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走出家门,拐个弯便是湖岸。叽叽喳喳,一群小鸟从头上掠过,落在不远的一棵垂柳树上。寻声望去,小鸟以不同的姿势栖在柳梢,引起我的好奇。正在惊奇之时,发现长长的柳枝开始泛青,着色鹅黄,心里难免感觉清新。它像少女浴后的发丝垂肩而下,带着淡淡清香。春天真的来了。
循着岸边的石径前行,一排排垂柳,一树树鹅黄,随风摇动,一幅更加迷人的风景跃入眼帘,让人心怡气爽。望着稀疏的泛黄的绵柔的轻摇柳丝,时而止步住观,时而前行,从不同的角度可以观赏到各异的景色。瞭望湖中,湖心岛似乎发生了变化,朦胧的绿色杂着古朴的房屋,映在水中,随着泛泛涟漪而增添了动感,显得更加神秘、优雅和迷人。
再往前走,依然从稀疏的柳丝间探视湖中,在墨绿的水面,有大大小小的黑点游动。仔细辨认,有水鸭,也有天鹅,一边鸣叫、一边嬉戏。水鸭是平时就有的,常常有几只结群嬉游在近水边或碧岛旁。今日成群结队的天鹅突然而至,成为不速之客,的确罕见,并与水鸭构成罕见的奇景,一定是春天的召唤。
向前行走,又一个转弯处。几位渔民正从鹅黄初吐的柳树旁走向停泊在岸边的小船,解下缆绳,就要下水捕鱼。那划动的小船,从鹅黄的柳枝间隙中,从我的视野中慢慢向远方游去,船桨划开的浪花像燕尾分开,越来越宽。
几天前,岸边的垂柳还那样苍老,经过四季的风蚀雨袭,像位饱经风霜的老人。佝偻的树干像老人的躯干,那斑裂的树皮则像老人的皮肤,那干枯低垂的柳丝像老人蓬乱的头发。几天时间,它借助东风之力,就变成了楚楚动人的少女,焕发了青春。它渐渐发出了嫩绿的芽儿,长出了嫩绿的叶儿,柔嫩纤细的枝条在微风中摇曳。开始了为人提供观赏、遮阳,造就美丽风景的工作。
湖边散步的、休闲的、晨练的人们,深深被这醉人的景色所吸引。有的拿出手机,打开摄像头,从不同的角度捕捉这美好景光。 望着垂柳,我沉醉于梦幻之中。古人的“折柳相送”的情景萦绕脑海。在古代,它是流行很广的民间习俗,在文人墨客中更是一种时尚。最浅显的解释是取“柳”之谐音“留”,折柳以赠柳表示对亲人、朋友的留念之意,寓意“不忍分别”和“永不忘怀”。自古咏柳之诗句流传甚广,文人墨客无不以“咏柳”传达离别或思乡之情,一些著名的诗人更是留下千古名篇。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白居易《青门柳》“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就是思乡之情的充分表达。柳树和其他树木相比,易于栽培,随地而活。记得儿时,在家乡的地边,浅塘岸边,河沟旁插上柳枝,便可成活。它的“随地可活”这一特点,正是拿来祝愿远别的人,到了异地后,随遇而安,能够很快地融入当地的人群中,一切顺遂。这一说法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和更高的文化品位。
现在虽然没有沿袭“折柳相送”的习俗,而且“折柳”也破坏生态环境。随着经济繁荣,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外地的务工人员在本地的也较多,长久离乡,离别亲人也会生出惆怅,存有思念之苦。漫步在湖边,望一望垂柳,何尝不是一种释放郁闷惆怅的方法呢!这不但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同时也是一种文明的传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