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商丘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立,在几代疾控人的共同努力下,逐渐建立健全了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和传染病防控体系,对各种传染病采取了积极的防治措施,深化了对慢性病防控机制的探索和强化,完善了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卫生监督技术服务工作,业务技术支撑能力日益增强,在创造健康环境、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安全、促进大众身体健康等方面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市自1978年实施免疫规划以来,预防接种覆盖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五苗”接种率及乙肝疫苗及时接种率均在95%以上,随着国家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的实施,我市免疫规划疫苗种类由原来的“五苗”防七病增加到14种疫苗防15种传染病。免疫针对传染病发病率降至历史最低水平,5岁以内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降至1%以下。
2001年市疾控中心成立了性病与艾滋病防治科,配备了专业防治队伍,建立了5个艾滋病确认实验室、5个初筛中心实验室,在16个县级医疗机构建立初筛实验室,规范了HIV实验室的管理,提高了我市艾滋病防治能力和实验室诊断能力。近年来,随着艾滋病防治工作的不断完善,建立了市、县、乡三级艾滋病防治工作模式。目前,我市艾滋病通过输血途径传播基本被阻断,经注射吸毒和母婴传播降至较低水平。
我市属于地方病与寄生虫病的高发地区,疟疾、丝虫病、肝吸虫病、钩虫病等多次在我市流行;地方性氟中毒(地氟病)、布鲁氏杆菌、地方性甲状腺肿(碘缺乏病)至今仍在危害广大人民群众。自1998年至2005年,该中心启动我市水碘、水氟大普查工作,走遍全区每一个自然村,采集水样检验分析,确诊每一个患者,终于摸清了我市地氟病、地方性碘缺乏病的区域分布、人群分布、流行强度,以及饮用水的卫生学性状,为政府制定地方病防治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2003年年初,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暴发流行,对社会、经济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也给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该中心积极响应上级号召,设立24小时疫情值班制度,加强防治物资储备,抽调骨干人员成立应急小组,加强对非典确诊、疑似病人及其密切接触者的管理,这些对阻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在我市传播起到重要作用。
2009年,该中心成立了手足口病防控领导组,组建了应急队伍,多次对市县疾控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并储备了充足的消毒药械,完善了实验室检测技术和能力,督导医疗单位和托幼机构落实预防和消毒措施,防控成效显著,近年来手足口病发病率逐年下降。
随着群众对健康生活的需求,疾控工作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老的传染病尚未完全控制,新的传染病不断发生,如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人感染H7N9禽流感、中东呼吸综合症、埃博拉出血热等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防控任务艰巨。对此全市各级疾控机构高度重视,精心组织领导,加强疫情监测,切实做好人员、物资和技术准备,提高应急处置能力,随时应对疫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