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话题
近日,有关老人的新闻又成了媒体报道的热点:在江苏,大妈们为了晚上跳舞,占据小区空地,在此停留的车辆都被贴上“警示”纸条;在吉林,一位82岁老人因为公交车没进站点让他多走了路,竟把司机骂晕了过去;四川三小孩扶起摔倒老太,反被诬陷索赔……有网络媒体将之集纳为专题,并提出“老人变坏,还是坏人变老”的疑问,一时间有关老人整体形象问题的争论成为舆论热点。对此,你如何看待?
求同存异 共创和谐
■宋信严(开发区)
我认为,关于老人整体形象的讨论,归根结底是老年人群体和其他年龄群体之间的利益的冲突、公共资源占有的冲突。不过,无论是公交车让座争执,还是广场舞扰民纠纷,抑或是老人摔倒集体围观,目前社会都把更多的责任或多或少地推向了本是弱势群体的老年人身上。其实我们的冲突远没有媒体报道的那么严重,但是有些人就采取了较为极端的解决方式,与没有感谢自己让座的老大爷争吵,向跳广场舞的大妈泼水泼粪,除了给社会添几分暴戾、冷漠之气外,看不出有什么正面效应。
要想解决老年人群体和其他社会群体之间的冲突,需要社会全体包括老年人的自律、相互体谅和相互尊重。老年人作为社会弱势群体,年轻人要给予体谅和尊重,老年人自身也不能倚老卖老、为老不尊。对于给老年人让座是一种美德,不必纠结于老年人是否向我们道谢,但反过来也不是一种可以颐指气使的权利;广场舞是很好的一种健身方式,但也不能随心所欲想什么时候跳就什么时候跳,想在哪儿跳就在哪儿跳。任何道德和权利的要求,还必须要考虑到他人的利益,否则,单方面的尊重就会变得无理,甚至是荒谬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公共资源的日益丰富,老年人群体和其他年龄群体之间的资源占有冲突会慢慢缓解。当然硬件设施的改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老龄化呈现出了加速的趋势,面对此类代际和群体冲突,就需要我们相互宽容和理解,多从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或许会减少此类冲突。
每个人都有变老的时候,每个人也都本性善良,不同代际和群体有不同的处事方式,但背后也有普遍和共同的价值观念,换位思考、求同存异也许是解决这类冲突的方式。
请不要给老人贴标签
■史久爱(民 权)
人是有老少之分,而品性优劣却是不分年龄层次的。就像我们不能因为十多亿中国人中有些许少年犯的存在就否定祖国未来的发展。同样,我们不该把个别老人的极端行为无限地放大、扩展,更不该对每个老人的品行都持怀疑态度。尤其不能在一浪高过一浪的声讨中,不分青红皂白为所有老人加上“坏”的标签,这的确是有失公道的。想想我们各自家中年迈的不曾招谁惹谁的父母也都为此无端遭受非议,背负上黑锅,公平吗?
当然,像“讹诈小孩”的四川老太、“骂人致晕”的吉林老人及江苏那些单纯为自己娱乐而禁止他人在公共场所停车的大妈们,其行为之恶劣、气焰之嚣张实属社会的奇葩,给社会给人们造成的影响之大、伤害之深也让人真的不敢恭维。但自事情发生之后,我们一味地口诛笔伐也无疑如一把利剑,直插老人的胸口,给他们的身心带来的伤痛能小得了吗?
其实,一少部分老人的道德滑坡是很多种因素如认识的偏差、诚信的缺失、法制的不健全造成的。尽管他们“为老不尊”不同程度地跌了我们的眼镜,伤了我们的爱心,但我们的一再谴责又能挽回什么呢?只会适得其反,使误解更深。事实上,无论年轻人还是老年人,尊重都是相互的,一个人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要学会换位思考,懂得尊重他人,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故此,让我们多一些宽容、多一份谅解、多一份清静给那些老人吧,不要再给他们贴标签了,就让他们自己慢慢反思,渐渐醒悟,并尽快走出过去,以崭新的姿态拥抱明天吧。
别忘他们是老小孩
■工山飞月(网 友)
是老人变坏了,还是坏人变老了?依我看,话不是这样说。老人的主流是好的,人都会老,人也会变。绝大多数老人,饱经风霜,见多识广,心态平和,与世无争,闲看云聚云散,静观花开花落。有的人老了,会变成老小孩,脾气古怪了些,动辄吹胡子瞪眼睛,卖老资格。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我们必须继承,不容置疑。对变得难侍候的老人,不妨迁就一点,包容一点,年轻人要捧,老小孩和孩子一样,是要哄的,要顺着走,吃软不吃硬。说几句好话,喊几声大爷、大娘,叔叔、阿姨,四两拨千斤,化干戈为玉帛,屡试不爽。千万不要端架子,打官腔,他们过的桥比你走的路多,吃的盐比你吃的米多,不要自找没趣,下不了台。
老人要注意维护自身形象,不要倚老卖老,不要晚节不保,老大不尊,惹祸上身。对于那些良心泯灭、道德缺失的坏老人,除了道德法庭谴责外,还可以根据情节、性质、后果严重与否,进行行政处罚,法律干预。
批评要讲理性
■火 言(网 友)
近日,有关老人蛮不讲理甚至讹人索赔的事成了街谈巷议的话题,批评之声此起彼伏。
《论语·宪问》中有这样一处:“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翻译过来就是说:原壤叉开双腿坐着等待孔子。孔子骂他说:“年幼的时候,你不讲孝悌,长大了又没有什么可说的成就,老而不死,真是害人虫。”说着,用手杖敲他的小腿。可见中国传统的尊老和孝道,也是有条件的,就是老人要像个老人的样子,不然不但得不到尊重,还给痛骂“老而不死”。
这也难怪,任何人做了不该做的事,都应受到批评,老人也不能例外。不能因为在“尊老”之下,就近乎无条件的服从。但是,批评也要讲理性,也应该有个度的把握。对于蛮不讲理、讹人索赔的老人,批评得再严厉,甚至施以法律的制裁,一点也不为过。但是,若“一讹障目”地将其扩大化,而用“不是老人变坏,而是坏人变老”这样的方式,将矛头指向这个社会的老年群体,这显然就有些过了。
一提到批评,一些人总习惯于“上纲上线”,个别老人“为老不尊”,的确败坏了老年人的整体形象,不管怎么说仍属个例,就事论事地批评、鞭挞,有助于老年人的自律、自省,但肆意“上纲上线”,不仅伤害了老年人群体的感情,引发群体性不满,影响到尊老的良好氛围,对构建和谐社会业极为不利。
“为老不尊”者请宽宽心
■王 晶(江 苏)
近来几则有关“老人”的新闻,再次把“为老不尊”者推到舆论的聚光灯下。吐痰、吵架、骂街、打赤膊、不排队、高声喧哗、攀折花木、不走人行横道的行为不断增多,恶意逼人让座、公然动手挑衅、救人诬为撞人、故意摔倒碰瓷等影响恶劣事件频发。
从“小节”到“恶行”,不断挑战公众视野,引发社会谴责。记忆中那些令人敬仰的“与人方便,自己方便”“雁过留声,人过留名”的纯朴长者形象,似乎渐行渐远。“变坏”的原因一方面归因于越来越复杂浮躁喧嚣的社会,另一方面也与他们品德修养上缺乏宽心有关。
宽心是指一种“想得开,看得破,悟得透;拿得起,放得下,撇得掉”的豁达心态。老年是生命由盛转衰时期,体力、活力、精力、健康甚至社会适应能力都在不断退化丧失。这对老人的精神往往构成一种危机,让他们有时候突然变得锱铢必较、不近情理,甚至妄自尊大、好勇斗狠。宽心既是医治这种精神危机的良药,也能升华出更高的精神境界。
人都是看着父母长辈的背影长大的,所以“为老不尊”者一定要宽宽心,给社会言传身教更多的正能量。心宽了,世界就大了,在面对抢座、摔倒等问题或遇见不平时,就能正确取舍了。能正确取舍了,就能远离褒贬,活得洒脱自在了。
切不可以偏概全
■王广胜(民 权)
对于老人的为老不尊,很多网友把矛头对准了老人这个群体,认为当今世风日下,老人们倚老卖老,道德水准低到了水平面之下。其实,这样的事件只是个案,如此过分、如此没有廉耻之心的老人毕竟少之又少,切不可以偏概全。
人一上百形形色色,每个群体的人员素质都是参差不齐的。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不同,形成的道德观、人生观也不相同,一般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一般人的内心会变得平和、善良一些,因此,老人多数是慈爱温暖善良的。但什么事情都有例外,自小内心邪恶的人,也可能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甚至更加邪恶。为老不尊的个案发生,我们只能谴责当事老人,而不能将怨气发到整个老人群体身上,认为是老人变坏了。其实,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之下,我们的社会道德渐渐变得轻薄柔弱,就如同一颗玻璃心,一碰就碎,与老人一毛钱的关系都没有,老人事件只不过成了人们不满当下社会道德的一个喧嚣口。
多给老人一点关爱
■尚发高 (梁园区)
近日,新闻媒体不断爆料个别老人行为过激、言辞不逊。若把个别现象归结为老人整体形象问题进行争论,有以偏概全之嫌。并且提出“老人变坏,还是坏人变老”的疑问,实在小题大做,大为不妥。
中国已进入老龄社会,老人更需要全社会的关爱。他们经历过穷日子的磨难,含辛茹苦,操劳一生。熬到好日子了,他们却逐渐衰老,孤独寂寞。他们不想被社会所遗弃,他们需要子女绕膝的天伦之乐,需要惬意的夕阳生活,更需要社会给予周到的关注和关爱。
敬老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儿女,在生活上对他们关心、体贴,给予无微不至的关爱,让他们生活无忧,颐养天年。同时还要在精神层面上满足他们,按照他们的心理需求,给他们提供充足的时间,必要的空间,创造良好的环境,让他们尽情地享受精神生活;在社会上,要形成人人尊老、爱老的良好社会风气,让他们时时处处如在家庭一样受到尊敬,如沐春风,感到温暖。
如果我们时时为老人着想,为老人创造必要的活动场所,还会出现江苏大妈因跳舞场地发生争执吗?如果我们对待其他老人如对待父母一样,吉林的公交车司机还会遭到82岁老人的痛骂吗?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真诚期待整个社会都来关心、关爱、关注老人这一弱势群体,让那些不和谐的插曲销声匿迹。
◆下期话题
2013年,你最想对谁说声“谢谢”
2013年即将结束,这一年,在为生活打拼的路上,你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那些爱你的人给你温暖、鼓励和帮助;那些讨厌你的人对你冷言冷语,给你伤害与疼痛。无论如何,成长是一种美丽的疼痛,前者让我们懂得感恩,后者让我们越挫越强。朋友们,2013年,你最想对谁说声“谢谢”?
投稿邮箱:zhangyinglwm@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