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写好一篇文章后,想求得别人的帮助以使文章质量提高,送给别人看时总会谦虚地说:“请斧正。”这是请别人给修改文章的敬辞。
“斧正”一词,就文字的本意看,是以斧砍削使之合乎理想的意思,例如宋人李纲在《上道君太上皇帝书》中说:“营缮宫室,斧正不辍。”而一旦被人借作请人修改诗文的敬辞用之,便成了成语。如清朝时颜光敏的《与曹禾书》中便有:“小词成之数日……幸斧正是荷。” 苏曼殊的《与刘之书》中有:“拙诗蒙斧政(斧正的别称),不胜雀跃。” 鲁迅先生的《书信集·致增田涉》中有:“《中国小说史》序文呈上……祈大加斧正。”
究其来源,是由于庄子的一篇文章。庄子是战国时期的宋国(今商丘)人,和也是宋国人、曾做魏国宰相的惠施是同窗好友,两人都是博学之人,过去在学问上经常互相切磋,取长补短,而且经常由于见解不同激烈辩论,交谊很深。但惠施死得早,庄子为失去一个好朋友甚为痛惜。一次,庄子路过惠施的墓前,不由得回忆起两人的友谊来。他对随来的人讲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记载在《庄子·杂篇·徐无鬼第二十四》中。故事说:“郢人垩(本意为用白色涂料粉刷墙壁)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人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故事讲到这里,庄子叹息说:“自从惠子死后,我失去了学业上的挚友,再也没有和我谈得投机的人了。”
庄子的这个故事说的是一位叫郢人的人刷墙时不小心在鼻子上沾了一点石灰,像苍蝇翅膀一样薄。他知道一个叫匠石的人耍斧子耍得绝,让匠石“运斤成风”(把斧子舞得像刮风一样快),一下子把他鼻子上的石灰点削掉,但不能让鼻子受伤。匠石答应了。郢人“立不失容”,一点也不害怕,匠石真的抡起斧子一下子把他鼻子上的石灰削掉了,而且丝毫没伤着鼻子。事因奇而传,后来传到宋国国君宋元公耳朵里,宋元公为世上有这样怀高超技艺的人感到稀罕,便让人请匠石来表演给他看。匠石见了宋元公说,“我过去是会这个绝活的,但现在玩不成了,因为与我配合的那个郢人已经去世了”。于是“运斤成风”就成了人们的美谈。庄子讲这个寓言故事,是在痛惜惠施死了,没有人能和他在学问和文章上互相指正了,后人就将此引申到修改文章上,把请人修改文章称为“斧正”。
从匠石“运斤成风”一事看,匠石的这一“绝活”需要对方很好地配合,不但使斧子的人要“运斤成风”,而且还需要对方“立不失容”,泰然处之。而“斧正”文章,也指的是双方都应该是写作水平很高的人物,应该是“高手”间的切磋。庄子和惠施两人也正是这样。如果初学便要求专家来“斧正”,就显得求者不太虚心了。因此,如果是同学或水平相当的人之间,使用“雅正”“指正”比较好,这两个词也含有共同欣赏的意思,对方会运用恰当的语句将对你作品的不同看法指出来。若是晚辈呈给长辈、学生呈给老师、初学呈给专家、作者呈给编辑,则用“教正”“赐教”较为恰当,因为这两个词都含有虚心请教的意思,这样容易使对方乐于接纳。“斧正”一词,确切地说,应该是学术专家双方之间的用词,在实践中还有的写作“斧政”“削正”“郢政”,都是这个意思。
庄周是商丘古代的一位大学问家。他是我国道教的创始人之一,不但是一位了不起的哲学家,而且是一位了不起的文学家。他的哲学思想影响了许多后来人,包括一代代中国人和许多外国人,被奉为经典;他的文学作品不但意蕴深刻,而且在谋篇和语言上都很绝妙,独具一格,让后人难以超越。他和孔子一样,都被誉为“世界文化巨人”。他的成就也是商丘对国学和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