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事是每一个家庭的大事,而家庭又是构成社会的“细胞”,那么孩子的事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无疑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孩子的教育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好在如今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更加趋于理性,虽然孩子依然是全家围着转的宝贝,但是那种溺爱的教育方式正在逐渐被家长们所排斥。而时下被谈起最多的教育模式,是充满尊重和理解的赏识教育。
家长:爱孩子,更要会爱孩子
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是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的心态。
家长在给孩子提供高质量的生活环境时,又对孩子抱有非常高的期望。在对孩子关爱有加的同时,又对孩子过于严厉。这种矛盾的心理时常让家长们感到很纠结,其实这说起来很简单:家长们是太爱孩子,但是又不太会爱孩子。时下不少教育专家指出,家长自己首先应该放下身段,耐心地倾听孩子的话。
张红艳家住民权县,她的儿子杨康奇今年上小学四年级,在儿子二年级之前,张红艳一直没有找到教育孩子的好方法。
虽然没有送孩子去接受复杂的学前教育,但是全家人对于杨康奇的期望还是非常高的。但是孩子在一年级期末考了很差的成绩时,家里人也没有一个人去批评孩子,“全家人都在鼓励孩子,这一次没考好下次考好就行了,但是我感觉,那根本不是在鼓励,而是在纵容孩子。”
这个时候,小康奇的妈妈开始唱“黑脸”了,然而无论怎么批评,孩子就是改不掉不想上学的心理,为此杨红艳还多次找到小康奇的老师,在老师的帮助下,杨红艳找到了自己教育孩子的问题,那就是自己对孩子的命令太多,而年幼的孩子根本理解不了自己的命令。“反思之后,我就放下身段,开始耐心听取孩子的话,不再动不动就发脾气。后来我发现,我用表扬孩子优点的方式来婉转地批评孩子的过错,比直接批评更有效果。”
教师:赏识孩子,尊重孩子
虽然杨红艳现在对孩子的教育方式让孩子无论在学习兴趣、学习成绩和生活自立方面都比过去好了很多,但是杨红艳也担心这种赏识教育会难以培养起孩子接受挫折的能力。
带着这一问题,记者来到了市第一实验小学,通过采访一线教师,记者了解到,赏识教育并不是表扬教育,赏识教育里也有批评。而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首先要做的是尊重孩子,多用换位思考。
张卿老师是市第一实验小学一年级7班的班主任,谈起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赏识教育,张老师说:“处在幼年时的孩子,尤其是6到7岁的孩子,有着特殊的心理特征。这个时段,孩子已经能够理解家长和老师对他的评价了,但是孩子的理解能力又很简单,不是一个单纯的‘好’或是‘坏’就能让孩子有正确的判断的。此时,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应该首先做到尊重孩子,放下身段,换位思考。”
张老师对记者讲起一个例子,原来她的班里有一个学生上课总是爱插话。这种情况如果放在过去,这个学生很可能会被罚站,但是这是对孩子自尊心的打击,是不被现代教育理念所认可的。“当时我首先看到了这个学生身上的一个亮点,这就是该生学习能力很强。所以我就鼓励这个学生说,这节课你来教大家吧。这个学生很积极地站在讲台上给大家讲课。每当他讲上一两分钟,我就在下面插一句话。没讲多久,他就停下来,低着头说‘老师,我错了。’”
同是该校老师的徐文花对记者说,孩子们都是愿意接受表扬的,但是单纯的表扬也会使孩子难以培养起对事物的判断力,此时就要根据这个时段孩子的心理,通过赏识的方式,在孩子出现过错的时候进行批评。“比如一个学生不爱干净,但是他的作业却做得很好,这时我就会对他说你的作业写得很干净,要是你的卫生也像作业一样干净,老师就更喜欢你了。”
心理咨询师:将表扬和批评具体化
可以看到,赏识教育已经不是单纯的对孩子的行为进行简单的评价和控制了,它更多地牵涉到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心理因素的培养和干预。
商丘市启明心理咨询中心主任陈明启认为,赏识教育在心理学上讲,就是一种“强化”教育,而这种“强化”教育的表现形式就是对孩子进行表扬或是批评时的具体化。
“表扬孩子,是家长对孩子的心理进行正面的行为强化,而批评则是一种负面的强化。”陈明启解释说,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他做出的行为都是出于其幼年的探索本性,并不存在对与错。而对与错的判断,是家长的理性判断。当家人对孩子的某项行为进行肯定的时候,就会在孩子心理造成一种正面强化,促使孩子多向这方面发展。而家长对孩子进行批评的时候,则是以负面强化让孩子规避某种行为。
“无论表扬还是批评,家长都必须具体化,不能简单地说一句‘好’或‘坏’,这样起不到强化作用。对孩子行为进行具体评价,说起来简单,做起来还是需要家长们下一番工夫的。因为这要求家长对孩子的心理有深刻了解,知道孩子在想什么,知道孩子想要什么。如此在表扬或是批评的时候,家长才能让孩子知道自己对在哪,错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