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话题
眼瞅着,年快到跟前了,年味也越来越浓了,一些过年关键词也被频繁地提起。如置办年货方面的:蒸馍、叠糖、灌腊肠、炸麻叶等,如有关年俗方面的:祭灶、贴年画、拜年、放开门炮等,还有欢庆娱乐方面的:守岁、看春晚、压岁钱……有些关键词随着时代的变迁已沉淀在儿时的记忆里,给我们留下永久的回味。在这些让我们津津乐道的关键词中,哪些曾经是你家最不可少的?哪些是给你留下美好回忆、让你至今难忘的?
过年关键词之拜年
■靳翠菊(虞 城)
在吃过新年的饺子后,亲属邻里相互登门祝贺,“道声起得早吗”,这个饱含着浓郁地方特色的拜年习俗,随着时代的发展,虽已不在,但在这愈来愈浓的年味中,它却如尘封在父亲心灵深处的一份情怀,在这个季节中拿出来,吹一吹灰尘,还鲜艳如昨。
父亲的绝大部分岁月是在农村中度过的,在当时的农村,姓氏观念、家族观念很强烈,家族大的村民在村里耀武扬威,恃强凌弱。在村子里我们属于姓氏稀少、势单力薄的那一小撮。父亲总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地周旋在邻里之间,从不高声强压别人。但尽管如此,还是难免言差语错,使邻里之间相互误会而心存芥蒂。
父亲总会在过年那天, 早早地起床,煮饺子,草草吃过,一家不落地去拜年、问候。父亲说,他也站在曾经欺负过我们的邻居家门前徘徊、犹豫过,思想斗争了好长时间,最后权衡利弊,让自己脸上有了笑容后,才跨进那家邻居的大门。父亲的满面笑容和诚挚的问候,总会收到加倍的回报,那善良淳朴的邻居总是热情相待……于是以前所有的不愉快,都随着这节日的问候和浓浓的气氛而烟消云散,所有的芥蒂都化解掉。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但那淳朴的民风,那饱含我们豫东浓郁地方特色的拜年习俗,不仅让父亲,也让我在这新年即将到来的时刻常常怀念,感叹:拜年,真是邻里和睦相处的润滑剂啊!
过年关键词之放鞭炮
花样百出乐趣浓
■周明欣(夏 邑)
放鞭炮是农村过年必不可少的项目。我小的时候,鞭炮的花色品种远不如现在丰富,大人也很少给我们买鞭炮,但即便如此,我和一帮小伙伴也能把鞭炮玩得花样百出。
放鞭炮首先要拾炮。年三十、年初一下饺子的时候,家家都要放炮。长挂的鞭炮在燃放时,有的会不响,听到哪家放鞭炮,我们一帮小孩就跑过去,拾没有响的鞭炮,跑的家数多了,收获还是很丰富的。拾来的鞭炮中,有的有炮捻子,可以直接拿来放;有的捻子很短,放的时候需要眼疾手快;有的没有捻子,则要剥开炮皮点火药。在放长捻子的鞭炮时,我们往往在点着鞭炮后,拿一个破铁碗、塑料碗或是广口塑料瓶盖在上面,鞭炮爆炸时,会把碗、瓶子顶起很高,不光能听响,还能看“飞碗表演”,可谓其乐无穷。短捻子的鞭炮燃放时,要把鞭炮放在地上或塞在墙缝中,点火后要赶紧跑开。没有捻子的鞭炮,剥开上部,有的会露出捻子,点燃后发出“刺刺”的声音,往往是几个没有捻子的鞭炮对在一起,点燃一个,就会把其他的也都点燃了,看上去颜色也很绚丽。拾炮、放炮都会有一定的危险,但在那个娱乐匮乏的年代,家长也往往只是提醒我们要注意安全,并不禁止我们的危险行为。就是在这种小小的冒险中,我和小伙伴们获得了很多乐趣,至今仍不能忘。
过年关键词之扫尘
除旧迎新“娶新年”
■史久爱(民 权)
不知不觉,春节已近在眼前。像往年一样,我又新买了围裙、橡胶手套、刷子、洗涤剂等用品,做好了小年 “除尘”的准备工作。
小时候,每到小年,我家都会把庭院及所有房间彻彻底底地打扫一番,特别是厨房。我们会小心翼翼地把屋内的锅碗瓢盆全搬出来,等母亲支起地锅,烧开一大锅热水,我们就聚在一起把它们一点点刷洗干净。而父亲则会戴上草帽,穿上那件破旧的灰大衣,挥舞着大笤帚间或长长的竹竿从上至下把房梁、墙壁、窗户上的灰尘及蛛网都清扫干净,然后洒上一点水,等尘埃落定,空气也变新鲜了。我们兄妹4人会在里里外外都焕然一新的家里,唧唧喳喳地蹦着跳着嬉闹着,像一只只快乐的小鸟,在明媚的春光里自由自在地歌唱、飞翔。
记得一次在玩耍时,刚上小学的弟弟忽然好奇地跑去问母亲:“妈,咱家又不娶花媳妇,打扫那么干净做啥呢?”母亲开怀地笑了:“傻孩子,我们要迎娶新年啊!新年新气象,新年新风貌,不除旧怎能迎来新呢?”母亲的话看似好浅,却很深,至今令我记忆犹新。
除尘日,好像是我家在新年到来之际举行的一场隆重的开幕式,接着蒸花馍、包饺子、贴年画等都变得井然有序起来。之后,新年便被风风光光地迎娶到了家中。
时隔多年的今天,母亲老了,家乡也早换上了新颜,但这个日子,尤其是母亲那个生动的解读,如那浓浓的年味,再次让我回味无穷。
过年关键词之蒸馍
年关馍香飘四方
■洋槐花开(网 友)
每到年关临近,各家各户就会准备过年的东西。从小至今,我对蒸馍记忆犹新。因为年后要人来客往,根本没有时间蒸馍,所以年前一次要蒸很多馍才够。平时,家里蒸馍用五升盆和面,而年前蒸馍却用几个大斗盆和面,半夜,还要再接一次面。在我的记忆中,光接面父母就要用好长一段时间。一般要蒸两天,头一天蒸小馍,第二天蒸大馍、包子和枣山。一般是用地锅蒸馍,这样蒸出来的馍好吃。因为蒸馍用的时间比较长,所以在蒸馍前就要把劈柴准备好。小时候,眼巴巴地等着掀馍的那一刻,因为掀馍后可以吃到一个热气腾腾的白馍,即使没有菜,也会大口小口一会儿就吃完的。
蒸大馍是一个重要环节。因为年后走亲戚,礼品多少无所谓,但大馍是必不可少的。大馍是晚辈孝敬长辈的必备品,是长辈身份的一种象征。所以要算好年后走亲戚要拿多少大馍,一个也不能少。如果少做了大馍或者忘记拿了大馍,那是对长辈的不敬,长辈人会很不高兴的。因为出嫁的闺女必须给自己的父母拿大馍,而吃自己的闺女拿的大馍也最有意义,所以在我们那儿,就把闺女亲切地称为“大馍”,比如,你家的“大馍”越长越漂亮了,你家的“大馍”来了。
过年关键词 之看春晚
邻里和睦相处的润滑剂
看春晚感受家的温馨
■田晓泉(平顶山)
在我们的三口小家里,过年的传统内容有是有,可味道都已没原先那么浓厚,留下快乐回忆的,更多的是看春晚。
放烟花爆竹,可能是因为我和儿子经常接受环保教育,也可能是住楼房燃放不便,已淡化了往日对它的热情,总是懒得放。只有妻子,为了过个好年总会催我们放,催不动我们就自己到楼梯上放,常常是一挂鞭炮没燃完就跑到了屋内,搞形式主义。
只有春晚,我们都很喜欢看。节目一开始,就不约而同地放下手中的事情,坐到电视前的沙发上。我们时而品评争论,时而聚精会神,时而哈哈地笑,其乐融融。夜深天冷,我们就拿一条被子搭在腿上,谁也不会离开,直到新年的钟声敲响。
看春晚让我感受到许多家的温馨,着实难忘。
过年关键词 之叠糖
儿时甜蜜的记忆
■靳新辉(市 直)
在食物匮乏的年代,能得到一点哪怕是极简单的糖果,都会被孩子们视为极大的享受。叠糖就是当年家乡最具吸引力的节日食品之一。
记得小时候每年春节期间,妈妈总是到集市上买一块红薯糖或胡萝卜糖,在大年三十晚上做一次叠糖的美宴。那时候弟弟还小,我总是给妈妈当帮手,关于叠糖的大致工序和技术要领至今记忆犹新:叠糖大致工序如下,先把买来的一块红薯糖或胡萝卜糖放入一个容器中,入蒸锅蒸,同时先后把备齐的白面、芝麻,各自放在炒锅里翻炒,直到芝麻散发出香味,白面炒熟从锅里盛出来。这时很硬的糖块经过水蒸,上部开始变稀。先把一定量的熟面较厚地摊在案板上,中间放上熟芝麻,把正在蒸锅中的糖取出,把已化的糖浆倒在芝麻上,注意要比例适中,然后迅速地用手把糖浆、芝麻、面和在一起,像和面一样和均匀,趁着糖稀还没凝固,用擀面杖擀开,然后快速用刀切成细条,然后拧一圈,变成S形,这样糖就叠好了。这种“糖”咬在口中,品味着芝麻、熟面的清香和红薯糖的甘甜混合出的特有味道,那简直就是一种享受。
如今,“叠糖”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很陌生的名词了,但它曾经吸引过无数渴求的目光,深深留在人们的记忆里,已成为了那个物质匮乏的标志性食品。
记忆深处的香甜
■宋欣杰(夏 邑)
每逢春节,我总会想起小时候吃的叠糖,那香香甜甜的滋味犹如扎了根,永远滞留在我的记忆深处,泛涌于唇齿之间。
一进入腊月,母亲就会淘些大麦,说是发芽后当作熬糖的引子,待这些大麦粒发出细细的嫩芽后,母亲就会洗干净一堆红薯,而后在晚饭后放入一口大铁锅里进行熬煮。我记不清熬煮的工序,反正第二天早上起来,我就会看到母亲已将制作叠糖的原料备好了。那金黄的糖稀盛放在瓦盆内,我忍不住用筷子蘸一下放进嘴里,呵呵,一股甜丝丝的味道直沁心脾,觉得那真是世上最好的美味。
叠糖其实是个技术活,炒过的花生要碾碎,芝麻粒要爆香,面是要炒熟的,而且不能炒得太老。母亲将糖料等拌好,而后趁热用刀切成长方形的条块。有时候拧成麻花状,有时候就切成长条装,待凉透了,就可以吃了。而心急的我们总是等不到凉透,顺手拿几个先尝为快。
如今母亲老了,春节时再也不能为我们做叠糖打牙祭了,招待来客的零食中已经难觅到叠糖的影子了。其实不仅仅是我家不做叠糖了,更多的乡邻也因嫌制作工序麻烦而不做了,而叠糖也逐渐从春节的主角退出了舞台。我有时就想,一种小零食可能也承载着一段历史,总让人无法释怀。一提到叠糖,那种熟稔的甜而不腻的味儿又在记忆中铺展开来,浓浓的一如化不开的乡情,永远永远。
◎下期话题
难忘那年年夜饭
吃年夜饭是我国春节的传统习俗,家家每年都会在这一天享受丰盛的年夜饭。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我们天天盼着过年,盼着吃那顿“丰盛”的年夜饭,但如今所谓的“丰盛”早已成了家常便饭,尽管如此,那时的“丰盛”却永远是我们记忆中的美味。
对年夜饭您是否还有着深深的眷恋?您是否还记得发生在那年年夜饭里的故事?那是记忆中无法取代的位置。何不把那难忘的记忆写下来,和所有怀念家乡美食的朋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