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读书品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本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在线投稿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2016年4月1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鲁迅故居读其书
    来源:商丘网—京九晚报

  ■田启义

  去年秋天,我来到鲁迅先生故居绍兴。参观了复原的鲁迅家老宅(当地称之为“老台门”),和部分鲁迅笔下的物、景,还有重新整修布置的鲁迅纪念馆。在这等环境下,去读鲁迅先生写出的与此有关的文章,不但另又有一份理解和思绪,而且还似乎若隐若现地看到鲁迅先生的笔端背景。

  关于“三味书屋”中的一个故事

  ——鲁迅课桌上刀刻的“早”字

  凡读过鲁迅先生文章者,大都熟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但是,今日三味书屋的陈设,还有该篇文章之外的一个故事——课桌上用小刀刻下的“早”字。

  鲁迅在写三味书屋时,是采取的写实手法:“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三味书屋就设在老师寿镜吾的家里(今日仍修旧如旧)。如今的书房里,摆着几张课桌,讲解员故意卖关子:介绍当年鲁迅先生用过的课桌时,很神秘地让大家观察,桌面上有无什么痕迹。而后,就指着一个铜钱大的“早”字,再告诉你说,这是当年鲁迅先生读书时,用刀刻下的。

  鲁迅先生的刀刻“早”字,不仅是中药药引“引”出之物,而且还折射出他与老师的师生之情。

  众所周知,伴随鲁迅先生读书的童年时段,他有一个责无旁贷的任务:去当铺当衣物;去药店去取药,再寻中药药引。按鲁迅的记忆,中医给出的药引,既极难寻,又十分离奇,如:经霜三年的甘蔗;一个巢穴里的一对原配蟋蟀;“平地木”十株。但是还有一味药引,在鲁迅的文章里,没有记下——十年陈米。

  鲁迅艰难地寻找药引时,他的家境,已不是昔日富得流油的周家大家庭,哪里来的“十年陈米”。退一步说,即使不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家庭,把米存积十年也不多见。“十年陈米”这味药引,鲁迅不但没有寻得到,而且当天还迟到了,受到了寿老师的批评。但是,当时的鲁迅没做任何辩解,更没产生抵触情绪,而是虚心接受批评,并暗下决心,以后不再迟到。于是,就在自己的课桌上,用刀刻下一个小小的“早”字,做一提醒。

  不论是当时,还是现在,学生迟到,老师批评,都是再正当不过的事儿。不仅说明老师尽职尽责,而且,对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性和道德修养,均大有好处。但是,迟到的原因,可能是千差万别,批评得得体不得体,则另当别论。批评之后,如何能体验出老师批评迟到的学生,是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就是老师的教学管理水平的问题了。寿镜吾先生的行为,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当寿先生得知鲁迅迟到的原因后,第二天便给鲁迅的家里送去十余斤十年陈米,使鲁迅倍加感动。

  即使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没有记下“十年陈米”这件事,当然也看不出此事对他的影响。其实,他本章文章的字里行间里,充满了对私塾老师寿镜吾先生的尊敬:“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就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入学前,就佩服和尊重;“先生最初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了起来……”入学后,体会到老师的关心;鲁迅先生还强调:“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矩,但也不常用,普通只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从中可看出,绝非是先生送来十斤陈米,鲁迅才尊重他的老师先生。寿镜吾老师的“极为方正,质朴,博学”,以及在当时的教育制度下,对学生的“宽恕”,更能打动当时包括鲁迅先生在内的学生的心灵。

  刀刻一个“早”字,引出几个故事,再次说出一个道理:学生尊敬老师,老师爱护学生,是组成良好师生关系,不可或缺的内涵条件。

商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商丘日报社和商丘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一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商丘网联系。

※ 联系电话:0370—2628098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地址:中国河南省商丘市归德南路6号 网站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