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身着节日盛装,每个人脸上都绽放出幸福的笑容,盘鼓、腰鼓,响声阵阵;竹马、旱船表演,技术娴熟,幽默诙谐;龙灯、狮子舞表演气势非凡。村庄里一时成了欢乐的海洋……
这样的场景,就是记者来到柘城县长江新城管委会路庄民舞村后所见到的。
路庄民舞村以前就是一个远近闻名的民间舞蹈村,根据相关史料记载及村民讲述,其民间舞蹈传承已经有400多年。但因为只有农耕为主的生活、生产方式,该村也曾经是一个出了名的穷村子。近年来,该村依靠传统的炒花生手艺和党的富民、惠民政策,逐渐摆脱了贫穷,过上了富裕生活。富裕后的村民开始注重追求精神文化生活,重拾传承几百年的盘鼓、腰鼓、竹马、旱船、龙灯、狮子舞等民间舞蹈,成立了路庄村民间艺术团。2009年,路庄村被省政府命名为“河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不久前,该村又入选河南省传统村落。
该村的民间艺术是在传统民舞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结合流传在豫东的快板、琴书、豫剧等艺术形式,形成了以民舞为主体,兼具各种民间艺术的独具特色的综合民间艺术。除了保留多种传统的民间舞蹈,包括竹马、狮舞、旱船、推小车、背老姜、腰鼓等表演外,还在这些传统民间舞蹈的基础上,通过整合和学习,形成了一些新形式舞蹈,如把推小车与背老姜结合在一起,再加以说唱,形成了 一个幽默小品。再如竹马舞,传统的竹马舞仅6匹马,而他们的竹马舞则是红、白、黄、黑、花五色相间的10匹马,采用了内外拐、大小拐、马撒欢、摇摆尾等10多种跑法,令人眼花缭乱,大有万马奔腾之势。在秧歌舞中,还大胆创新,采用华尔兹舞步,让人看着眼前一亮。路庄民舞村民拥有活跃的艺术细胞,能随机进行快板、相声、数来宝等表演,极富农家风味。结合这个特点,在传统民舞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加上了说唱和伴奏,成为舞蹈、说唱、伴奏“三合一”的艺术表演形式。
该村的民舞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紧扣时代的脉搏,与时代同步。民国时期,村民曾自编自演了歌舞《老百姓光喝汤不吃馍》,以此揭露地方政府欺诈百姓、百姓生活困难的情景。解放战争时期,自编自演了《做军鞋》,表现群众踊跃参军及支援前线的场面。新中国成立后,村里成立了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表演了剧目《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