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所处的那个年代,交通运输业很不发达,物产流通受到诸多限制。鲁迅一生足迹所到之处并不算多,他未曾在河南地面上长期生活和工作,而仅仅有过短暂的逗留。1924年夏,鲁迅等知名学者应国立西北大学邀请赴西安讲学,往返均须途经河南,曾在郑州、洛阳、陕州、灵宝等地停歇。
鲁迅一行返程时抵达洛阳,是8月10日午后。鲁迅与《晨报》副刊编辑孙伏园结伴往街市一游,他花费18元钱买了一匹汴绸。这个价格在当时实属不菲,因为鲁迅为了此番讲学,特意定做了两件长衫,合计也不过15元8角。
汴绸作为中原名产,始于明末清初,因工艺精湛、经久耐用,一度上贡皇室,远销海外。鲁迅买下这份厚礼,连同另几样礼物,回京后送给在他购房装修过程中帮了大忙的一位同事以表谢意。
1926年,有个朋友从河南来,送给鲁迅两包“方糖”——其实是“霜糖”的误读。鲁迅打开一看,“是圆圆的小薄片,黄棕色。吃起来又凉又细腻,确是好东西”。许广平告诉他,这是河南名产,用柿果上的白霜及其他原料制成。柿霜糖性凉,专治嘴角生疮。等到她说明白的时候,鲁迅已经吃掉一大半了,连忙收起来,预备将来派上用场。可是当天夜里,鲁迅还是忍不住把糖包拿出来,大饱口福,将剩下的又吃了一大半。
木刻家刘岘的故乡是兰考,上世纪30年代他常将自己的木刻作品寄请鲁迅指教,其中4幅被收入鲁迅编选的画集《木刻纪程》。刘岘还曾在开封购买了一些木版年画门神相赠,鲁迅十分喜爱并一直收藏着。在致刘岘的信中,鲁迅从河南门神谈到绍兴门神,并认为木刻艺术应当采用大众喜闻乐见的创作方法。据业内专家称,上海鲁迅纪念馆所藏开封木版年画刻印俱佳,而且是国内最早的存世品,弥足珍贵。
作家曹靖华是卢氏县人,1922年曾在北大旁听鲁迅讲中国小说史。鲁迅在人生的最后十年里,与曹靖华之间交往十分密切。1934年2月7日,鲁迅日记记载,“晚亚丹来并赠果脯、小米,即分赠内山及三弟”。亚丹即是曹靖华的别名之一。
曹靖华为何特意从北京捎上一袋小米赠给鲁迅?据说鲁迅当时也颇感疑惑。曹靖华回答,他读了《两地书》,知道鲁迅1929年去北京探望母亲,回上海时不远千里带了一些小米和棒子面,于是以为鲁迅本人爱吃。鲁迅听罢,与许广平相视一笑。事实上,是许广平特别爱吃这些粗粮,小米是让她坐月子吃的。曹靖华一直不明就里,后来还请朋友给鲁迅带过小米。
曹靖华当年正在北京教书,他带给鲁迅的小米未必是其老家所产,后来,他又给鲁迅寄去过猴头菇、羊肚菌、灵宝枣、木耳等,那一定是真正的河南土产。1936年8月底,鲁迅在给曹靖华的信中说:“红枣极佳,为南中所无法购得,羊肚亦作汤吃过,甚鲜。猴头闻所未闻,诚为珍品,拟俟有客时食之。”
卢氏县山高林深,景色旖旎,民风淳朴。当地人端午节一般不吃粽子,而是吃槲包。所谓槲包,是用碧绿的槲叶,包上大米或小米,再加些红枣、红豆、板栗等,煮熟即成,其实与粽子也是大同小异。若煮粥时将鲜槲叶盖在粥上,则会融入一种清香,别具风味。曹靖华几次想将鲜槲叶寄给鲁迅,让他煮粥尝尝,但终因云山阻隔、邮寄不便而未能如愿。曹靖华晚年躺在北京医院的病床上回想起此事,还依然抱憾不已。
然而,鲁迅与汴绸、与木版年画、与柿霜糖、与灵宝枣,以及羊肚菌、猴头菇的这些故事,在他的作品、书信和日记里留下了永久的印记,并与河南结下一段段平常而可贵的情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