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幸福瞬间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本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在线投稿 
2015年11月3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结婚照背后的一段故事
    来源:商丘网—京九晚报
  孟庆荣与妻子的结婚照
  孟庆荣与妻子晚年合影
  后期合成的婚纱照

  今年已是古稀之年的孟庆荣老人近日给本报记者打来电话,想说说自己结婚照背后的故事,晒晒自己的幸福。昨日上午,记者来到他位于凯旋商城的博藏斋中,对他进行采访。走进博藏斋,记者看到里面藏品丰富,有古玩、酒瓶、名人字画、毛主席像章等。光是各式各样的毛主席像章,大大小小就有数百个。孟庆荣老人喜爱收藏,是个有心人,小的时候就喜欢收藏连环画、小儿书。他说,如果不是这个爱好,五十年前的结婚照这个老照片恐怕也找不到了。老人拿出不同时期的三张夫妻合影,有黑白照片,也有彩色的,讲起了自己结婚照背后的故事。

  6块钱娶来的媳妇

  孟庆荣和老伴张秀荣是1967年1月7日(农历腊月十六)结的婚。他告诉记者,那时结婚手续比较简单,并不需要照个结婚照。那时候只要男女双方在所在的大队开个证明就行了。结婚当天,男女双方由家人陪同徒步来到他们当时的临时公社所在地桃堌集(现归宁陵县赵村乡)办个手续。“那时候结婚证就像个奖状,一张纸,上面不要夫妻二人的合影照。”他说。受条件所限,他们两口子当年结婚时也没有拍结婚照,更不用说什么婚纱照了。在公社办结婚登记时,公社民政所的工作人员要求双方背诵毛主席语录中的“老三篇”(毛泽东写的三篇文章,即《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也不是要求全部都背下来,而是由工作人员提示几句,来办登记的青年男女接着往下背。如果背不下来,在当时后果很严重,暂时不给办登记手续。回家再背,等背熟了再来。孟庆荣对记者说,当时来之前双方家长都给说这个程序了,也都会背。所以那天,他们两口子没怎么费事就通过了这一关,顺利拿到了结婚证。

  由于条件艰苦,当时农村结婚简单得很。他们当年结婚所用的木床及围在床边用的席子(俗称圈床席)都是借村里邻居的。并且婚房也是四面透风,上面漏雨。媳妇陪送的嫁妆是一张木床、一个小衣箱,如此而已。就这还不是结婚当天送来的,而是到了那年的夏季才送来的。不像现在,就连农村老家孩子结婚下彩礼动辄就是几万元。现在彩礼是“万紫千红,一动不动”。所谓“万紫千红”,就是要一万张五块的,一千张百元大钞,光彩礼就要15万元。“一动不动”,“一动”就是小汽车,“不动”就是小洋楼。现在在一些地方的农村,小孩子结婚光是建好小洋楼还不行,没有小汽车是没有媒人来上门的。结婚都是住小楼,而且小楼越盖越高、越漂亮。女方陪送的不光是家电、家具,还有空调、小汽车。现在的日子,在当时是想也不敢想,真是过到天上去了。而自己作为家里的独子,父母给予他们夫妻的结婚礼物就是一个银手镯,是当时父亲花了6块钱从街上买的,这也是父母给予他们唯一的结婚礼物。结婚后,吃的是红薯面做的窝窝头,吃饭时就着的小菜是红薯面和着辣椒做的“辣面酱”。

  后来补拍的结婚照

  孟庆荣指着那张夫妻二人的黑白合影照对记者说,这张照片并不是结婚时照的,而是后来在开封照的,补拍的。“也权当是结婚照了。”他笑着说。这是怎么回事呢?谈起这张结婚照,老人喝了一口茶水,娓娓道来。结婚不到十天,蜜月还没有过完,因为工作需要,孟庆荣即接到通知要到南召县马市坪公社卫生院上班。新婚燕尔,就是分离,夫妻俩很是难过。特别是妻子张秀荣更是恋恋不舍,执意要送爱人到工作单位。

  送别那天,老天落泪,下起了中雨。二人先是坐火车由宁陵出发,途经开封。开封是孟庆荣当年求学的地方,从开封医药专科学校毕业的他,要带新婚的妻子到开封转转。二人在一家小餐馆吃过饭后,就来到附近一家照相馆拍下了这张珍贵的合影照,也就是结婚照了。当时,拍照片不像现在立等可取,当时别看只是黑白照片,还要冲洗,需要时间。照片是后来由照相馆通过信件,邮寄到他单位的。

  从此夫妻二人过起了牛郎织女般的生活。直到1968年农历八月份,妻子张秀荣才有机会来到孟庆荣的工作单位,一家人终得团聚。那时,他们的大女儿孟雪梅还不到一岁,与孟庆荣十分生疏,执意不让爸爸抱。从南召县到他所在的马市坪公社卫生院有40多里的路程,全是山路,不通车。当时两人抱着孩子走山路来到单位,一路爬山涉水,苦不堪言。

  合成的婚纱照很漂亮

  直到1986年,因为父母年迈需要照顾,孟庆荣就从南召县调回了商丘老家,在商丘的豫东制药厂工作。家人也随之调回了商丘。1987年正值两人结婚二十周年,妻子过生日的那天,他们就照了这张婚纱照。

  说起这张婚纱照,背后也有一个故事。孟庆荣对记者说,这张照片不是他们在照相馆拍的,夫妻二人并没有到场。“这不是喷绘,也不是写真。”说到这儿,老人卖了个关子。他说,这是由电脑合成的。当时他来到位于四面钟附近的这家图片社,先是提供了夫妻俩的一张照片,再从图片社提供的几十张别人的婚纱照中选中一个。他们利用电脑合成技术,移花接木,就成了这张婚纱照。照片上,孟庆荣西装领结,青春不老:妻子身披婚纱,漂亮贤淑。老人告诉记者,这张婚纱照由镜框镶着,快三十年了依然保存很好。“这是当年花了七十块钱拍的呢。”老人说。

  据他介绍,当年之所以选择这样拍婚纱照,一是省事,二来也省钱。“不像现在的年轻人拍一套婚纱照,几千上万元,那时也还没有这个条件,也没这个经济实力。”孟庆荣说。

  好日子还要慢慢过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就来到了2008年。孟庆荣、张秀荣夫妇俩也由当年的小年轻,变成了花甲老人。儿女相继毕业工作,成家立业,过着幸福的生活。老俩口也退休在家,儿孙满堂,尽享天伦之乐。

  孟庆荣指着那张夫妻俩的大合影对记者说,这是2008年在宁陵县赵村乡的刘尧集上照的,那时候正值老父亲过九十大寿。当时,亲戚好友都来拜寿,大人孩子几十口子,非常热闹。中午时分,他请亲友来到老家旁边的刘尧集上一家饭店就餐。大家都争着给老寿星敬酒,说上祝福的话。这张照片就是当时饭后,一起说话时拍的。“现在条件好了,那天喝酒吃饭,比我当年结婚时还要好多少倍。”孟庆荣的老伴张秀荣不禁感叹。现在,一家人下个馆子吃个饭很稀松平常。要是放在以前,就是家里来客人了,也是炒上几个菜就了不得了。不像现在,大人、小孩过生日,逢年过节,甚至过个周末,有事没事不想做饭了,一家人就上饭馆撮上一顿。“现在的好生活,搁在以前是想也不敢想,好日子还要怕慢慢过。饮水思源,都要珍惜啊!”老人说。

  老人是个杂家, 除了喜欢收藏外,还喜爱写作,大多是写一些医学、科普文章。多年来,他在各类报刊上发表文章近千篇。老人还是《京九晚报》的一位铁杆粉丝。他经常为报社提供一些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新闻事例。近年来,他给晚报提供、推荐的新闻人物、信息、新闻事件有多例,并被记者采访发表。诸如:“这是一只什么鸟”、“商丘的刘谦找到了”、“收藏为乐兴致高,晚年生活乐淘淘”等,备受广大读者欢迎。

  孟庆荣还会玩魔术,他说变魔术只为开心,逗大伙开心一笑。喜欢写诗,最擅长写藏头诗。他曾写诗自嘲:年近古稀自寻乐,喜爱收藏不寂寞。创办老号博藏斋,广集博藏成效卓。不为赚钱图喜乐,写文著书真快活。经营之余有嗜好,淘宝拾荒更开拓……

  一滴水折射出太阳的光辉,小照片反映了社会的巨变。谈起三张老照片的故事,老人随口赋诗一首:相濡以沫半世纪,早年日子堪苦凄。而今生活似蜜甜,子孙绕膝实不易。衷心感恩共产党,晚霞满天更绚丽。

  文/晚报记者吴海良

  图/晚报记者吴海良翻拍

商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商丘日报社和商丘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一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商丘网联系。

※ 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放大 缩小 默认
 

地址:中国河南省商丘市归德南路6号 网站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