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剂型、用量、适应症等不同被分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电影中常有角色拥有双重身份,在不同的环境下性格各异。其实,在药物家族里,很多非处方药,如布洛芬、三黄片等也有“双重身份”,它们有时还可能是处方药。
2000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试行)》中规定:“根据药品品种、规格、适应症、剂量及给药途径不同,对药品分别按处方药与非处方药进行管理。”这其中也包含了一层意思,即使成分相同,规格和适应症不同,也可能出现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的差异,这些药又被俗称为“双跨药”。同一种药物成分既可能制成非处方药,也可能是处方药,它们有何区别?我们以布洛芬为例,说明一下。
适应症不同。作为非处方药的布洛芬,用于退热和缓解轻度到中度的疼痛,如肌肉痛、头痛、牙痛、痛经等。而用于缓解类风湿关节炎、脊柱关节病等慢性关节炎疼痛时,它被定为处方药。
使用的时间限制不同。非处方药布洛芬一般不建议长期使用。如果用于退热3天、止痛5天后,仍没有明显效果,不应再继续自行用药,而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布洛芬作为处方药时,由于多用于缓解慢性关节疼痛,允许在医生的指导下长期使用,但应随时观察症状,如发现明显异常,应遵医嘱调整用药方案。
剂型和用量不同。非处方的布洛芬口服剂型每粒多为100毫克~200毫克,每日的最大用量一般不超过800毫克。处方药布洛芬有缓释制剂、软胶囊、口崩片、干混悬剂等剂型,每日最大剂量可达2400毫克。这不仅与疾病的治疗需要有关,还因为处方药都需要经过医生的指导,在开药时对于用法、用量能准确把握。
用于解热镇痛和抗血栓的阿司匹林,以及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三黄片、雷尼替丁等药物与布洛芬类似,目前,这样具有“双重身份”的药物超过千种。从根本上看,同一种成分的药物分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是为了让大家更方便安全地用药。在解决能明确判断的小症状时,按说明书上的方法和剂量,服用非处方药较为方便。在不能明确判断症状时,请医生诊断后,遵医嘱选择处方药更安全。
由于很多药有“双重身份”,大家在用药时应注意两点:一是不要随意加量。同种成分的药物分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一定程度上是为了避免大家随意大剂量用药,出现不良反应。因此在不能明确判断病因时,不要随意加大非处方药的用量,否则可能造成过量,出现较严重的不良反应。二是不要用相同成分的处方药代替非处方药。如果因为某些疾病,医生开了有“双重身份”的处方药,发生某些能用它们的非处方药缓解的症状,不宜自行用处方药。此时,可到药店购买非处方药,按说明书上写明的用量服用。此外,孕妇、婴幼儿、老人、肝肾功能不全者等特殊人群,即使服用的是非处方药,如果不能清楚判断,最好先咨询医生或药师。
据健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