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一个从郑州回来的商丘籍男子,带着新买的书包、字典和作文书等学习用品,来到睢阳区文化办事处育才小学,资助了那里的10名品学兼优但家庭困难的学生。
10名学生及其家长,对他的这一义举充满感激,校长苏小侠说,我相信受资助者有了他的帮助,人生将会更加灿烂,未来将会更加辉煌。但让苏小侠感到内疚的是,这个人不但连一口水都没有喝,而且连姓名都没有留下,就匆匆离开了学校。
这个人就是15年来不断资助贫困学生的许恩领。
父母的善举深深影响了他
今年31岁的许恩领,衣着简朴,举止随和,善意的笑容始终挂在脸上。在几个小时的交流中,记者切实感受到:他的社会责任感是那么强烈,对贫困学生和弱势群体是那样关注,对弱势群体的帮助是那么的慷慨。
许恩领出生于夏邑县会亭镇一个回族家庭,母亲是工人,父亲从部队复员后便做起了生意,家境相对殷实。从小父母就非常引导、教育许恩领,要尽量帮助周围有困难的乡邻。父母是这样说的,他们自己也是这样做的。父母帮助乡邻,他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在这种有意无意地教育和熏陶中,许恩领形成了独特的善良品性。
1993年,许恩领参加了工作,那一年他才16岁。他的工作单位是夏邑县农业局,许恩领经常去农村沟通、协调一些工作,开始了解农村和农民生活的现状。1995年,许恩领调到夏邑县广播电台工作,又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农村的贫苦家庭。随着对农村了解的进一步深入,他开始真正接触到了农村学生和孤寡老人。看着他们的生活现状,加上父母多年的言传身教,许恩领萌生了一个念头——他要帮助这些人。
他的爱心播撒到很多地方
第一次捐助,就是在自己感触最深的贫困学校里进行。
“想起那些贫困生对我的期盼和感激眼神,我感到今后更应该多做这样的事情。”许恩领回忆说。
以后,每次到农村采访,他都要关注那里的贫困学生和孤寡老人。
多年来一直从事新闻工作的许恩领,生活比较清贫,但他一直坚持着自己的济困路:
2005年初,他看电视得知,安徽省砀山县的许世龙、何真等10名学生家庭困难,便与他们结成对子长期进行帮扶。当年10月,他再次来到该学校,看到学校破旧,学校的窗户漏风,他又倾囊为该校捐助了1000元,用于修缮学校。
2005年12月,他来到夏邑县业庙乡第三初中,资助王志强、郭东林等10名困难学生500元钱。4个月后,他又带着体育用品到该校回访。
为丰富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2006年6月,他专程从郑州回到老家,为那里的村民订阅了《大河报》和《京九晚报》等6种报刊。
2006年,他两次到夏邑县会亭镇北街,为李茂盛、李龙章等10位孤寡老人送去1000元钱。
2007年1月,他来到梁园区刘口乡石娄村小学,把20个书包、20本字典、800本作业分别捐给了学校品学兼优的20名学生,同时给学校带去6个篮球。
虞城县乔集乡后张寨小学,地处偏远的豫鲁边界,交通不便,家庭苦难的学生很多,2007年3月,许恩领来到这里资助了20名家庭困难的学生……
他倡导更多的人行动起来
到目前为止,许恩领已经累计捐助钱物折合9万多元,资助贫困学生、孤寡老人600人(次)。
他不仅自己捐助,还带动家里的人也这样做。
去年,省委宣传部和省精神文明办主办了“欢乐新农村”手机捐赠活动时,许恩领动员妻子捐出了一部价值2000元的手机;
今年4月,许恩领8岁的女儿,拿出自己的压岁钱和零花钱资助了夏邑县会亭镇杨庄小学的贫困学生。几年来,她已经用自己的9000多元的压岁钱和零花钱,帮助了92名家庭困难的学生。
记者问许恩领:这么多年来你一直坚持捐助,有没有想过回报?
他说:“真正的爱心,是只有付出、不求回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