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睢县豫剧团冒着高温酷暑,在睢县农村的学校企业、文化广场、田间树林开展“戏曲进乡村”巡回演出,他们每到一处,都受到当地百姓的热烈欢迎,每场演出都吸引上千名群众观看。
“我们计划在每个村的演出时间为两天。然而演出结束时,也是我们最难为情的时候,当地群众或不让收拾道具,或挡在车前,都想让我们多演一天。”该团团长李传才由衷地说。
“睢县豫剧团从新中国成立时建团,经历了发展、低潮到现在的高潮,如今已成为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一潭活水。”该团现年66岁的老团长黄志勤介绍说,睢县豫剧团成立于1949年,当时被命名为“人民剧团。”1957年,更名为“睢县豫剧团”。上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睢县二夹弦剧团、睢县越调剧团与豫剧团合并,组建了现在的睢县豫剧团。
在传统戏曲发展上,睢县豫剧团可谓是艰难曲折。建团之初,人员队伍极不稳定,基本上都是“临时凑和”,道具也是演员们自带,经济上自负盈亏。到1964年,睢县文教局剧目组成立,睢县豫剧团走向正规,1966年,该团创作排演的现代戏《焦裕禄》红遍全国,在南京曾连演三个多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按照上级指示精神,“传统戏禁演”,曾在睢县流传出“睢县的戏,不应去,不是沙家浜就是红灯记”的说法。十多年间,睢县豫剧团处于低迷状态。1977年粉碎“四人帮”后,睢县豫剧团恢复传统剧目演出,但演员们为了生计,都自由结合,各奔东西到全国进行封闭性的商业演出,管理一度混乱。
1999年,睢县县委提出了“救活睢县豫剧团”的设想。睢县文化局成立了睢县豫剧团领导组,赶制了大型流动舞台,添置了当时最为先进的灯光音响和道具,购置了全新的服装,演员队伍进行了整合,有了专业稳定的演员队伍,演出场地也由在封闭的剧院走向农村。2005年,睢县豫剧团获河南省文化厅百佳文化经营单位称号。
“自开展脱贫攻坚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睢县群众的腰包鼓了起来,我们文化部门就以提高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为根本目标,让传统文化在农村活起来,为推进农村文化振兴加油助力。”该县文化广电旅游局局长李志昌说,4年来睢县豫剧团在全县免费巡回演出1500多场,在传统戏曲演出的同时,该团还相继自编、自导、自演了以扶贫第一书记、健康扶贫项目为原型的现代剧《惠河湾》和大型古装历史剧《锦绣襄邑》等10多个现代戏曲、小品。其中《锦绣襄邑》获商丘市第三届戏曲大赛金奖及河南省第十四届戏曲大赛文华奖二等奖,并入围河南省“中原大舞台”展演剧目,《惠河湾》获河南省“中天杯” 第八届黄河戏曲节银奖。
“睢县豫剧团之所以能取得现在的成就,离不开爱岗敬业的团队演员。”李传才说。2017年《锦绣襄邑》剧目进入河南省第十四届戏曲大赛决赛时,主要演员孟霞的丈夫离世,她忍着内心的悲痛,坚持参加了比赛,待比赛结束后才回到病逝丈夫的身边。剧团有今天的成就,李传才表示更离不开党和政府的领导和支持,2018年县委、县政府又投资40万元为剧团购置了现代化的灯光、音箱、道具等舞台设备,更激发他们献身于乡村振兴建设的激情。
谈到戏曲的发展,李传才说,该团现有人员56名,国家三级演员18名,其中大专以上学历3名。但演员年龄呈现老化状态,专业院校的演员较少仍是问题,今后剧团将不断扩大演员队伍,优化年龄、高学历组合。同时,针对群众渴望戏曲扎根农村的愿望,目前在有传统戏曲基础的孙寨刘六村、董店陈楼村开展戏曲培训。
“在新中国成立时,俺村就有豫剧团,但这几十年,会唱戏的人越来越少,幸亏现在有老师教戏,我们又唱了起来。”刘六村老年戏曲队队长肖传广高兴地说,“目前,该村已成立豫剧队、红歌队和坠子书队3个戏曲队以及广场舞、腰鼓等4个娱乐队,他们利用闲暇时间,在文化广场上吹拉弹唱,载歌载舞,心里别提多高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