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探访“河南省首批传统村落”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本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在线投稿 
2013年10月1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柘城县长江新城管委会路庄民舞村:
民舞为村名 文化作村魂
文/晚报记者 鲁超 图/晚报记者 张辉    来源:商丘网—京九晚报

  我市入选河南省传统村落的一共有14个村庄,其中有一个的名称极富特色,仅通过该村的名称就可以一目了然地明白该村的文化特色。这个村庄,就是柘城县长江新城管委会路庄民舞村。在本次传统村落的评选标准中,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一项。路庄民舞村的民间舞蹈,有着四百多年的传承。

  走进路庄民舞村,走进这些幸福的村民中,走进欢快的民舞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个村庄从无到有的历史变迁,可以了解到四百多年来村民善良、淳朴的民风和乐观、向上的心态。也正是因为有着这些原因,充满魅力的民族舞蹈才得以在路庄民舞村传承四百多年,并谱出新篇章。

  四百年前建村

  在村民路统州家中所保存的路氏家谱中,可以看到其家族迁移而来的时间和经过。作为路庄第一的姓氏,也是路庄名称来源的路氏迁移而来的时间,也正是路庄民舞村诞生的时候。

  据路氏家谱记载,路氏原本居住于山西省洪洞县,在六百多年前,其始祖洪来公举家迁至宁陵张弓,此后因为躲避战乱从宁陵逃至鹿邑。在鹿邑县居住一段时间后,待世道稳定后,又返回到宁陵张弓的老家居住。

  在路庄民舞村,路姓村民都能道出居于柘城之前老家位于宁陵张弓的故事。

  “路庄的路姓族人是从张弓迁移到柘城西关的,一开始并没有来到如今的路庄村,而是在西关居住。”今年83岁的路其军说,根据老辈传下来的说法,四百多年前,当从张弓迁移到柘城西关后,在现在路庄村的位置上修建起了路天齐庙。虽不知道该庙是不是由路姓族人所修,但该庙修建起来之后,西关的路姓族人就悉数迁移到寺庙附近居住。而路庄民舞村,也因此而慢慢建立起来。

  民舞因庙而兴

  路庄民舞村的许多老人,还清楚地保留着路天齐庙的记忆。“路天齐庙规模宏大,有三间大殿和三间东屋,庙里供奉的是商代末年反纣扶周名将黄飞虎。”路其军说,该庙大门前面有处广场,每到正月十五的时候这里就格外热闹,村民们欢聚在这里,表演竹马、旱船、推小车、背老姜、舞龙、舞狮、高跷等民间舞蹈。

  因为这座庙,路氏族人迁移到了这里;因为这座庙,路庄民舞村逐渐形成;因为这座庙,民间舞蹈很快兴起。

  据村民介绍,路天齐庙为道教寺庙,在建国前曾经住有王道人及其家人。王道人之前家住大仵乡李三让村,在他去世之后,其子女至今仍然居住在路庄民舞村内。

  民国年间,当时的国民政府就利用路天齐庙的房屋,设置了学校,并派驻了老师前来教书育人。那个年代豫东乡村里的公办学校还非常少见,路庄民舞村的这所学校不但给该村的孩子上学提供了便利,就连周边村庄也有人前来就读。

  “这所学校培养出了不少人才,其中有两人都在建国前去了台湾,一人一直经商,另一人曾经是国民党军官。”路统州说,曾成为国民党军官的学生名叫刘跃旗,已经90多岁,今年还特意从台湾回来探亲。

  村民们说,1950年的时候,还是为了修建学校,将路天齐庙拆除,将砖瓦等材料运走,修建起了梁庄学校。

  虽然庙宇拆掉了,但并没有影响春节时庙会的举行。在那个时候,村里有多处的晒麦场。这些地方,就成为村民欢聚、表演民舞的广场了。

  异姓同辈佳话

  除了路姓以外,路庄民舞村人数最多的就是谢姓了。根据73岁的谢统业的介绍,谢姓是于三百多年前从太康县坡谢村迁移而来。谢姓迁移到路庄民舞村的时候,这里已经建成了村落。所以根据此说法及路氏家谱的记载,路庄民舞村建成的时间应该是在四百多年前。

  谢氏家境贫寒,来到路庄民舞村之后只能务农。多数谢姓族人,都是租路姓人家的田地耕种。而两姓人家也因此关系,出现了异姓同辈的佳话。

  “我们家以前就是跟着路姓种地的,因为这样的关系,我爷爷很小的时候就常常去路传章家中。那个时候,如果人家地主不愿意将田地租给我们耕种,那就没有了活路。”谢统业说,因为自小就常去路传章家中,加之为了表达对路家的感激之情,其爷爷谢传德的名字中间就用上路家的传字辈分,并且一直延续至今。“我们这一门的谢姓人,自我爷爷起就和路家人使用了一样的辈分。到现在,虽然两家姓氏不同,但辈分却始终未乱。”

  据说,虽然现今路庄民舞村里还有崔、王、刘姓村民,但数量都非常少,有的甚至只有几户人家。而在几百年的共处时间里,虽然姓氏不同、家族不同,但生活在一个村落里却始终和睦相处。

  形成文化产业

  “我小的时候,没有什么文娱活动,年轻人都喜欢传统的民舞。大家不但热衷学习民舞,在表演的时候更是踊跃。”谢统业说,因为担心一些纸糊的木马等道具损坏,都是让经验丰富的人先表演,最后才舍得将这些道具交给年龄小、经验少的人来进行练习和表演。

  建国后,每年县里组织大型庆典,路庄民舞村总是第一个被邀请的对象。而且在历次大型民间艺术庆典表演中,路庄民舞村总能获得多个奖项,尤其是竹马表演,在历次表演中,全部获得第一名。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文化精神需求也日益增长。2003年,在几位退休老干部的倡导下,村民自发把在该村已传承四百多年的传统民舞加以改造,组成了一支由70多人参加的路庄民间艺术团。在传统民舞的基础上,经过发展创新,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路庄民间艺术团组成后,不断到柘城县及周边县城及乡镇演出,也渐渐名扬四方,不但接到许多表演的邀请,还逐渐发展成了一个文化产业。

  艺术团负责人之一的杨继轩介绍,路庄民舞村的“民舞”,可能是从山西洪洞县迁居时带来的“传家宝”,传承人已无法考证。据柘城县的一些地方史料记载,该村在四百年前的明万历时期,民舞就非常兴盛,那时年满15岁的人都会表演,且有严格的套路规则。逢年过节,该村村民都要兴致勃勃地在本村和邻村表演。

  表演快板的76岁村民杨继俊,因患脑血栓刚出院不到一个月;敲起威风盘鼓的70岁村民李玉兰,曾身患癌症……在他们的身上和表演中,你能看到的只有健康和乐观,感受到的也是催人奋进的正能量。

  路庄民舞村在发展过程中发生过很多故事,村民经过多次集体讨论,决定把村里的故事用电影的形式拍下来。该县著名剧作家、退休医生王念夫应该村邀请,用两个月的时间写出了一部既有观赏性又有故事性的电影剧本《欢乐的村庄》。 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2011年10月,由农民自拍的数字电影《欢乐的村庄》在村里开拍了。

  历时7个多月拍摄、片长90分钟的这部电影,描写的是新农村建设题材。影片通过路庄由一个贫穷落后的村庄变成一个文明富裕、充满欢乐和希望的村庄这样一个演变过程,歌颂了党的富民、惠民政策,展现了新时期新型农民的精神风貌。表现出了该村村民幸福欢乐的生活,诠释出传统民舞传承出新篇的精彩民间文化。

  发展天地广阔

  虽然路庄民舞村自古都是以农耕为主,但种植农作物的品种却颇有特色。因当地土地肥沃,在建国前就大量种植萝卜、蒜、西瓜。据说当时种植的萝卜有上万斤的亩产量,这在没有化肥的年代里,不得不归功于土地的肥沃。

  在快板和歌谣中所传唱的炒花生,其实在路庄民舞村的历史只有15年。当时村民谢传州为了发家致富,就买来生花生,在家里的地锅上炒制。那个时候,地锅还不大,一次只能炒制一二十斤花生。带到县城里面出售后,每斤也仅能挣到5分钱。

  当谢传州的炒花生生意渐渐有了起色后,村里陆续有人从事。到了七八年之前,村里炒制花生的锅炉有四五十个。2008年前后,随着路庄民舞村炒花生的名气扩大,经常有大货车前来收购。因为不愁销路,村里家家都炒起了花生。因为经济发展,村民的生活条件也在不断改善。现在村里一共有三百余户村民,其中二百来户都盖起了宽敞明亮的楼房。

  因为柘城县城区建设发展及路庄民舞村优越的地理位置,该村的许多地方已经得到开发,成了城区。路庄民舞村也由梁庄乡的辖区变成了长江新城管委会的辖区。如今,村委会及文化大院等设施都在筹备新建,村民的生活水平和收入也不断提高。这些淳朴、善良的村民,可以用乐观的生活态度,依靠传承四百多年的民间文化,舞出更多的精彩,过上更加富裕的生活。

商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商丘日报社和商丘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一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商丘网联系。

※ 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放大 缩小 默认
 

地址:中国河南省商丘市归德南路6号 网站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