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乡夏邑的长寿广场,迎来了一天的人流高峰。
夕阳渐渐西下,晚霞映红蓝天。阵阵微风送走一天的闷热,带来少有的清凉。人们三五成群,结伴成双,趁傍晚来广场纳凉,或散步,或健身,或下棋,还有的小朋友在大人的呵护下将花样多多的风筝放飞云天……
人群里,一个银发苍苍,身躯佝偻的老者,双手推着一辆轮椅,步履蹒跚地走来。来到近前才发现,他推着的是个中年男子,斜着眼,歪着嘴,呆滞的脸上露出一丝傻笑。经打听,老人是一位退休教师,现已88岁高龄。说起来,他一生命运多舛,他和老伴这辈子只生一个儿子,儿子5岁时患了脑瘫,变成了植物人。后来他又被划为右派,一顶沉重的“帽子”一戴就是20年。20年间,挖河、修路、挨批斗,精神上受尽折磨,肉体上倍受摧残!不管日子多么难熬,夫妻俩对这个半死不活的儿子不离不弃,精心照料。除了喂饭,睡觉外,一有空闲他就这样推着儿子走来走去,用他自己的话说,让儿子透透新鲜空气,感受一下大自然的美好和人间温暖。细看,轮椅上还挂着水壶和奶粉,一个精致的微型收音机正播放着音乐。瞬间,老人成了广场上一道耀眼的风景,人们向他投去景仰的目光,有的向老人招手致意,有的给老人送去一瓶绿茶或奶制饮料,还有的小朋友向他献上一朵鲜花或一面小红旗……老人脸上露出幸福的微笑,不停地向人们点头致谢,并互致问答。他对人们说,孩子是父母的连心肉,盼着爹娘好不容易来到世上一回,说什么也不能亏待他。就这样,一推就是50多年。
看着远去的老人,我想起朱自清的《背影》里那个送儿子上学的父亲,火车快开了,他还爬高下低,翻过车道去为儿子买水果。想起人生的艰辛,想起父母为儿女的付出……我的心情不觉沉重起来,我深为眼前这位老人的精神所感动。从他身上我看到伟大的父爱,这种爱感天撼地,它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更是炎黄子孙代代相传的伟大精神!“可怜天下父母心”,此时,我才真正理解这句话的确切含义。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永恒的,是发自内心的。就像一首歌中唱的:“儿子不管走多远,根都扎在娘的脚下;儿子不管到哪里,都挂在娘的心尖,就像有根线,牢牢地牵在娘的手里……”父母就像一棵大树,时刻荫庇着儿女,为其遮风挡雨,使之尽享阴凉!
疼爱子女是父母的本能和天职,天经地义,无可厚非。然而,我看到年至耄耋的老人,推着脑瘫儿子,不免心中又为之悲哀。俗话说“养儿防老”,而他老了还要伺候残疾儿子,且遥遥无有止日,他的“老”又有谁来“防”呢?然而,老人的担心并非在这里,他经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是:“我死后,我儿子还怎么活?”可见父母对子女的爱没有一丝一毫私心和杂念,这种爱是彻头彻尾的,毫无条件的。
一晃50多年过去了,老人就像上紧的发条,一天天,一年年,往复轮回,推着瘫儿迎来朝阳,送走余晖,轮椅推坏一个又一个,鞋底磨穿一双又一双,满头黑发变成银丝,饱满的面庞堆起了沟壑纵横的皱纹,高大的身躯佝偻下来,矫健的脚步变得蹒跚。他人虽衰老,但心志弥坚,依然推着瘫儿蹒跚着,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看着他那艰难的背影,我心里好似压块巨石,沉重得透不过气来。我在想,此时老人的心境如何?是为自己浓浓的爱心甜蜜着,还是为自己的人生不幸而悲哀?朱自清《背影》里的父亲送儿子去上学,心里怀着一个美好的梦想和寄托,“望子成龙”成了他的精神支柱。而老人推着的是一个脑瘫儿子,是一个活着的“死人”,他精神上不但没有寄托,而且他清楚地知道,儿子给他们带来的是生活和精神上永无止境的沉重包袱和折磨。然而,老人没有怨言,更没嫌弃,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周而复始地呵护着……这需要多大的承受能力啊!
寿乡夏邑的寿星多,孝子多,人所共知,岂知这里的老人给予子女的爱心和付出是多么沉重和执著!
人说父爱如山,诚然如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