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谚语说:“腊八祭灶,年就来到!”随着冰消雪融,大地回暖,草芽吐蕊,腊八过了,年的脚步近了!
是的,河北部分地区发生的疫情给人们的心头蒙上了些许阴影。有人慨叹,年味在逐渐地淡去,为啥会有这种感觉呢?现在的生活条件比过去有了极大的提高,过去好多东西在乡下农村十分匮乏,平时是舍不得吃,舍不得花钱买家去的,一定到过年的时候才舍得到集市上割几斤肉,凭布证扯几尺布做身新衣裳,在正月初一那天走向街头炫耀一番。现在,衣服买来穿上几天,一看不新潮,随手脱掉扔垃圾桶里了。白面馒头现如今成了最普通不过的食物了,而在过去,白面的蒸馍,不逢年过节,那可是吃不上的。
在我的记忆里,过年,过的是什么?爹娘不停地奔波操劳,就是为了给我们更好的物质生活,然而,由于窘迫生活条件的限制,只能等到过年的时候,把平时给孩子们积攒的东西,连迎新年,一起放到孩子的面前。于是,孩子们会天真地认为,这是年给他们带来的好运气,其实,在我们天真烂漫的心灵里,怎会想到爹娘的辛劳和苦心呢?
过年了,大人会老早就给孩子们准备和张罗了。做一件新衣裳,不会等到过了腊八才做的,一入冬天,农闲了,就开始把籽棉晒干捡净,用肩扛着,用独轮车推着,到十多里外的县城找弹花弓弹成棉絮,再到供销社扯几尺花格布,请裁缝师给孩子们量身高,比画布的尺寸,然后连天加夜给孩子们做新棉衣。有的家长不会做,就提前把布料和新棉絮送到缝纫铺,排队等待人家给做新衣服了。
老家过年,已经和勤劳一起固化成了程序,腊八祭灶清扫厨房,腊月二十蒸馍煮肉炸丸子,腊月二十二请人写春联,二十八贴春联,除夕夜全家吃团圆饭看春晚,正月初一走村串户拜大年,程序化的过大年,给我的童年留下了触手可及的期待和憧憬。然而,随着人们礼俗文明的进步,好多程序化的过年习俗也逐渐剔除了,如燃放鞭炮,给祖上神灵跪拜磕头,等等。为了环保,提高大气质量,这些千年留下的陈规陋习也离人们远去了。过去,许多东西只有过年才会有的,现在已经在平时摆满商场了,买新衣,还等到过年吗?如今,每到开饭前,卖白面馒头的不分春夏秋冬,沿村串巷叫卖上门,热腾腾的馒头随买随到,还有多少人会自己为了过年蒸馒头呢?
年是记忆中的温馨,年是藏在心里的期盼,有了温馨,有了期盼,年味还会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