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入腊月,虞城的锣鼓就火爆爆地敲起来了,宣传文化部门精心组织的文化大餐,让老百姓饱了耳福和眼福。今年62岁的利民镇张楼村农民张建设说起前几天在村文化大院观看河南省歌舞剧院“舞台艺术送农民”的那场演出,依然津津有味,“活了这么大年纪,在家门口还是第一次看到这么好的演出”!近年来,虞城县以文化建设为切入点,在加强文艺创作,搞活文艺活动,丰富人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的基础上,不断丰富文化内涵,加大“木兰”文化品牌宣传、保护和研究,推进了全县文化产业大发展。
文艺宣传和谐繁荣为虞城做活“文化”大文章打牢了基础。一年来,虞城县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双节”期间,举办了“迎新年大型文艺晚会”,晚会节目丰富,演出水平高,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组织了迎春书法大赛,征集作品100多幅,选出优秀作品60多幅集中展出;在“五四”青年节和“六一”儿童节分别组织举办了“庆五四,迎奥运”青年歌手大奖赛、“少儿才艺大奖赛”、首届戏迷擂台赛等文化活动,活跃了群众生活;深入到全县各乡镇放映公益性电影6000多场(次);在河南省第八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2005—2008)作品评选中,县委宣传部选送的戏剧作品《钟鸣钟庄》和长篇小说《女儿桥》分别获全省第八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2005—2008)优秀作品奖和入选作品奖。
虞城县在做活“文化”大文章中,以“中国木兰之乡”命名为契机,实施“木兰”文化品牌打造工程,着力加强木兰文化、木兰精神的宣传。在市以上新闻媒体刊(播)发木兰文化专题稿件200多篇。2008年6月18日至2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五洲传媒中心中国历史文化名人摄制组专访虞城,进行《花木兰》专题片的素材采集工作,摄制组编辑制作了时长30分钟的《花木兰》专题片,用十六种语言向不同国家宣传推介。2008年6月,该县木兰传说被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突出文化发展的创新,虞城不断加大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2008年8月29日,由河南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作领导小组和河南省文联联合主办的河南省“中国民间文化之乡”建设县(市)论坛暨现场工作会在该县召开。为充实完善文化产业项目,该县经认真研究、科学论证,制定了木兰祠景区续建、木兰大剧院多功能排演厅等具体项目的实施规划,进一步完善、细化了文化产业项目库中的项目。将木兰大剧院建设确定为2008年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加强协调和监督,全力推进项目实施。目前,木兰大剧院主体工程建设已基本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