈诸侯王。但至杵臼宣公“二十一年,宣公后有嬖姬生子款,欲立之,乃杀其太子御寇。御寇素爱厉公子完,完惧祸及己,乃奔齐。”“敬仲之如齐,以陈字为田氏。”此文说明,完“如齐”前姓陈,“如齐”后姓田。因此,田(陈)完是中华第一位田氏者——田氏始祖。
陈、田一家,司马迁在《陈杞世家》中有记述:“舜之德可谓至矣!禅位于夏,而后世血食者历三代(笔者注:指夏、商、周)。及楚灭陈,而田常得政于齐,卒为建国,百世不绝,苗裔兹兹,有土者不乏焉。”文字显示,虽然陈国被楚所灭,但司马迁却不承认原陈国陈氏失去诸侯王权,因为齐国田氏已成为诸侯王,相当于陈胡公之后裔,继续掌管着诸侯国政权。
《史记》除在《陈杞世家》、《田敬仲完世家》记述齐国诸侯门族的田氏外,又列篇和在其他文章中,写到齐田宗室人物六十多人。如汉武帝时的田仁、田蚡、车(田)千秋等,仍记其是齐国田完的后代。但是,缺少一脉相承的“世系图”。因此,作泽公《序》中:“绝后支派繁衍,各迁其土……世代遥远,而宗派不可复识矣。乃原籍山西之泽州高平人,一迁而世居大梁。迨至元,追封开封郡公讳滋者之传其后裔也,鼎盛中州,代有伟人,不悉载……”
齐田后裔怎样落户高平,“高平人”何时来大梁,序言没详记。笔者无从考证。但作泽公《序》,却提供了“高平人”居大梁后,其家族中出现一位名人——田滋的信息,《元史》对田滋有记:
田滋字荣甫,开封人。至元二年,由汴梁路总管府知事,入为御史台掾。十二年,拜监察御史。十三年,宋平,滋建言:“江南新附,田滋字荣甫,开封人。至元二年,由汴梁路总管府知事,入为御民情未安,加以官吏侵渔,宜立行御史台以镇之。”诏从其言。遂超拜行御史台侍御史。历两淮盐运使、河南路总管。
大德二年,选浙西廉访使。有县尹张彧者,被诬以赃,狱成,滋审之……张彧得释。
十年,改济南路总管,寻拜陕西行省参知政事。时陕西不雨三年……滋即开仓,以麦五千余石给小民之无种者,俾来岁收成以偿官,民大悦。未几,以疾卒于位。赠通奉大夫、河南行省参知政事,追封开封郡公,谥庄肃。
1990年版《开封县志》,在元朝《历史名人录》中,记:“田滋,字荣甫,四拜监察御史,浙江廉访使。”由“追封开封郡公”断定,以上“三书”所记田滋是一人无疑。今日归德田氏,即是汴梁“高平人”家族中,田滋门支的一支。
由汴入宋
田德甫由汴入宋,知州作泽的《序》中还记:“明洪武四年(笔者注:1371年),吾之始祖讳德甫者,由汴之浚仪再徙归德郡城东三十里柳河集东南三里,因家焉。”此地,就是今谷熟镇田老家村。德甫公与田滋有何关系,为什么由汴来宋,《序》中虽没讲清楚,但还是能透漏出来——改朝换代的“政治因素”。
《中国历史》的一则文字:
明王朝建立后,尽管地主阶级对农民进行反攻倒算,农民在革命战争中获得部分土地被地主剥夺回去,但元末农民大起义给蒙、汉地主阶级以沉重的打击,蒙古族统治集团被赶走,许多汉族地主被镇压,于是出现了“往年大姓家,存者无八九”的局面。所以地主阶级反攻倒算不可能恢复到原来的程度。
元朝,开封是河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元末开封战乱不断。先是红巾军韩林儿,于1857年攻下开封,并定都于此。其后,元军复得汴梁,重新统治开封。再后,洪武元年(1368年)二月,朱元璋手下大将徐达,又攻下汴梁,设开封府。十余年间,开封就“三易其归属”,易手一次,都有难以想象的抢盗和骚乱。
据田老家人代代口传至今:德甫之祖父为开封府尹。此说法虽不太准确(元朝时无此职务),但田滋任“汴梁路总管府知事”——开封所设最高衙门任过职,算是事出有因。田滋官居副省级,又有元朝廷封号和谥号,是很有影响的汉族官员,亦有钱有势。因此,田滋家族必然受起义军冲击。鉴于此,德甫偕夫人岳氏迁出开封,其目的是离开军事、政治中心,减缓“政治”压力而定居。当时归德郡东一带,人烟稀少,土质肥沃。今日田老家处,距归德府城和虞城(今利民镇)、夏邑和安徽北部的州府县城,都有一定距离,算是理想的远离“是非之地”的僻静处。夫妇利用明初移民、垦荒政策离汴来宋,确定务农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