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文学周刊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本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在线投稿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2008年6月1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李香君在商丘
尚起兴    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
题图 刘 忠摄

  2008年4月19日,《大河报》记者路六居先生在《大河报》发表了《李香君,真有后人在商丘?》一文,引起了轰动,不少人纷纷打电话询问我,我淡淡一笑说:“学术争论自古有之,乃正常现象,不必大惊小怪。关键在于谁说的更符合历史真实,谁说的更让人信服。”为飨读者,我也想把我数十年来研究成果公布于众,请专家和读者赐教。

  一、李香君归宿商丘

  余怀《板桥杂记》云:李香君“只身逃出后,依卞玉京以终。”孔尚任的《桃花扇》也说李香君和侯方域均在南京出家。所以,有人便说李香君死在了南京栖霞山葆真庵,还说当地原有香君墓等等。二十年前我曾冒雨在南京考察,并到了南京栖霞山,葆真庵已不在,香君墓也没有,只有一个刚建不久的桃花扇亭。

  李香君究竟归宿何处?香君墓究竟在哪里?在南京我无果而返,而在商丘却找到了答案。

  (一)陈氏后人说。1958年夏,我与侯方域的门婿陈宗石的8世孙女陈舜肃女士在一起搞画展,与其相识。陈女士曾在20世纪30年代任河南省妇联干事,建国后,在郑州某中学任美术教师,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后随其丈夫李月波(原国民党官员)在商丘县王楼公社田庄大队田庄村接受劳动改造。在办画展期间,因是同行,关系挺好,闲暇时,她给我讲起了侯方域和李香君的故事。陈女士讲,她是侯方域的门婿陈宗石的后人,听他爷爷陈锡麟讲,侯方域曾把李香君带回了归德侯府,住在西园翡翠楼上,因此后人称翡翠楼为“香君楼”。李香君因为是歌伎,身份低贱为侯府所不容,将她赶到了城南14华里的侯氏庄园,即现在的李姬园。李香君不久郁闷而死,葬在了李姬园村东。侯方域为她立了碑,并撰有一联:“卿含恨而死,夫惭愧终生”。墓前有一石桌,石桌前有一愧石礅。侯方域经常去香君墓,坐在愧石礅上久久不忍离开。她还告诉我,她祖父去过香君墓,见过石碑和愧石礅等。

  (二)侯氏后人说。1982年我在商丘县文化局主持工作,文化局文物干部郝霄汉等同志告诉我,他们去李姬园采访,侯方域8世孙侯友德讲:“俺的才子爷(指侯方域)从南京带回了李香君,侯家爷们听说她是个伎女,感到很丢人,吵吵闹闹,就把李香君赶到了这里,她的住宅就在香君井的东边。俺这位老奶奶,连气带病,不久就死了。死后葬在了村东头。”当时问他:“《侯氏家谱》为什么没李香君的名字?”侯友德讲:“您不知道,祖先有安排,嫌丢人,不准载入家谱,不准入老坟。别说李香君,就是她的那个儿子也不准载入家谱,不准姓侯。”问及“不姓侯姓什么?”他说:“姓李。现在大园子还有她的后人。”又问:“他们承认吗?”侯说:“老年人知道,但嫌丢人,却不肯认账。”侯方域6世族孙侯姻瑖曾对他的好友郝心佛说:“李香君来到了商丘,后被赶出侯府。李香君曾为侯方域生了一个男孩,大园子姓李的就是李香君的后代。”

  (三)商丘耆老说:1986年10月14日早饭后,87岁的郝心佛先生向我讲述了李香君的故事。郝心佛,商丘人,少年入塾10余年,19岁入河南陆军军士学校,毕业后任西北军卫队旅少校书记官,曾奉命监视释放宫女、太监,并查获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墨宝而轰动一时。北伐时,晋升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四路军总指挥部少将军需处长,夫人魏雁伶与刘和珍同是北京女师大学生,郝曾去女师大听过鲁迅先生的讲演。

  郝先生1986年曾多次找我帮忙,我曾帮他整理了《艺林拾轶》十五篇。他在《艺林拾轶》序言中写道:“《艺林拾轶》十五篇,为余一生亲身目睹之事或听地方耆宿所述。只因目昏手颤,不能握管,推延年余,未能完卷。今口述大意,敬烦我县文联主席尚起兴同志代笔,并承润色郢正,化媸为妍,不胜感激,谨此鸣谢。”郝先生在谈到“桃花扇”一事时说:“李香君曾生一男孩,侯府不容他姓侯,便随了李姓,后人到了大园子定居。我去过大园子,的确有李氏老户。李香君死后,桃花扇由侯小姐(常氏生)带到了陈家。陈宗石的6世孙陈实铭,字葆生,号踽公,清末拔贡,曾任山东临朐县和费县县令、石友三少校参议。他比我大二十岁,我在山东时,他曾找过我,我们是至交好友。”

  (四)文字记载。郝心佛先生在《商丘古代的碑碣》一文中写道:“城西南二十里,有一村落,名叫李姬园子,村东头有一古墓,墓中即是桃花扇传奇中女主角、大名鼎鼎的李香君的郁郁佳城。墓前竖有石碣一通,镌有墓主人的姓名和事略。一九五八年刮起一阵发掘坟墓风,李香君、侯方域的墓均被夷为平地。”原商丘师范学院教授、现任江苏南通大学文学院古籍研究所所长王树林先生,原籍商丘人,并研究《桃花扇》多年,应该说,他对侯李的事迹比较熟悉。他与何法周教授曾出版过《侯方域集校笺》,何先生为主编,王先生为校笺。王先生在侯方域的《李姬传》笺注①“李姬”中写道:“余怀《板桥杂记》:李香身躯短小,肤理玉色,慧俊婉转,调笑无双,人名之为香扇坠。余有诗赠之曰:‘生小倾城是李香,怀中婀娜袖中藏。何缘十二巫峰女,梦里偏来见楚王。’武塘魏子一为书于壁,贵阳杨龙友写崇兰诡石于左偏,时人称为三绝。由是香之名盛于南曲,四方才士,争一识面以为荣。”“按:今商丘城南偏西七公里处有李姬村,村东北约三十米处有香君墓,相传李香君死后葬此。今残存有浇花井。”从以上文字记载中,可得知王树林先生去过香君墓,见过香君井,并听当地人讲过李香君的故事。

  二、香君墓的真实性及被盗始末

  有人说,香君墓“是建国初期,当地的文化人士在此封了个坟,称是李香君墓,至于被盗过一说,并不是香君墓,而是李姬园村侯家的坟地……”到底是不是香君墓我曾多次做过考察和访问,大量事实证明,李姬园村东的香君墓不是建国初期才堆的,而是数百年前就有。诚如陈舜肃所说:“我祖父见过侯方域为李香君立的碑,还有愧石礅等。”商丘耆老郝心佛先生新中国成立前就去过香君墓,并见过墓前的石碑,1987年3月15日,88岁的郝心佛先生告诉我:“1958年后,我又去了李姬园访问,人们告诉我,1958年扒坟时,曾在香君墓中扒出两个瓷瓶。据侯姻瑖讲,新中国成立前南京曾来人去过香君墓洒酒祭奠,并拍了照。”1982年春,我在商丘县文化局主持工作,曾去李姬园村访问,一位老人告诉我:“1937年冬,我早起拾粪,走到香君墓,发现墓被盗,棺材前有一个碗口大的洞,我想一定是盗墓贼所为。”还有一位70余岁的老人告诉我:“新中国成立前有一群盗墓人,还有两挺机枪,十几支步枪站岗。俺庄的人都跑来看。我开始趴在墙头上看,后来大着胆子溜到了一个站岗的跟前,我问他:‘扒墓干啥?’他说:‘找把扇子’。”我问他:“知道是谁扒的吗?”他说:“不知道。”后来,文化局一位文物干部高兴地告诉我,他见到了当年站岗扒墓的人,是豫东剿共总司令张岚峰的部下,商丘柘城人,与张岚峰是同乡。据他说,张岚峰曾三次留日,是个汉奸,日本人想要桃花扇,那次扒坟的目的就是要找桃花扇,但是没找到。据目睹者说,墓穴为东南向,棺材完好,墓主人的头发、牙齿、骨骼尚在。此墓被盗后,李姬园村民又在墓中捡到一枚镶嵌翡翠的金戒指。

  2001年12月7日,李姬园村民崔学礼告诉我:“1958年6月香君墓被扒,在墓中又找到了一个金簪和一个金耳环,经队长王治富和我,还有社员王友让卖到了商丘县银行,共卖40块钱,为队里买了一盒笼和一口大锅。”

  2002年3月6日,李姬园村71岁的村民蒋心址对我说:“1958年6月,在大队支部书记侯立业带领下扒了香君墓。棺材为柏木,东南向,头发有二尺多长,发现有金簪、金耳环。我参与扒墓,还有很多人都在场。”69岁的村民王仲奇告诉我:“香君墓被扒后,我早起拾粪发现一堆骨头,头骨小而圆,一咀细牙洁白,一颗牙也没掉。我用木锨将骨头放入墓坑中,封上了土。”“头骨小而圆”,与《板桥杂记》所描述得小巧玲珑何等神似;金簪和金耳环更证实此墓的墓主为女子;单棺女子墓与李香君的悲剧又何等吻合。这难道是巧合吗?

  1982年春侯氏家族派代表找到县文化局,向我表示,侯氏家族愿出资重修香君墓。我当时考虑香君墓为古迹,让侯氏家族去修不合适,所以未答应。同年暮春,我同文物干部郝霄汉一起去李姬园,经李姬园村众多村民指定,在原址上堆起了坟墓。其后,我又请著名书家张海先生题写了碑文,并请著名画家曹天舒先生设计了碑头,交给了负责抓文化的一位副县长去办理。但遗憾的是,碑刻和坟墓维修均令人失望。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香君墓古时已有,并非建国初期,商丘文化人士凭空而堆的坟墓。有人承认香君墓是真的,但却说李香君死在了南京,是陈贞慧送灵柩于商丘葬此。笔者考证后得知,陈贞慧从未到过商丘。如果李香君死在了南京,那么香君楼、香君井和香君故居遗址又如何解释呢?难道死后还能住香君楼和李姬园,还能汲水浇花吗?

  三、吴氏与李香君

  有人说,侯方域诗文中所提到的“吴氏”并非李香君。笔者考证后认为,吴氏就是李香君。有人会提出质疑,一个姓李,一个姓吴,怎能是同一人呢?

  理由一:李香君本不姓李。侯方域所著《李姬传》中说得明白:“李姬者名香,母曰贞丽……姬为其养女。”“贞丽”,即香君养母李贞丽。从此不难看出,李香君是到秦淮旧院之后,随了养母李贞丽之姓。

  有人还会质疑,既然李香君名气那么大,又是侯方域爱妾,为什么在《为吴氏祷子疏》中不称李香君而改称吴氏呢?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李香君身份低贱而避其嫌,故改称香君本姓吴氏。

  理由二:侯方域只有一妻一妾。这一事实为侯氏后人、陈氏后人和商丘耆老所共认。侯方域文集和《侯氏家谱》中均记载,侯方域的元配是东平州太守常维翰的三女儿。常维翰是商丘城内人,也是官宦之家,与侯家可谓是门当户对。如果侯方域一妻一妾属实,那么,吴氏必定是李香君。

  理由三:吴氏和李香君的惊人相似。清顺治九年侯方域下江南,曾去江阴蔡烈女祠为吴氏祷子,并写有《为吴氏祷子疏》,序中写道:“澄江有蔡烈女祠,远近祷者辄应。余异之,为妾吴氏祷焉。”文中提到“某妾吴氏者,家本吴阊,言归梁苑;十二楼月沉子夜,偏照双眉;三千里云际扁舟,常怜一叶。莺莺渐老,傍公子以何依?燕燕空忙,叹佳人之不再。终恐霞裳翠袖,总归花落乌啼。”从此可以看出,吴氏回到梁苑尚无儿女。在封建社会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吴氏自然明白,又联想到自己年老无所倚,所以深夜难眠而皱双眉亦在情理中。吴氏为侯方域之爱妾,侯深知吴氏之苦恼,因此很自然会为之祷子。

  《为吴氏祷子疏》中所提及的“吴阊”即苏州。因为古时苏州为吴地,苏州西门为阊门,故名。《家书附绝句二首》对吴氏的原籍则作了更为明确的交代。

  (一)

  送别西园翡翠楼,开帆十月到苏州。

  为君寄讯枫桥巷, 丘嫂迎门已白头。

  (二)

  问君衣带近如何?我道思乡减去多。

  况是王孙芳草外,休添离恨画双螺。

  从诗中可以看出,侯方域十月乘船到了苏州,并为吴氏送讯到枫桥巷,而吴氏家中还有“丘嫂”,且已白头。所谓“丘嫂”,乃是长兄之妻。据此亦可断定,吴氏至少有两个哥哥。有人会对“梁苑”、“西园”和翡翠楼提出质疑,笔者不妨作以说明。“梁苑”又称“东苑”、“梁园”、“兔园”和“雪苑”,为西汉梁孝王刘武所筑。司马迁所著《史记》记载:“于是孝王筑东苑,方三百余里,广睢阳城七十里。”睢阳乃梁国国都,睢阳城在商丘。所以,后人便以“梁园”作为商丘的代称。

  “翡翠楼”在商丘侯府西园内。据《商丘县志》记载:“侯氏壮悔堂,尚书恂子方域读书处,在刘家隅首东。所有杂佣堂、翡翠楼者,亦即此处。”

  为何又说“西园”翡翠楼呢?原因是在此园之东,即侯阁东侧还有侯氏住宅东园,所以此处便被称为“西园”。

  《家书附绝句二首》虽没注明为常氏或吴氏而写,但可以断定是为吴氏所写。因为常氏母家在商丘,未曾远嫁,当然不会有什么“思乡”之说。而作为吴氏,从江南远嫁到商丘侯府,千里迢迢,长期不能回故乡,难免要思念故乡和亲人。而故乡的亲人见了自己远道而来的妹夫,自然会问起自己远嫁异乡的妹妹思乡等情况。因此可断定绝句二首是为吴氏所写。那么送别西园翡翠楼的也应该是吴氏。

  再看附家书后的第三首诗,即《偶听弦索后又寄一首》,诗中道:“紫雁黄花送我情,手调弦索度新声。

  阊门听尽韩娥曲,不比樽前唱渭城。”侯方域在苏州“听尽韩娥曲”后,偶尔又听到弦索声,不由想起了在翡翠楼手调弦索为自己送行的爱妾吴氏。这位吴氏的弹唱竟能超过苏州所有的歌女,可见非寻常女子。试想《李姬传》中所记李香君“尤工琵琶词,然不轻发也。”“姬邀侯生为诗而自歌偿之。”“未几侯生下第,姬置酒桃叶渡,歌琵琶词以送之”等等,这与吴氏何等神似。更值得提起的是,侯氏后人和商丘民间传说,皆言李香君住在翡翠楼上,并把翡翠楼称为香君楼,而送别翡翠楼的又是吴氏,这难道是偶然的巧合吗?所以笔者认为,吴氏不是别人,正是侯方域的爱妾李香君。

  理由四:《侯氏家谱》佐证,吴氏即李香君。笔者曾多次查阅《侯氏家谱》,想在家谱中寻出李香君和吴氏。但遗憾的是,家谱中只有侯方域元配常氏,却没有李香君和吴氏。问及侯氏后人什么原因?众口一词:“因李香君身份低贱,嫌丢人,祖上有言,不准载入家谱,不能入祖坟,只能口传,让侯氏后人知道就算了。”如果吴氏不是李香君,那么,吴氏为何也不载入家谱呢?有人会说,因为吴氏无子,所以不载入。其实,非也。且不说侯氏其他支系,只说侯方域5世孙侯讷,家谱中就明明记着:“讷,字芳远,太学生,元配魏氏,继配周氏、宋氏,子一,曰‘学泗’,周氏出。”从此不难看出,宋氏为妾,且无子,为何她能载入家谱呢?显然,侯氏后人所言,李香君身份低贱,不能入祖坟,不能载入家谱是可信的。侯方域死后只与常氏合葬,与香君墓相距7华里,这些更进一步佐证,吴氏即李香君,李香君便是侯方域诗文中的吴氏。

  四、李香君后人及忌讳

  说起李香君的后人,有人竟矢口否认,说什么,妓女“蒙羞”不生育,何来后人?其实,说这些话的人缺乏历史知识和生育知识。历史上的歌伎和娼妓,只要不搞绝育或因有病不能生育者,均可生儿育女,与“蒙羞”是两码事。妓女从良,生儿育女者不胜枚举。

  娼妓尚能生育,更何况歌伎呢?侯方域明明知道吴氏(李香君)是歌伎,为什么还为她去蔡烈女祠祷子呢?这说明侯方域懂得歌伎身份与生育无关。不过,因自古以来对歌伎和娼妓均有偏见,所以,谁也不愿宣传,其子女更不愿承认自己是妓女所生。

  李香君究竟有无后人?侯方域8世孙侯友德说:“李香君曾生一子,今大园子姓李的就是李香君之后。”侯氏族人侯姻瑖说:“李香君生过一个儿,不让姓侯,至今后人还姓李。”侯方域的门婿陈宗石的8世嫡孙女陈舜肃说:“听我爷爷讲,李香君生过一个儿,不姓侯而姓李。”商丘耆老郝心佛说:“李香君曾生一男孩,侯府不让他姓侯,便随其母姓,后人后来流落到大园子,我曾到大园子考察过,确有李氏老户。”安徽省滁州市原文联主席吴腾凰先生1998年春,曾在大园子考察过。2002年1月,他曾与济南教育学院教授史挥戈女士在台湾出版了《李香君传》一书。该书在《走访李香君后人》一文中,曾将当年采访的情况介绍得非常详细。不妨摘录部分原文,以飨读者——

  年逾古稀的李春林介绍说:“这个村也叫雪花苑,侯方域的号就叫雪苑,是侯府花园。我们的辈数是作、登、守、金、木五辈。我的父亲叫李金亭,祖父叫李守义,曾祖父李登帝,远祖父李作训。我是春字辈,儿子是业字辈,孙子是花字辈。在李家数我最大,是长门长。”当我们问起有无家谱时,李春林老人连连摇头:“没有,没有!我家没有家谱,也从未续过谱。”又说:“我们村上也有姓侯的,是侯朝宗的后代。”

  我们又访问了村队长李金良,他告诉我们:“全村共有120户,姓李的就有60多户,占了一大半。全村有500多口人,李姓就有300多人。姓李的是老户,我们的祖坟就在村西。村里有32眼井,都是侯家打的。土改的时候,我们庄上没有地主,也没有知识分子。都是一个李字下来的。”

  当我们向他讲,你们是李香君的后代,并说明李香君是歌伎,卖艺不卖身,是一位有骨气的爱国女杰,你们是她的后代不愿承认,实际上你们的上人是光荣的,值得骄傲的,你们要去烧纸祭祀,李春林、李春芳、李金良互相对看着,最后朗朗地笑了。

  我们把所带的香烟送给他们吸,并掏出工作证给他们看,说明是作家,是大学教师,是来给他们正名的,说侯方域是“才子”,也是好人,是爱国志士。他们说:“以前也有人调查过。你们这次来问得细。”

  接着,我们又步行来到村东的侯小园村,也就是当年侯方域的父亲居住的南园。一位热情的小知识分子鲁民安告诉我们,侯家的坟都埋在这里,现在全平掉了。大园子姓李的都是李香君的后代,一代传一代,谁都知道,可李家就是不说,为啥?有顾虑呗。人家会说,他有爹,不姓爹的姓,姓他娘的姓,丢人哩!从思想上讲是有顾虑,不愿说这件事。其实社会早就变了,还顾虑它干什么?

  一位姓侯的老农说,本来大园子李家就是俺侯家后人,不说就是了,家谱上不给记。

  开车送我们的司机小王也是商丘人,说:“你们不要再问了,这方圆左右谁不知道大园子姓李的是香君后人,电影戏上没写就是了。你们真写出来也还怪有意思哩。”

  今年3月13日下午,我陪吴腾凰先生、史挥戈女士和江苏教育台《城市传奇》栏目编导陈文女士,采访了年已80岁的李先生,我问他:“您是不是李香君的后人?”他说:“是的。”我说:“李香君是歌伎,不是娼妓,是大艺术家。”李先生说:“我原来一直怀疑,像侯方域那样的大文人,咋能娶一个娼妓呢?”我说:“您怀疑的对。”他主动告诉我:“多年前我去过壮悔堂,也去过香君墓。”我问他:“您有什么感觉?”他说:“有亲切感。”我说:“这就对了!因为您是侯方域和李香君的后人。”我问:“为啥有些人不肯承认?”李先生说:“嫌丢人呗!”我说:“把李香君当成娼妓是一种误解,她是大艺术家,你们感到自豪才对。”他笑着说:“是啊!”可是,时隔不久,这位李先生却矢口否认。吴腾凰先生和史挥戈女士听后,颇为遗憾。其实这一反常变化无所谓,因为已经录了音像,且有多人见证,不承认又何妨?我们应该体谅这位李先生,因为我们走后,听说有人谴责他,说什么“承认了,对我们有啥好处,除非丢人”。鉴于这种谴责和压力,李先生矢口否认亦在情理中,我们何必责怪他呢?关于用族谱否认此事,理由不足。数百年来,由小李庄迁往马庄,由马庄迁往大园子,这是平常而又平常的事,家谱上不记李香君之名,更是正常现象。

  五、李姬园村名之来历

  李姬园有人把它写成李吉园,甚至说成打鸡园,显然有误。李姬园最初是侯氏庄园,俗称外庄子。李姬园并无李姓,之所以称李姬园,是因李香君被赶出侯府后居住于此,死后又葬此,为纪念李香君,所以名为李姬园。“李姬”之名当源于侯方域为李香君所写的《李姬传》。由于后人无知,讹传为李吉园和打鸡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南明灭亡后,李香君的确来到了商丘,并死在商丘。那么,数百年来为何对香君的归宿众说纷纭,皆以为香君死在南京呢?笔者认为:(一)因为《板桥杂记》记有香君“只身逃出后,依卞玉京以终。”而卞玉京曾在南京葆贞庵出家,一个“终”字,便使后人确认香君必死在南京无疑。(二)因为香君来商丘之际,正处于清初乱世。所以,《板桥杂记》的作者余怀,不可能对香君的行踪一一考察清楚,误记、漏记在所难免。(三)因李香君身份低贱,恐侯府不容。所以,来商丘埋名改姓,自称吴氏,故香君之名鲜为人知。直至后来身份暴露,才被赶出侯府,含恨而死。

  李香君何时死去没有记载,但从传说和有关史料推测,李香君当死在顺治九年底至顺治十一年间,最大年龄不超过31岁。其实,侯方域也没出家。南明灭亡后,他回到商丘一直奉其父侯恂于南园。35岁时曾筑壮悔堂,整理诗文,著书立说,并重建雪苑文学社。清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三日郁闷而死,终年37岁,有《壮悔堂文集》和《四忆堂诗集》传世。死后10年归葬于侯府南园(今侯小园)。

商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商丘日报社和商丘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一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商丘网联系。

※ 联系电话:0370—2628098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地址:中国河南省商丘市归德南路6号 网站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