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深读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本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在线投稿 
2013年9月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桃李芬芳香满园
——走近五位基层教师
    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
  回忆起20多年的从教经历,焦显智兴致勃勃。
  郭秀花认为每个孩子都是一本好书,关键是阅读者如何细细品读。
  朱爱芝对待工作总是兢兢业业,每天都为学生认真批改作业。
  为了让学生有什么事情都能找到自己,单孝良每天都是早出晚归。
  李磊在学校都是以身作则,为全校师生做表率。(李磊提供)

  阅读提示:奋斗在教育第一线的基层教师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基本力量,在教师节来临之际,本报记者把目光对准基层教师,多层面、多角度记录点滴,展现他们的工作风貌与精神状态,倾听他们的心声,感受他们教师生涯中的酸、甜、苦、辣。

  民权县双塔乡二中教师焦显智:

  教鞭在乡间挥舞

  文/图 本报记者 阎鹏亮

  时令已近中秋,豫东大地秋高气爽,沐浴着宜人的秋风,迎着诱人的花生果香,记者来到了商丘、开封的交界处,商丘最西部的一所中学——双塔二中采访。循着琅琅的读书声,记者走进了一位普通老师的内心世界,聆听了他从教20多年的苦乐年华。

  在学校办公室,记者见到了焦显智老师,刚刚下课的他洗把手就兴致勃勃地与记者聊起了他从教经历。

  今年刚近天命之年的焦显智精神饱满、谈锋甚健。回忆起当年的工作和生活,他历历在目,仿佛如昨。他说1986年春暖花开的时节,一位当教师的老同学告诉他,县教育局要在他们乡招聘民办教师,当教师是他梦寐以求的愿望,虽然当时教师待遇低,特别是民办教师,一个月只有几十元的工资,但是出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他毅然决然报了名,最后成为了一名教师。记者从焦显智的眼神里读出了他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和热爱。

  “1992年是我人生历程的转折点。”焦显智一下把思绪拉回到20年前。那一年通过他不懈的努力,不仅拿到了大学本科学历,还以全县第一的成绩被选招为公办教师,这更加坚定了他终身从教的决心和信心。

  他说作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做到爱生如子,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和家长从内心接受你。

  20年前的一天下午的语文课上,他发现班里一位叫邓莉莉(化名)的女生神态异常,上课心不在焉,与往常判若两人。晚上吃饭时,他忽然想起这个学生,出于一种职业的敏感,他丢下了饭碗,骑着自行车,冒着初冬的寒风又来到了学校。天很黑,偌大的校园没有一个人,当他走到班级门口时,发现门没有上锁,他打开门,看见那位女生正在她的座位上趴着,一动不动。看到他的到来,那位女生的眼睛里流露出一种无助的神情。焦显智问她为什么不回家,她一言不发,这时他看到了课桌上她写的字条,是写给她爸爸的。原来这位学生的父母离异,失去了母爱的她经常受到父亲的责骂,她想离家出走。看着孩子写的这段文字,他很辛酸。沉默了片刻后,他说你要相信我,我送你回家。那天晚上他和莉莉的父亲聊了很长时间,最后莉莉的父亲不仅认识到了在教育孩子方法上存在的问题,还真诚地说了句:“像你这样关心学生的老师不多啊!”

  焦显智告诉记者,从教这么多年,他从来没有愧对过学生,上课已经成了他最大的乐趣。

  他说那是1995年,他教初三,一次意外他的腿被玻璃扎伤,当时他没有在意,只是走路有点疼,但还能一瘸一拐地往学校跑。几个同事劝他休息几天,他说现在很关键,中招考试在即,作为班主任的他在家待不下去。由于整日的忙碌和奔波,几天后他腿部受伤部位竟然化脓了,医生说你这腿现在不能再活动了,他也只好无奈地躺在家中。稍有好转,他立马回到学校,当他再次一瘸一拐地回到学校,用课余时间补回了耽误了的三节课后,他内心很坦然,感觉如释重负。

  记者问是什么力量让他对教育如此执着?他动情地对记者说:每年中招考试过后,看到不少学生以优异的成绩被好学校录取,他感觉自己很有成就感。 特别是每年的教师节,阅读着远在各地的学生为他寄来的贺卡会让他兴奋不已。

  永城市第二小学教师郭秀花

  爱读书善“读人”

  文/图 本报记者 杨 城

  郭秀花是永城市第二小学一位有着十多年班主任工作经验,喜爱读书更善于“读人”的年轻优秀教师。

  “读书不是一时的事情,也不单单为了教学,而是为终生幸福来做的事情。”郭秀花把著名的教育家陶继新的这句话当成了座右铭。

  郭秀花喜爱读书,她的学生也跟着慢慢变得喜爱读书了。这些孩子由刚开始的不喜欢读书到离不开书,由最初读卡通书、漫画书到后来读《鲁宾逊漂流记》、《爱的教育》、《童年》等名著。读书,成了郭秀花与学生们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要求学生每周背诵一诗,她的班级主动升格成“每日一诗”。

  郭秀花喜爱读书,但她更善于“读人”。她认为,每个孩子都是一本好书,关键是阅读者如何走进去,如何细细品读。一本书,束之高阁,只会徒增尘埃,不会实现自身价值。“读”孩子与读书一样,充盈的是自己,延伸的是书的价值。“读”孩子与读书的另外一个共同点就是,要一字一句地读,要一点一点地品。

  郭秀花曾经教过这样一个男生,这个男生总是无精打采,干什么事情总是比别人慢半拍。郭秀花不明白小小年纪的孩子怎么就没有一点朝气。为此,她采取了很多措施,但效果甚微。于是,她得出结论,他就是这样的孩子,想改变他很难。直到有一天,一位同事对她说:“你们班的某某画画得可好了,他和我儿子在一起学画画,老师总夸他……”这位同事的话让郭秀花吃了一惊:这样的描述与她印象中的这名学生差别太大了。第二天,郭秀花把这个学生叫到办公室,用极其温和的语气问他:“听说你画画得好,咱们这期黑板报的设计交给你,行吗?”从此以后,郭秀花发现这个学生完全像变了一个人。

  经过这件事以后,郭秀花常常告诫自己:孩子们需要慢慢地去“读”,在慢慢“读”的过程中,会得到很多惊喜,这种惊喜带来的甜蜜程度也只有自己才会有最真切的体会。

  “在那间属于我和孩子们的教室里,我把关注的目光最大限度地投向留守儿童和‘问题’学生。几年下来,我记录了这些孩子变化和成长的点点滴滴,每次翻阅自己记录的文字,都能听到孩子们生命‘拔节’的声音,我很有成就感……”郭秀花说。

  2011年,郭秀花主编了该校校本教材《新教育晨诵诗》(上下册),每天,她和孩子们一起用诗歌开启黎明。“正是这些诗歌,把很多孩子身上的诗人潜质充分挖掘,他们拿起手中的笔,开始了自己的诗歌创作。特别是2012年,我校被评为‘全国诗教工作先进单位’后,我们班小诗人的佳作总是不断出现在各级各类杂志上。我深信,这些诗歌不但影响着孩子们当下的生活,在以后的岁月中,对孩子也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郭秀花的爱读书善“读人”,给她带来的不仅仅是作为一名教师的成功,更多的是那种无法言说的内心愉悦。

  夏邑县胡桥乡一中老师朱爱芝:

  选择了就要付出

  文/图 本报记者 韩 丰

  教师节前的一天,记者在夏邑县胡桥乡一中见到了端庄朴实的朱爱芝。她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师,没有气壮山河的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动地的辉煌业绩,但她有着对教育事业的一片赤诚。

  朱爱芝满怀着喜悦和激动第一次踏上讲台时,就知道自己选择的不仅仅是一个谋生的职业,更是一份神圣而伟大的事业,需要用爱心去浇灌和滋养。

  2000年夏天,一个噩耗如晴天霹雳从遥远的山西传来,朱爱芝的父亲在工地干活时,因意外摔成全身多处粉碎性骨折,随时有生命危险。为了不给学校添麻烦,她让丈夫去了山西,自己拖着虚弱的身子,带着仅仅5个月大的孩子,依然担任两个班的语文课和一个班的班主任。校长关切地对她说:“实在不行,就找个老师先替你上一班课。”她说:“不用,我能撑下去。”她一个人忙完家里忙学校,由于身子虚弱,一次课上,她觉得眼前发黑,手臂快速撑在了讲桌上,压碎了课桌上的一大块玻璃,玻璃扎破了她的手臂,鲜血直流。学生们看到这种情况,纷纷劝她:“老师,您快去诊所包扎一下,您太累了,还是歇歇吧!”听着同学们暖心的话语,看着同学们真诚的目光,她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她曾多次把熟睡的女儿锁在家中,然后自己去为学生上早读。一个寒冷的冬日,外面下了很大很大的雪,早晨放学她还没走到家,就听到女儿撕心裂肺的哭声。当她打开房门的一刹那,看到还不会走路的女儿竟光着脚丫,光着身子爬到了门口,在拼命地拽门找妈妈。看着女儿满脸的泪水,她的心如刀绞一般疼痛,抱起浑身冰凉的女儿,为她暖了好久好久。

  这么多年以来,无论工作多繁忙,她总要抽出时间去家访,无论生活多困难,她总会义无反顾地去资助贫困学生,她所做的这一切都源于对学生的爱,对教育事业的忠诚。

  她的付出也得到了回报,每年春节,她都会收到许多学生的祝福短信,接到许多学生的问候电话。2010年,她被评为商丘市优秀班主任、商丘市优质课教师;2011年,她荣获河南省课件制作大赛一等奖,被评为河南省优质课教师,又被评为夏邑县“三八红旗手”;2012年,她在县教体局组织的“教育崛起,教师为基”演讲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虞城一中老师单孝良:

  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文/图 本报记者 刘建谠

  自1996年从大学毕业至今,单孝良在虞城一中走过了十七个春秋,他收获了许多对教育的感悟,他特别注重“以爱施教”。

  为了让学生们热爱班集体,增加班级的凝聚力、向心力,单孝良每天带领学生们在早上6时50分朗读班训:“有爱就要喊出来,我们班真精彩,我要为您添光彩”,让学生们从内心深处感到这个班级就是自己的家。他要求学生们每天早晨6时50分必须到校,而他6时30分之前就会准时出现在教室。他说:“我就是学生们的主心骨,我就是学生们的在校父母,我早来晚走,让孩子来时看到我,走时见到我,这比什么样的说教都要好。”

  在工作与家事发生冲突时,单孝良尽力寻找平衡点。他说:工作是我的责任,尽孝是我的义务,我都不能不做。2011年,他母亲得了重病,入院抢救。在万般无奈下,他决定白天在学校里上课,晚上去医院照顾母亲。就这样,每天下午放学后,他骑上摩托车匆匆忙忙往商丘赶,凌晨4点多从商丘往学校赶。他既没有耽误学生们的学习,也为母亲尽了孝。

  为了让学生们对历史感兴趣,他创造性地把知识编成歌谣、故事或笑话,使学生在快乐中把知识点记牢,在学生参与、师生互动过程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他说:“七八年级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很多学生都不好意思表现自己,所以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是要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要让孩子都敢于表现自己,主动参与课堂。基于此,我通过大量的图片、视频片段及让学生进行情景表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主动感知历史教学的无穷魅力。”

  开学时,他要求学生每人制订自己的学习与修养自达目标,再集体形成班级奋斗目标,并使这个目标真正成为孩子们心中一盏神圣的灯。渐渐地就会形成良好的道德风气和学习风气,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会越来越强。

  单孝良试着用平等的、尊重的、真诚的爱心去打开每一位学生的心扉。他说:“每一扇门的后面,都是一个不可估量的宇宙,每一扇门的开启,都是一个无法预测的未来。正如冰心老人所说:‘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睢县育才学校老师李磊:

  爱岗尽责做表率

  本报记者 黄业波 通讯员 林黄河

  又一个教师节来到了,记者在睢县育才学校见到了李磊,听他讲述平凡的故事……

  由于在教学中表现出色,李磊当上了睢县育才学校的政教处主任,从上任那天起,李磊就想尽自己的能力为全校师生服务。他深知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所有的老师都爱学生、爱学校,才会使学校发展得更好。他说:我会努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全校师生做好榜样,让孩子在学校学习快乐,让教师在学校工作幸福。

  李磊生在农村,长在农村,而育才学校的孩子大多数都是农村留守儿童,作为学校的政教处主任,看到他们,想到他们在外打工的父母对他们的殷切期望,李磊感觉到自己的责任很重。李磊发誓要在自己的工作平台上大展身手,他先后组织开展了“我是育才老师,我与文明同行”、“三字经”经典美文朗诵、“学雷锋,见行动”等一系列活动,使师生的思想道德都得到了加强。

  李磊不仅是一名好老师,也是一个好人。2011年6月27日下午6点多,在睢县白庙乡单庄的一个池塘边,几个小孩正在水中嬉戏。突然,其中一个小孩发生溺水,眼看着他挣扎着沉了下去,旁边的几个孩子被吓呆了。此时,从那里路过的李磊看到情况不妙,没多想便立即跳入池塘中,向那个小孩游去。当游到孩子沉没的地方时,水中惊慌无力的孩子拼命地抓住了他,撕扯着他的衣服,抱着他的脖子死死地不肯松手。他一边安慰着惊慌的孩子,一边奋力向岸边游去。上岸后,李磊看到孩子没有生命危险时,悬着的心才算落下来。这时才发觉身上一阵阵疼痛,原来在救孩子的过程中,他身上被孩子抓出一条条血痕。他整理一下衣服,便悄悄地离开了。直到收到获救儿童家属送来的锦旗和感谢信后,学校才获悉李磊救人的事迹。

  ■链接·评论

  教师节的内涵比日期更重要

  ◇ 陆文江

  我们需要通过新的方式,赋予新的内容,以呵护教师群体的发展权益,重塑教师职业的尊严与魅力。因而,教师节改期,只是尊师重教全民行动的一个新起点。

  在第29个教师节到来前夕,有一个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日前,国务院法制办公布《教育法律一揽子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对四部教育法律相关条款进行修订。其中拟规定,教师节由每年9月10日改成9月28日。围绕“改不改期”,颇多议论。

  近30年来,作为我国影响最大的行业节日,教师节在国人心中留下了一份温暖的记忆。然而,对教师节到底选在哪一天,一直也有不同声音。十年前,就有一些专家学者以政协提案等方式,呼吁教师节改为9月28日,因为这一天是孔子诞辰日,“万世师表”,可以赋予节日更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一项网络调查中,对将教师节改到孔子诞辰日的建议,有超70%的网友表示“支持”,认为改日子“彰显教师节文化底蕴”。

  尽管对9月28日是不是孔子诞辰,学界也有争议,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这个日期具有较广泛的认同性。不仅有国内的呼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将9月28日定为“世界教师节”,美国也确定这一天为该国教师节,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国和我国台湾、香港地区均把孔子生日定为教师节。改期之后,会更有利于师道文化的国际交流与对话。

  从文化层面考虑,改期有其必要性。而从教师享受节日的方面衡量,改到9月28日,能与国庆节衔接起来,相比9月10日开学不久后的忙碌,这个时间可以更好更方便地休假。当然,从目前看,改期讨论之中,无论是学者的呼吁,还是休假的考虑,来自教师群体的声音还不多。现在正是征求意见阶段,节期改不改,改在哪一天,不妨多听听老师们的意见建议,多体现他们的参与,毕竟,这是属于全国教师的节日。

  过节过的是文化,重的是内涵。就教师节而言,时间只是一个符号,尊师重教,我们要做的远比选定一个日子要多得多。一直以来,不少基层教师收入微薄,许多民办教师处境艰难,“代课教师用生命换证明”之类的新闻不时发生,凸显了许多教师的权利困境。与此同时,在不少城市,教师节送礼成风,陷入“家长不得不送、老师不得不收”的怪圈难以自拔。这又说明,在功利世俗风气熏染下,一些人对教育精神、教师价值的认识出现了误区。面对这些现实问题,重新审视和建构我们已经习惯的教师节,丰富和增厚节日内涵,其实更有必要。

商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商丘日报社和商丘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一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商丘网联系。

※ 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放大 缩小 默认
 

地址:中国河南省商丘市归德南路6号 网站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