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要出发了,我推开房门,路灯泻下一片橘黄色的光亮,我喜欢这种光亮,也喜欢这样的夜色。我是在夜间工作,虽然已有两年多没有享受过夜晚舒适的睡眠,但我已习惯了自己现在的生活。今晚对我来说又是一个不眠之夜,我骑着自行车,空气是潮湿的,燥热的,身上的衣衫直贴在脊背上,布满了汗渍。
起风了,路旁的树叶呼啦啦作响,我的身上凉爽了许多。脸上不觉有些湿湿的,咦,下雨了,雨点又急又密地打在脸上。夏天的雨说来就来,比不得春天的雨那样缠绵、那样纤细,夏日的雨是豪爽的,我喜欢这样的雨。
就是这滋润了一切生灵的雨,也滋润着诗人们的心境。杜甫就是其中一位。杜甫在知天命之年定居于成都草堂,生活趋向了安定,就在其中的一年,他写下了“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位生活在唐朝的诗人,一生大多是在困顿中生活着。他三十五岁赴长安应试不第,多次拜谒不得重用。生活的困苦或许不会摧垮一个人的心志,但仕途失意、空怀壮志无处施展,却是一种沉痛打击,这对于从小接受儒家教育,有着悲天悯人的诗人来说尤其如此。尽管杜甫是失意的,但人们看到的是一位有着现实主义精神的诗人的淳朴与大度,他在夜间听雨,听雨的酣畅淋漓,他看到了黑色的云块,看到了江船的火光,盼望的雨终于降落,使年老兴奋的杜甫用饱含激情的诗笔挥草而就,将自己的愁苦忘却。虽然“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往事,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却是另一番情怀,另一番激昂与博大。
同样是诗人,比杜甫晚二百多年的唐后主李煜也写了一首关于雨的词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失去江山的李煜是不会令人感到同情的,他到死恐怕都未弄明白自己的真正身份,然而这位有着很高文化修养、妙解音律、能书善画的君王,却本末倒置,不好好治理国家,却喜欢舞文弄墨,他的悲剧是难以避免的。望着窗外的潺潺细雨,他的心情是无比哀伤沉痛的,他会梦到自己的故国,梦到自己的宫廷,梦到自己的嫔妃,然而这一切都已落花流水随波远去。不由想起余秋雨说过的话:“一个风云数百年的朝代,总是以一群强者英武的雄姿开头,而打下最后一个句点的,却常常是一些文质彬彬的凄怨灵魂。”
两位诗人,两个不同的身份,一个是布衣,一个是君王,一个要“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个是“罗衾不耐五更寒”,他们用自己手中的笔描绘了截然不同的内心世界,描绘了截然不同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