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租赁这种以租代售同时兼具展览和宣传的服务,虽然听上去很美,但其中也暗藏不少风险。据记者调查发现,现阶段北京有些艺术品租赁公司的服务流程是,向客户收取艺术品本身价值50%的押金和36%的年租金,这样一来,客户实付的价格已经不菲,只是如此定价是否合理?艺术品租赁业务背后到底有多少隐形乱象?消费者又该如何避开这些隐形黑洞?
陷阱一 作品真假难辨
从上海到北京来做艺术品交易的胡女士,在被北京恒大四季拍卖有限公司欺诈之后表示,“艺术品拍卖市场已经是鱼龙混杂,租赁市场更是真假难辨”。艺术品租赁机构与艺术品拍卖机构不同,其经营者有艺术银行、画廊以及民间资本组建的装饰门店与线上网站,艺术品的来源渠道都不易查证,更遑论鉴定资质的真伪。
在央视此前曝光的艺术品公司实施诈骗的违法行为中,有一种是艺术品经营公司与鉴定机构唱双簧,以此来骗取检测费,可见当鉴定机构也上了黑心艺术品经营公司的贼船时,消费者的权益将难以得到保障。
除此之外,某些租赁机构还混合经营有复刻的版画,却没有显着标明以告知消费者,这也让艺术品租赁业务蒙上了一层真假难辨的外衣。
陷阱二 收费标准混乱
北京商报记者调查了多家做艺术品租赁业务的机构,发现虽然艺术品种类繁多,然而同类别的艺术品定价可谓天壤之别,收费内容也不尽相同。以半兮艺术为例,其艺术品作家年龄跨度之大涵盖了刚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的学生到花甲之年的老艺术家,因而艺术品定价也颇有差距,其租赁费用不超过作品本身价值的 50%,这其中有20%作为到期返还的押金,同时租期按年计算,长期续租租金则按比例逐年递减;而看得书画网以经营名家水墨画为主,年租金收取艺术品市场价格的8%—10%,还有作品估值15%的保费,至于租期则可以灵活调整。
但是,对于消费者而言,掌握市场定价的规律和变化是不现实的,一方面在于艺术品定价的决定方并非消费者,而消费者无从知道定价的细则;另一方面在于租赁机构以一个中介的方式串联起来艺术作品与消费者,但是租赁机构在租赁业务中的盈利分成无从知晓,而且目前很多租赁机构所经营的艺术品都是排他性的,这使 艺术品保值的同时,失去了可以对比的参考对象,而陈列方案设计等服务项目的增加也让艺术品的价格有了注水的空间。
陷阱三 诈骗圈套暗藏
没有物控把关、没有价格管理的艺术品租赁如何交易?最主要的就是可以约束双方的一纸合同与良好的商业信用。北京商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有些画廊并不想承接艺术品租
赁的业务,因为容易发生推诿扯皮与诈骗的现象,有时还会牵扯出与原画作家的冲突与纠纷。业内人士表示,中国的信用环境不是非常完善,高价艺术品的租赁会涉及风险。而中国没有完善的产品对冲风险体系,买不起的人不会有那么多钱去赔偿。
北京某家艺术品租赁公司的服务流程是,向客户收取艺术品本身价值50%的押金和36%的年租金,也就是说买家在拿到艺术品时已经支付了作品价值本身 86%的费用,如此不菲的支出大大提高了租赁的风险,卖方毁约跑路也不是没有可能,如此一来,就影响了长久的经营模式。“没有信用就没有长久的市场盈利。”看得书画网李先生在交流时说。而半兮艺术负责人王先生也曾在公开采访中表示,画的价格里面的文章很多,比如说一幅画售价1万元,租赁费是12%,也就是 1200元。但是假如请别人来看,说这个画顶多值1000元,那么就会出现信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