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版:厚重商丘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本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在线投稿 
2015年3月2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探秘商丘故城”系列之七十八
宁陵城(二十二):黄河岸边的古城变迁
文/图 马学庆    来源:商丘网—京九晚报
  1182年宁陵城址迁移示意图
  宁陵城新貌

  宁陵县地处古黄河南岸,历史上县境深受黄河影响,“宁濒大河,每罹水患”(清宣统《宁陵县志·堤防》)。在黄河南泛期(1128—1855年)宁陵段黄河决溢达18次,宁陵城并于金代因此迁徙城址。今县境内的废黄河和黄河故堤,便是黄河南泛宁陵留下的“遗产”。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冬,宋东京留守杜充试图以水阻金兵南下,在李固渡(今滑县西南沙店集南三里许)以西扒开黄河大堤,黄河从此发生重大改道夺泗入淮。也自此始,宁陵频受黄河危害。

  在黄河洪泛影响下,金世宗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宁陵县城址由南向北迁移至汴堤南侧固定下来至今未变;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前后已形成立体化防洪排涝体系;黄河南泛改变了宁陵县原有的水系布局,形成了城湖景观(王晓飞《1128—1855年黄河南泛对宁陵县城市形态的影响》)。

  在明清《宁陵县志》中,有关黄河的记载可谓累牍,如《地理志》篇的“堤防”“河防”“黄河集考”,《建置志》中的“桃园关巡检司”,《田赋志》的“河夫款项”,《艺文志》的“河防议”“宁陵告河文”“渡黄河”等,由此可见黄河明清时期对宁陵的影响之深。

  从本期开始,本栏目将陆续推出《黄河境下的古城变迁》《桃园关的不老黄河情》《国祀视野下的大王庙》《“抛砖筑坝”治黄始宁陵》《河帅栗毓美实政古葛》,与之前的《吕坤〈修城书〉倡展古城》共6篇文章形成“黄河与宁陵古城”系列,以飨读者。

  宋苗公河:

  宁陵主簿疏汴水故道

  

  北宋是黄河史上的一个转折期。从建隆元年(960年)到雍熙元年(984年)25年中,黄河只有9年没有决溢记载。河南几乎处在年年决溢、年年修堤堵口的状态。

  从此时期开始,为什么黄河水患突然严重了呢?在经过东汉至唐末黄河河道相对稳定的时期后,黄河中游地区原始林木植被已遭严重破坏,受泥沙沉淀、河床增高的影响,黄河在北宋以后进入灾害多发期。

  宋初至1128年杜充决河之前,黄河下游河道大致沿隋唐水道,经孟、怀、郑、开封、卫、滑、濮、澶诸州,由河北平原大名府东流山东淄州、滨州由渤海湾入海。此时流经宁陵县境的主要河流有:古汴水、睢水、涣水、汴河,其中睢水和涣水属淮河水系,皆不与黄河相连。汴河、古汴水与黄河相连,但黄河泛溢灾害未波及到这一区域,故此时期黄河变迁对宁陵几乎没有任何影响。此时危害宁陵的是作为黄河支流的汴河(通济渠)。“汴河旧在县北八里,又东入商丘县界”(《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河南五”)。“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六月,汴河宁陵段河溢,堤决。诏发宋、亳丁夫4500人予以堵复”(《宋史·河渠志》)。

  据清康熙《宁陵县志》记载,北宋神宗熙宁(1068—1077年)初年,宁陵主簿苗时中曾对堙塞的“汴河”进行疏凿:“苗时中,字子居,宿州人。熙宁初,主宁陵令。邑旧有汴河,民甚赖之。后为黄河所堙,公因故道而疏凿焉,民不忧旱者数十年”(清康熙《宁陵县志·名宦志》)。

  由以上可知,苗时中任职宁陵之前的978年汴水(通济渠)还曾河溢,又何来“为黄河所堙”?《宋史·列传第九十·苗时中》:“以荫主宁陵簿。邑有古河久堙,请开导以溉田,为利甚博,人谓之苗公河”,传中只注“古河”并未有言“汴水”,再者当时汴水(通济渠)正盛也不可能改成一个县邑主簿之名。由此,再结合《水经注》可知,县志所载苗时中疏浚的“汴河”应是汴渠,即春秋以来的古汴水。苗时中“以疏复汴河,名厥政绩,感而祀之”(清康熙《宁陵县志·名宦志》),崇祀宁陵名宦祠。

  

  金代迁城:

  黄河洪泛址徙汴堤南

  

  金国与南宋对峙大体以淮河为界,黄河在金国的辖境内。《金史·河渠志》载:“金始克宋,两河悉畀刘豫。豫亡,河遂尽入金境。数十年间,

  或决或塞,迁徙无定。”黄河在金国时期多次决溢成灾。

  金大定二十年(1180年),黄河决口于卫州(今河南省卫辉市),弥漫宁陵、商丘等地(清康熙《宁陵县志·灾祥》)。此时,沿革了千余年的古宁陵城因受黄河水患的影响,开始了首次也是唯一一次的迁徙移址:“宁陵,大定二十二年徙于汴河堤南古城”(《金史》卷二十五《地理》)。

  宁陵城,前身为宁城,始建于公元前610年,宋灭葛置宁邑时,先后为宋国宁邑治所,信陵君、宁陵君封邑治所,秦国砀郡宁城治所。秦灭魏后,宁陵君魏咎被推为魏王,当时宁城也称为宁王城。其间,城址均在今宁陵县城南关外文明路南侧。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刘邦将宁城“改为宁陵,封吕臣”(宋《太平寰宇记》卷十二),建宁陵侯国,宁陵城延续宁城旧址和规模为侯国治所。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始置宁陵县,以宁陵城为县治,此即宁陵设县之始。此后一直至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宁陵城城址都未曾迁移。

  到了金代,宁陵城受境内古汴水、汴河(通济渠)、睢水、涣水4条主要河流的影响甚大。黄河居于城北30里处,便借助这些与之相通的河流屡屡南泛侵袭宁陵城。南泛洪水携带的大量泥沙在河堤岸的淤积势必会致使汴堤两边地势不断升高,且河堤南侧高于北侧。城外的地坪也会不断提高,城址的地势相对变低,逐渐形成了堤岸高城址低斜坡地形。正是因此,宁陵城由南向北迁移至汴堤南固定下来。这也说明黄河的屡屡南泛迫使人们择高而居,从南向北迁徙到汴河堤南侧的高地上(王晓飞《1128—1855年黄河南泛对宁陵县城市形态的影响》)。今宁陵县境大半部分仍为缓斜泛滥平地,呈现西北地势偏高,东南稍低地貌特征。

  宁陵城自1182年在汴堤南侧固定后,其位置至今未曾再迁移。“大定二十二年,徙于汴河堤南,至今因之”(清康熙《宁陵县志·地理志》)。

  元贾鲁堤:贾鲁治河的实物见证

  元代时,中央对治理黄河不甚重视,河患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其时,黄河在河南杞县境内分为三股,其中一股流经宁陵,是黄河在宁陵县境内决口的一个高峰期,7次决溢发生在元贞元年至正四年(1295—1344年)的50年间里。据《元史》、清《宁陵县志》载,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八月,河决宁陵;二年(1296年)九月,又决宁陵。元大德元年(1297年)三月,河决宁陵,水漫溢,田园被淹;二年(1298年)七月,大雨,黄河决口,宁陵庄稼被淹,房屋倒塌漂没;三年(1299年)五月,河决浦口(今杞县境),淹没宁陵等县,伤民十之五;九年(1305年)八月,河溢宁陵,秋禾被淹。元仁宗延祐元年(1314年)六月,黄河决汴梁路考城以东,冲开河口数十处,睢宁柘居民受害甚重。

  元惠宗至正四年(1344年)的黄河决溢,是元代最严重的一次,也是宁陵最受其害的一次。是年正月,黄河在汴梁决口;五月降大雨20余日,在山东白茅堤决口,归德平地水深二丈许;六月金堤溃决,全县城镇、乡村成为水乡泽国,庐舍漂没,庄稼不收,有诗描述说:“屋倒人离散,风声水滔滔;周围千里外,多少尽居巢”(顾嗣立《元诗选》癸集)。河患之后,宁陵出现了无数的饥民、流民,他们背井离乡,辗转沟壑,缺衣少食,处境悲惨。此次水灾且冲毁了会通河,切断了南粮北运的运河航道。元朝政府遂下决心治河。

  元顺帝于至正十一年(1351年),中央命工部尚书贾鲁率汴梁、大名等路民夫15万,庐州等地戍兵2万,治理黄河。这次治河的施工顺序,先治理白茅堤决口以下的黄河旧道,再堵塞白茅堤决口。工程四月开始,十一月全部竣工。先后疏浚黄河故道280余里,修筑堤防700多里,堵塞治理大小决口107处。人们为了纪念贾鲁,山东、河南有两条河均名贾鲁河,宁陵则以贾鲁堤之名纪念之。《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河南五”:“县南七里有贾鲁堤。元时黄河南决,流经县界,鲁筑此堤障之,因名。”清康熙《宁陵县志·古迹》:“贾鲁堤,元尚书贾鲁筑,以障水,遗迹隐然,在县南七里。”清朝王凤生撰《宋州从政录》亦有记载。

  明清防洪:展城就堤成四湖景观

  明清时期,宁陵受黄河灾害的影响虽渐弱,但决溢仍很严重。明洪武元年(1368年),宁陵被洪水淹,褚堌村(今孔集)尤甚;二十四年(1391年)三月,黄河桃花汛,河水漫溢,宁陵遍遭水患。正德四年(1509年),黄河决杨家口,侍郎崔岩在宁陵县五里堡开河,接黄河故道,引水由凤阳达亳州。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黄河决口,淹没宁陵民居。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黄河决马店(今兰考北),淹没宁陵北部,水患三年;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黄河在宋家堂决口,淹没宁陵三乡;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秋,黄河又决龙门寨,淹没宁陵田禾,人畜死亡甚多。嘉庆十八年(1813年)黄河在宋家堂决口,全县大部被淹;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黄河再次决口,庄稼被淹。咸丰五年(1855年)六月,黄河在兰阳(今兰考)铜瓦厢大决,黄河北徙改道夺大清河由利津入海,结束了黄河南泛汇淮入海的历史,宁陵境内黄河河道成为故道高滩地。境内仍有黄河支流赵皮寨冲成的韦家河、桃园河、张弓河、八里屯河、阳驿河等。

  早在元代至正九年贾鲁于县南“筑堤以障水”,称为贾鲁堤。北面筑有黄河故堤。南北两面河堤的修筑,构成了宁陵县防御洪水灾害的最外围的一道防线。明清时期,宁陵城多次修补、改筑。明万历年间,吕坤展城就堤。河堤、护城堤、护城河和城墙,嘉靖十四年(1535年)前后已从远到近形成一个完善的立体化防洪体系。

  黄河的长期泛滥,致使宁陵城区内地形变化日益加深,加之挖土筑城墙和大堤,宁陵城内四周的低洼积水处久之渐渐成为小的湖泊,形成城湖景观。今宁陵县城中心城区内仍有四个湖泊,俗称“四大坑”,近几年县政府对沿湖景观进行绿化整修,已成为人们休闲游玩的好去处。

商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商丘日报社和商丘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一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商丘网联系。

※ 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放大 缩小 默认
 

地址:中国河南省商丘市归德南路6号 网站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