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要 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本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在线投稿 
下一篇 4 2019年12月2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市人大常委会推进我市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专题询问实录
    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

  编者按:

  为更好地推进我市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实现商丘经济高质量发展,2019年12月11日,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推进我市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专题询问会。市政府和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科学技术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金融工作局等12个部门负责人接受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人大代表询问。询问会上,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市人大代表围绕产业升级、科技创新、金融支持、招才引智、要素保障、枢纽经济发展、自主品牌建设、扩大对外开放、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农业高质量发展、财政支持等方面进行提问,各相关负责同志结合工作职责,积极应询,一一作答,并对下步工作作出承诺。为促使各应询部门认真履行承诺,落实工作举措,做好专题询问“后半篇文章”,本报今天将代表提出的问题和相关负责同志的回答刊登,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以更高的标准全面推进我市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确保专题询问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黄俊波: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实现推动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转型“四化”目标,形成省内领先、具备国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请问我市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下一步在培育省内领先、具备国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方面有何规划和举措?

  市政府副市长倪玉民: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河南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围绕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相关部署要求,统筹谋划,积极运作,制定实施了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一方案十专案”,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路线图和任务书。通过全市上下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市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工业主导地位增强。工业生产平稳较快增长。今年1—10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9%,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新旧动能加快转换,优势产业集聚发展。主导产业集群发展壮大。市级层面形成食品、装备制造、纺织服装制鞋3个千亿级优势产业集群;县域层面培育了制冷、超硬材料等10个百亿级产业集群。智能制造水平快速提升。二是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新型现代服务业不断发展壮大,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在服务业中的比重持续提升。2018年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49%,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三是现代农业特色凸显。特色产业初具规模,基本形成以夏邑食用菌、西瓜,虞城红富士苹果,柘城辣椒,宁陵酥梨,睢县花生,民权芦笋、食用菌、花生等为主的特色种植产业;以虞城奶牛养殖、睢阳区生猪养殖、宁陵豫东牧业养羊、柘城蛋鸭养殖等为代表的高效畜牧业。现代农业加快建设,已建成高标准永久性粮田640万亩,建成区基本达到“吨粮田”目标,可新增粮食产能10亿斤以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截至2018年年底,全市累计培育发展各类新型经营主体1.43万个,农民合作社9973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17家、省级示范社41家,家庭农场4360家。

  下一步,将以启动编制“十四五”规划为契机,突出以高质量发展规划为引领,突出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突出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产业链再造和价值链提升,推动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四化”转型,推动产业体系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演进。一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强化现代工业主导地位。坚持项目带动转型,以“五个五”重点工业项目为抓手,分层次全面推进项目建设。坚持载体支撑转型,以高新区、产业集聚区、工业园区为载体,加快推进功能完善和上星晋位,厚植竞争优势。在市级层面,力争通过3—5年努力,食品和装备制造突破2000亿元,纺织服装制鞋突破1500亿元。在县级层面,力争民权县制冷装备、夏邑县纺织服装发展成为千亿级产业集群;睢县制鞋、柘城超硬材料发展成为500亿级产业集群。积极培育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电子信息、医药健康等新兴产业,争取早日实现营业收入超百亿元。坚持环境倒逼转型,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污染严重的“散乱污”企业坚决关停。科学规划专业园区,推进城区12家商砼水泥企业退城入园,以强有力的环保措施,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强力推进“三大改造”,加快企业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改造,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增加绿色产品的供给。二是加快产业融合互动,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持续壮大服务业“两区”载体平台建设,推进商务中心区生产服务能力升级,加快培育商务服务业集群,增强区域综合服务功能;推进特色商业区生活服务能力升级,加快商业综合体建设和精品商业街培育,强化业态模式创新、线上线下联动。以新业态发展促进高成长服务业发展,重点加快物流业转型发展,打造现代物流业集聚地,促进物流业与其他产业融合联动发展。做好商丘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建设,加快建设国家物流枢纽城市,着力发展具有区域集聚辐射能力的商贸物流,提升电商物流、冷链物流、快递物流等业态辐射能级。积极引进河南物资集团、唐山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象屿物流、顺丰、京东等大企业集团。增强服务业项目支撑,积极融入全省“五区联动 四路协同”开放格局,在招商引资上再发力,重点推进197个服务业“两区”项目建设,推动我市服务业提质增效。三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巩固现代农业基础地位。着力稳定粮食生产,进一步巩固我市国家粮食主产功能区的地位,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落实“藏粮于技、藏粮于地”战略,抓好耕地、水利、科技、政策这四个关键点,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按照“四优四化”标准,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家庭农场以及个体抱团发展,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推动新产业新业态融合发展。加快品牌创建提升,鼓励和支持种养业品牌创建,提升“中国食用菌之乡”“中国辣椒之乡”“中国酥梨之乡”“中国草莓之乡”等农产品区域品牌影响力,加快“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把商丘特色农产品做优做强,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力争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在全省前列。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班志立:目前城市建设用地紧张,成本逐年上升,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难以入市,闲置浪费严重。请问我市就强化土地资源保障,支持现代产业发展方面有何举措?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郭幸生: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积极推进“一张蓝图保发展,一体共治建生态”,通过主动服务、高效服务、热情服务,持续深化“放管服”,积极创造优良的营商环境。

  一是争取计划指标。现在国家计划指标每年属于递减状态,我们主动汇报、说明、争取,加大工作力度,努力获得省厅政策倾斜和支持。二是争取增减挂指标。2019年,全市共验收入库拆旧复垦新增耕地指标17824.88亩。三是“挖”存量指标。强力推进批而未用和闲置土地盘活利用,将是我们今后的一项重要工作。四是“增”供应指标。对原来的批而未供的土地要增加供应,为城市建设聚集资金支持。五是“强”集约指标。根据国土空间规划要求,划定生态保护、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这“三条控制线”。下一步城市发展只能在“三条控制线”以内进行布局、规划,所以倒逼着我们要转型升级、提高品质,走节约集约、内涵挖潜的道路。

  在做好以上工作的同时,注重抓好基础性工作。一是抓好规划。用科学、合理、实用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真正实现“多规合一”“全域规划一盘棋”“一张蓝图干到底”。始终秉持规划先行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的开发利用,严格优化各类空间布局。2019年,全市各县已完成县域城乡布局规划,本次的国土空间规划已开始前期工作,按要求将于明年底完成。目前虞城、柘城两县作为全省试点县正在稳步推进,市中心城区正在评估环节,全市70个“乡村规划千村试点村”已完成37个。二是保护好耕地。努力构建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耕地保护格局,保护好18亿亩耕地红线,是我们的根本任务。我们要提高政治站位,切实增强做好耕地保护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要落实主体责任,不断提高土地管理和利用水平;要统筹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上下联动的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同时,积极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力实施补充耕地、增减挂钩、残次林整治、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2019年,全市补充耕地项目新增耕地3.16万亩,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9.42万亩。三是维护好群众权益。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妥善处理征收土地与保障民生的关系,以“夏邑违规征地案”开展以案促改,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征地补偿安置问题,努力做到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另外,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已经写入新《土地管理法》,破除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的法律障碍。新法将于2020年1月1日起施行,配套法规规章正在修订。

  下一步,我局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的指示精神,立足新《土地管理法》实施,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进一步增强持续深化改革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坚定性,更加积极主动地发挥自然资源和规划职能,为推动全市现代产业体系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王敏:省委书记王国生强调,抓项目就是抓发展,市委也提出了着力发展高端高新产业、未来高成长性产业、领军型龙头企业,推动商丘产业体系转型升级。请问在聚焦产业发展方向,全力以赴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如何破解项目建设存在的问题?

  市发改委主任朱向东:今年以来,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重点项目推进会议部署,深入开展“四比四看”,务实重干、合力攻坚,推动重点项目建设取得较好成绩,为稳投资、稳增长、稳预期作出了积极贡献。全市谋划项目1303个,包括八大领域,总投资7789亿元,今年计划投资3154亿元。1—11月份完成投资3115.6亿元,占年度目标的98.4%,同比增长18%。1—11月份计划开工项目780个,实际已开工720个,开工率92.3%,重大项目建设为我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具体措施:一是项目谋划早,着手快。召开了全市项目引进和建设推进会,强调以项目建设为总抓手,着重围绕主导产业,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来谋划项目。2019年,全市共谋划安排项目1303个,总投资7789亿元,在全省名列前茅。二是加大督导力度,快速推进项目建设。今年以来,以“百日攻坚”活动,强力推进我市重点项目建设进度,有效推进了项目投资进度。三是重服务协调强保障,及时解决问题难点。1—11月份,市级共召开项目建设推进周例会41次,研究解决问题110个,其中,涉及前期手续问题72个,建设环境问题38个。县(市、区)级共召开周例会201次,研究解决问题1501个。

  破解重点项目建设存在的问题:一是抓项目谋划,优化项目结构。做好明年项目谋划工作,围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百城提质、枢纽经济、生态和农业等项目,谋划、储备一批事关商丘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力争谋划项目数不少于1500个,计划投资不低于9000亿元。二是巩固“放管服”改革成果,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力度。切实按照改革要求,克服困难,落实“3350”改革目标,截至目前,已实现工业项目45天、一般工程项目77天可拿到施工许可证,比国家规定的改革目标分别提前5天和23天。三是落实好“马上办、抓落实”推进工作机制。坚持每周召开重点项目周例会,坚持联席办公会议、现场办公、督查督导三种例会形式,扎实做好工作,保证问题摸的清、原因找的准、建议提的实,确保例会成效。督导县(市、区)周例会常态化开展,两级周例会机制上下联动,确保周例会机制落实不打折扣。

  追问:加快现代产业发展,必须要有载体和平台建设。请问在这些方面是如何做的?下步有什么打算?

  朱向东:商丘市共规划11个产业集聚区和10个服务业两区,主导产业涉及制冷家电、新材料、电子信息、现代服务业等多个产业门类。近年来,商丘市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围绕高质量发展这条主线,持续实施产业集聚区“二次创业”,建立了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科学指导产业集聚区和服务业两区工作的开展。目前,市域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中食品加工和装备制造主营业务收入分别突破千亿元,纺织服装制鞋主营业务收入突破800亿元。在县域特色产业集群中10个主营业务收入突破百亿元,特色主导产业更加明显,中国冷谷、中国钢卷尺城、中国纺织名城、中国超硬材料生产基地等一个个响亮的名字叫响全国。服务业两区已实现100亿级产业集群1个、50亿级产业集群4个、10亿级以上产业集群9个。

  近几年,产业集聚区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产业集聚区对全市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超过7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80%,从业人员占比达到30%以上。产业集聚区作为我市对外开放、促进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为大规模、高水平承接产业转移创造了条件,成为构建宽领域、多层次、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这充分证明了产业集聚区作为带动经济全局发展战略举措是正确的,符合商丘发展实际,今后要推进商丘高质量发展,必须持之以恒,抓好产业集聚区和服务业两区载体,以产业集聚区高质量发展促进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下一步,我市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启动编制“十四五”规划为契机,抢抓中部崛起战略机遇,依托产业集聚区、服务业“两区”为发展载体,持续实施产业集聚区“二次创业”,聚力实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主导产业增强壮大、新兴产业引进培育、产业集群集聚扩张,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全力推进产业集聚区和服务业“两区”高质量发展,为商丘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提供有力支撑。

  市人大代表陈毓: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离不开政府财政支持。市财政局在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引导产业转型发展方面是如何做的,下一步有何打算?

  市财政局局长王全国:近年来,市财政局把支持和促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作为长远发展战略,积极筹措资金,认真落实各项财税政策,努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大力支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一是稳定财政专项资金投入。去年以来,市财政预算安排用于扶持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资金72.8亿元。同时积极争取中央、省级相关专项资金15.12亿元,重点支持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体系建设。二是落实资金5.16亿元,支持现代农业发展。三是落实资金3.22亿元,支持制造业发展。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和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鼓励企业实施智能化、绿色化、技术改造等“三大改造”帮助中小微企业缓解融资难,支持金融监管部门设立企业还贷应急周转金,防范企业资金链断裂风险。四是落实资金4521万元,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对新型文化业态、民营医疗服务、生产性和融合类项目给予补助,推进新型服务业发展;对电子商务进农村项目建设给予补助,加快农村现代服务业发展;对我市旅游景区厕所改造等项目给予补助,支持我市旅游产业发展。五是落实资金78.89亿元,支持产业园区、交通枢纽等基础设施建设。六是落实资金3070万元,支持招商引资和外向型经济发展,搭建招商引资平台,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七是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减轻企业负担。清理涉企收费,落实国家取消、停征、免征项目,降低收费标准。会同市税务部门印发了《支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财税政策》,对企业创办、扩大融资、科技创新、转型升级、减税降费、引智创业以及降低用工成本、优化营商环境等九大方面,明确了具体优惠措施,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

  近年来,我市财政为支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市现代产业体系发展,但由于我市财力有限,对健全现代产业体系的资金支持规模和奖扶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大。同时,由于我市基础差、产业层次低,多数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弱,抗风险能力不强,自主创新能力不够等因素,致使财政资金的支持效益发挥还不够明显。

  下一步,我们将以此次人大咨询活动为契机,全面落实好国家、省、市已出台的支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政策措施。一是配合有关职能部门,认真研究产业政策,积极争取上级相关专项资金,加大对我市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二是在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的前提下,进一步压缩一般性支出,在财力许可的情况下,努力扩大市级专项资金预算规模,力争挤出更多资金,进一步加大对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三是全面落实国家更大规模、更宽领域减税降费政策,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成本,着力用政府收入的“减法”来换取企业效益的“加法”和市场活力的“乘法”;四是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放、管、服”改革,提升服务能力,让各项财税政策落到实处,发挥财政资金实效,促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卢建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并且提出要加大制造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省里面也明确把实施智能制造引领作为推动转型发展的首要行动,请问我市近年来的智能制造工作开展情况及成效如何?

  市工信局党组书记张红星:近年来,我市把智能制造作为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以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线,完善推进、激励、示范、服务、管理“五项机制”,强化组织、资金、项目、技术、生态“五项保障”,推进关键岗位、生产线、车间、工厂、园区“五个层面”智能化改造,初步实现了智能化改造提效扩面,为全市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是强化组织保障,完善定期观摩点评推进机制。在组织领导上,市政府成立了张建慧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19个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制造强市建设领导小组。在工作推进上,坚持巡回观摩点评,季度观摩由倪玉民副市长带队,半年考评和年终总评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队,对各县(市、区)先进制造业项目进行巡回观摩点评并打分。在政策保障上,我市出台了《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支持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发展若干政策》等,引导支持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二是强化资金保障,完善财政资金激励引导机制。全市设立总规模4亿元的“三大改造”专项资金,其中,市级1亿元,各县(市、区)规模不低于3000万元。支持先进典型,加大奖励力度。对在全省智能制造观摩点评活动中表现突出的智能化改造先进单位和企业,以市政府名义通报表彰并分别给予100万元资金奖励。支持试点示范,简化补助流程。采取后补助方式,企业只需提供合同、发票、汇票证明,经专家组评审公示后即可获得市级财政20%的资金补助。累计为116家企业奖补专项资金1.01亿元。三是强化项目保障,完善改造示范企业引领机制。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完善了项目动态监测和跟踪服务机制。截至12月6日,实施1000万元以上项目139个,完成投资76.11亿元;3000万元以上项目84个,完成投资68亿元。支持企业创建智能工厂智能车间。专题制定工作方案,目前,累计认定市级智能车间智能工厂42家,创建省级14家。四是强化技术保障,完善企业服务诊断培训机制。完善企业服务制度。深入落实领导联系服务企业、企业首席服务员等服务企业五项工作制度,及时有效解决企业智能化改造中的困难和问题。积极开展产学研对接。先后与浙江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郑州大学等高校建立了校地对接机制。深入开展诊断咨询服务。邀请德国思爱普公司、宁波慈星机器人等专业机构到企业现场“把脉问诊”,为95家企业提供了智能化诊断和改造方案。积极组织考察培训服务。2018年组织2次、2019年组织4次,分别赴南阳纺织集团、上海思爱普中国研究院等企业和研发机构进行培训,参训企业家188人次。五是强化基础保障,完善两化融合生态管理机制。着力推动企业上云。市政府印发《“企业上云”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开展“企业上云”业务企业达956家。着力推进贯标对标体系建设。持续推进企业两化融合自评估、自诊断、自对标,参与对标企业达363家,启动贯标企业26家。

  下一步,一是着力完善政策,提升支持引导水平。进一步完善智能制造相关配套政策,加强对智能化改造的指导、激励和规范。二是着力推进试点,提升示范引领效应。加快推进北汽福田新能源车、神火双零铝箔、足力健鞋业等新上项目智能化生产线建设。三是着力培育产业,提升技术支撑能力。依托制冷家电、电子、手机配件等产业发展基础,积极推动智能家电、智能手机、智能可穿戴设备等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四是着力构建平台,提升综合服务功能。构建制冷、五金工量具、超硬材料等行业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基础设施、能力交易、应用软件等综合服务。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冯培东:我市产业层次较低,资产抵押困难,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壮大需要大量的金融资金支持,请问金融部门在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中,如何支持实体经济快速发展?

  市金融工作局副局长李瑞生:今年以来,全市各金融机构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为己任,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有关政策,扎实做好各项金融工作,在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方面多向发力,有力支撑了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发挥考核导向,扩大信贷规模。我市在全省率先出台《商丘市银行业金融机构考核激励办法》等“8个体系”,对考核得分较高的银行市政府给予重奖,并加大政府类资金存放比例。截至10月末,全市民营和中小微企业贷款年内新发放82.91亿元,占全市各项新增贷款的26.63%。二是破除信息障碍,打造合作平台。为解决银行、企业信息不对称问题,建立商丘市银行企业信息共享暨融资服务平台(简称“银企通”),构建银行、企业之间平等、透明的合作平台,银行获客成本降低、风险控制能力提升,企业申贷获贷效率大幅提升。三是创新金融产品,满足多元化需求。商丘银保监局指导驻商各金融机构推广线上和纯信用信贷产品40余种,累计为660家符合条件的企业办理无还本续贷26.63亿元,直接节约倒贷成本4100万元。在全市无还本续贷余额中,中小微企业占比达98.24%。人民银行不断加大再贷款、再贴现支持力度,今年以来,累计发放再贷款再贴现12亿元,通过商业银行先后支持民营企业200余家,直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约2个百分点。实施民营和小微企业“百千万”三年行动计划,首批742家名录库企业贷款余额52.27亿元。四是用好金融扶贫政策,支持带贫企业发展。今年以来,我市坚持以金融扶贫四大体系建设为基础,以扶贫小额信贷和精准扶贫企业贷款为抓手,不断加大精准扶贫贷款投放力度。截至三季度末,全市金融精准扶贫贷款余额123.41亿元,同比增长62.31%,当年累计发放精准扶贫贷款87.5亿元,居全省第一位。累计带动服务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7681人(次)。

  下一步,市金融工作局将进一步协调带动全市金融系统做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一是持续做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以金融机构考核“8个体系”为支撑,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持续提振银行贷款投放信心、扩大银行贷款投放规模。确保中小微企业贷款增量占各项贷款增量的20%以上,重点缓解实体经济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认真落实河南省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百千万”三年行动计划,发挥政策支持合力,全面落实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进一步简化“商丘银企通”平台的注册流程,加大工商、税务、司法、电力等部门的信息共享力度,建立健全信息征集、信用评价和信贷应用制度。二是提升民营企业市场竞争力。当前,我市大量民营企业还处于产业链的低端,高新技术产业对商丘市经济的贡献度还比较低。鼓励企业增加技术研发和升级改造投入,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支持民企不断开拓新的市场,从根源上缓解民营企业的生存压力和发展能力。民营企业需要加强自身建设,进一步突出主业,稳健发展,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不断提升竞争能力和诚信意识,增强融资能力。三是拓展民营企业融资增信方式。民营企业融资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是抵押和担保不足,需要政府、银行和企业共同拓展融资增信工具。积极对接省级政府性融资担保基金,组建市级和县级再担保机构,修复和重建融资担保服务体系,为民营企业提供增信服务。积极拓展新的融资增信工具,如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知识产权融资、银税通融资服务等,解决不动产抵押中的费用高、风险控制难等问题。用好市财政提供的1亿元企业应急还贷周转金和4700万元民营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金。完善两金使用管理办法,确保两金真正发挥为企业提供信贷资金和增信支持。 (下转7版)

  市人大代表宋肃远:目前我市科技创新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创新激励机制还不完善。请问下步在科技创新支持实体经济助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方面有何举措?

  市科技局局长张建民:近几年来,我市在推动科技创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全市拥有省级高新区4个(居全省第1位),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5个(居全省第1位),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5个(居全省第3位),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个、国家级农业园区1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4个、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5个、省级众创空间2个、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1个,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30多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6家,培育省级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企业16家、省级创新型科技团队9个、院士工作站5个、省新型研发机构2个,我市科技创新工作进入了全省第一方阵。

  但整体上看,仍然存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等突出问题。下一步,重点采取6方面措施加强对实体经济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科技创新支撑:一是加强创新政策支撑。重点是贯彻落实好国家和省、市促进科技创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市委市政府《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和人才强市工作实施专案》《关于实施创新驱动提速增效工程的意见》等文件中的有关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奖励、激励力度优化实体经济创新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二是加强载体平台支撑。积极创建国家高新区,整合全市科技资源,以一区多园的形式,加快创建国家高新区。积极支持睢阳区产业集聚区创建省级高新区。积极发展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支持梁园区生物医药与运动健康、夏邑县新型纺织,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着力建设创新引领型平台。持续实施大中型企业省级研发机构全覆盖工程,重点在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优质复合肥等重点产业集群,布局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等研发平台。力争2020年年底各类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100家。三是加强主体培育支撑。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加强相关政策、技术宣讲培训,开展“小升高”培育行动,每年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0家以上,力争2020年年底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50家。大力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遴选一批创新能力强、成长速度快、发展潜力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重点培育扶持,国家入库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00家。同时,积极支持和促进这些企业加快成长为年营业收入超亿元的“科技小巨人”企业,进而成长为行业领军企业和创新龙头企业。四是加强创新人才支撑。积极为企业创新人才搭建成长培育平台,重点支持企业创新人才申报国家“万人计划”和河南省“中原千人计划”。加大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进力度,重点依托商丘科学院,联合商丘师院,围绕各县(区)和企业技术需求,做好需求对接,加快引进一批博士层次人才,不断增强我市产业发展高端人才队伍支撑。五是加强产业技术支撑。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支持建设一批新型研发机构,重点面向和围绕各县(区)主导产业、重点企业,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和创新服务。六是加强创新项目支撑。积极支持企业申报实施河南省“十百千”转型升级创新专项计划项目,加快核心技术突破,加速创新成果转化,带动“四个一批”提质增效,发展壮大若干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优势产业集群,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范杰:请问市人社部门在引进和培育掌握核心技术、具有较强创新创业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方面是怎么做的?下一步在“招才引智”强化人才支撑促进全市产业体系建设方面有何具体措施?

  市人社局局长王冰:目前,我市处在一二三产融合、工业门类快速增长期,新业态、新产业增量较大,人才队伍同步匹配任务繁重,人社系统重点做了四个方面的努力:一是重视本土人才队伍建设。我市现有专家43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0人,专技人才9.3万人,具有高级职称的1.2万人,技术工人28万人,全市已建博士后工作站与研发基地15个,农业示范基地11个。但存在结构不优,总量偏少,层级较低等问题。二是加大引才工作力度。加大了柔性引才、团队引才、项目引才力度。在今年全省第二次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上,我市引入了46名包括院士、长江学者在内的多领域领军人士,为我市带来一批新项目、新技术、新团队。同时协助我市一些特色产业、企业,如辣椒、制冷、金钢石、中医康养等建立了自己的专家工作站、院士博士工作室和联系点,正在补上核心技术、领军人物少这一短板。在此基础上,根据我市产业人才需求,通过省会专场以及北京、上海、武汉、西安、广州、长春6所高校专场活动,为我市新引进博士、研究生和副高以上高层次人才792人,急需紧缺的本科与专技术人才1604人。三是以引用培扶为重点,完善工作载体。主要是由人才办牵头,发改、工信、人社、科技等部门参加,形成以智汇商丘为主题的高层次人才引进平台,以商丘师范学院、商丘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为基地,通过校企互连、双证双学、学历技能双提升、应用型人才培用平台,为我市产业提供后备力量。此外,着力打造产业集聚区双创平台升级版,进一步完善了人才引用的扶持服务功能,实现人才的互利互用,以人才促升级。四是系统整合了招才引智的政策体系。重新修订了我市高层次人才认定办法和人才服务扶持相关政策、返乡下乡创业就业新规64条,组织开展了“双雁双乡双业”行动,基本形成了“产业+企业+人才+项目+扶持+培训”六同步的推进机制。市县两级全面落实了事业单位六项自主权,引导鼓励我市专技人员创业兴业,在全市开展了多品类技能大赛、创业大赛,全方位推进人才兴市战略的实施。

  下一步,在招才引智方面采取以下工作措施:一是全面落实市委十次全会确立的各项工作任务。紧盯3个千亿级、10个百亿级和电子电商、5G应用、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发展需求,进一步加大招才引智工作力度,以扶持服务为重点,加大资金扶持、人才评聘方面的优惠力度,提升人才在商工作、生活和子女入学、就医参保等方面的服务水平,落实好我市一系列引才、用才政策措施,切实发挥政策的牵引力和扶持力度,实现市委、政府提出的“能来尽来、能留尽留、能回尽回”三项工作要求。二是以政策措施化,措施具体化,工作平台化为导向,进一步完善服务、扶助工作体系。加快我市双创门户网站、人才公寓建设试行。惠才一卡通,形成一站式受办等具体工作机制,实现常态化、动态化、对应化引才用才。三是努力形成机制化引才新格局。高度重视通过高层次团队运作、领军人物主导、高端项目植入等方式,解决好拔尖急需人才入商这一关键问题。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张发科:市委市政府结合商丘区位优势,围绕加快推进综合交通枢纽中心城市建设,作出“建设大交通、发展大物流、形成大产业、促进大发展”的决策部署,请问市交通运输部门在发挥职能作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推动枢纽经济发展方面是怎样做的?有何打算?

  市交通运输局局长王爱民: 近年来,我市着力构建高铁普铁“双十字”铁路枢纽、国道高速“米字型”公路枢纽、“三环九放射”区域快速通道,加快推进商丘机场、沱浍河航运等工程建设,持续打造立体综合交通枢纽。京港高铁商合段和商丘东站如期建成,通车运营;京雄商高铁和兰考至菏泽城际铁路民权段前期工作进展顺利,明年开工建设;动车运用所和高铁物流基地项目落户商丘;商丘火车站南站房改扩建工程完成了招标准备工作。阳新高速公路宁陵至沈丘段完成前期工作,年底开工建设,明年完成路基、桥涵等工程;环城高速3个出入口项目今年年初开工建设,明年年底具备通车条件。“三环九放射”市域快速通道一期工程5条路今年11月份均已开工建设,明年完成路基工程、桥梁工程和路面基础工程,并择机开工建设另外4条路。环城通道清凉寺大道南延工程今年9月份开工建设,明年基本具备通车条件。农村公路“通村入组工程”建设1374公里、完成投资10.5亿元、新增和改善通硬化路自然村1029个。梁园、民权2个汽车站和示范区传化公路港物流园区一期工程基本完工,明年开工建设6个县级汽车站。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和交通脱贫攻坚,在全市建设60个乡镇交通综合服务平台,年底开工建设,明年建成投入使用。商丘机场项目重新完善了过期要件的办理工作,等待省政府和国家发改委批复,力争明年开工建设航站楼、跑道等主体工程。

  今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正式颁布了《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我们立足服务商丘枢纽经济,按照适度超前原则提前谋划综合交通高质量发展,制定了《商丘市综合立体交通发展规划(2018—2035)》。铁路项目谋划建设开封—商丘—永城—淮北—徐州城际铁路、商丘—周口城际铁路、商丘—济宁城际铁路;谋划建设商丘铁路物流基地。高速公路谋划建设民权至台儿庄高速、柘城至永城高速146公里、夏邑至永城高速80公里、连霍高速商丘至豫皖省界段扩容改造70公里。干线公路谋划建设全长98公里的环城货运通道和S317约50公里黄河故道生态旅游线路。运输场站谋划建设高速出入口物流园区6个、市域快速通道综合服务区10个、县级物流中心10个、乡镇交通综合平台50个。形成市有物流园区、县有物流中心、乡有综合平台、村有物流站点的发展格局。航空港经济区按照河南省航空发展规划,配合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做好40平方公里的航空港经济区的规划,实现与郑州航空港协同发展。内河航运按照河南省内河航运“四纵四横三连接”的发展规划,谋划建设沱浍河夏邑港区、涡河柘城港区,谋划建设惠济河、周商永运河航运工程。智慧交通谋划大数据平台建设,推进“互联网+”、北斗导航和5G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的运用,加快交通智慧发展,提高交通服务水平。

  市人大代表李福文:请问市场监管局就全面加强我市自主品牌建设,塑造新竞争优势,以品牌提升为抓手,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做的怎样?有何打算?

  市市场监管局局长戚征伦:一是抓好品牌培育。我市先后出台了《商丘市质量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关于实施商标战略的意见》,我局也出台了《质量提升行动计划(2019—2020年)》等系列文件,对我市的品牌发展进行科学规划,不断优化品牌发展的政策环境。通过召开商标品牌战略现场推进会、组织商标品牌走进产业集聚区、举办企业质量提升培训班等系列活动,着力提升社会各界品牌意识。建立重点企业的联系机制,支持企业创建自己的商标品牌,激励企业从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转变。至2019年9月底,我市实有有效注册商标40766件,同比增长55.5%,总量居全省第三位。另外,以争创知名品牌示范区、商标培育基地为抓手,大力推动品牌集聚发展,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优势。二是夯实质量基础。立足商丘的千亿和百亿产业集群,积极争取国家级、省级质检中心建设,为企业提供检测技术支撑,帮助企业提升产品质量、擦亮品牌基色。目前,已建成国家面粉及制品、国家冷冻冷藏设备、国家钢卷尺及五金工具等国家级质检中心3个,河南省打火机、河南省金刚石微粉、河南省辣椒及制品、河南省鞋制品、河南省白酒、河南省肥料产品、河南省葡萄酒等省级产品质量检验中心7个;正在筹建河南省环保装备、河南省纺织产品质量检验中心夏邑分中心等省级检验中心2个。三是严打侵权假冒。突出我市的中国驰名商标品牌和本地有影响力的商标品牌,组织开展针对侵犯“张弓”“百事得”“诚实人”“步步先”等商标权益的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行动。今年以来,共查处商标侵权违法案件58件,有力保护了企业的品牌形象。

  尽管我市品牌建设工作中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工作推进不平衡、企业争创品牌的主动性不强等问题。下步,我局将围绕健全完善企业主动创牌、政府和部门支持创牌的工作格局,重点做好以下四项工作。一是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通过宣讲、座谈等方式,提升企业家的品牌意识,变“要我创品牌”为“我要创品牌”,实现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变,由产业链低端向产业链高端转变。特别是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支持出口企业注册马德里商标注册,打造本地的国际商标品牌。二是加大商丘品牌培育力度。谋划出台2020年-2022年品牌提升三年计划,落实和完善品牌创建的支持政策;紧扣百千亿产业集群,做好品牌规划引导,努力培育一批市场竞争力强、影响大的商标品牌;同时,加强商标监管执法,保护好企业自主创新和创建品牌的积极性。三是实施质量提升行动。用好政府质量考核指挥棒,推动县(区)政府落实质量工作责任;进一步完善市长质量奖评选办法,引导企业建立卓越绩效模式、精益生产等现代管理制度,强化企业质量管理;综合运用标准、计量、认证、检验检测等手段,帮扶和引导企业对影响质量提升的关键技术开展质量攻关,支持企业以品质赢得品牌。四是营造浓厚社会氛围。充分发挥各类媒体的宣传作用,重点宣传好商标注册便利化改革关于压缩时限、网上申办等方面的内容,激发社会商标品牌意识,形成全社会重视品牌、争创品牌、维护品牌、发展品牌的良好氛围。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刘家勋: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招商引资、扩大对外开放都是很重要的途径和抓手,下一步在产业体系发展扩大对外开放,招大引强,推动产业层次升级方面如何推进和落实?

  市商务局贸促会会长李新民:一是围绕产业招大引强。着力引进世界和国内500强、行业龙头企业,抓好食品加工、纺织服装、装备制造、制冷等传统产业的延链、补链,持续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抓好新兴产业项目的引进,重点引进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药、电子信息等高科技产业项目;把有限的土地、资金、配套服务等资源向大项目、好项目倾斜。二是办好活动精准招商。推动县(市、区)开展走出去、请进来招商活动,围绕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重点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沿海发达地区,举办特色招商活动,多渠道获取重大招商引资线索,把握企业动向和需求,跟踪对接;组织筹备好国家、省举办的经贸活动,依托河南国际投洽会、中博会、厦洽会等经贸活动,与客商建立联系,拓展招商范围;擦亮商丘“华商节”品牌,在邀请客商、客商考察、项目对接、跟踪服务等方面下功夫,把工作做细做实,展示宣传商丘优良营商环境形象;强力推进“境外招商”,增加外资项目储备,加强与境外企业联系,组织企业参加豫籍香港企业家春茗活动、东盟博览会、亚欧博览会等境内外展会活动,寻求合作机遇。三是创新方式提升水平。开展好领导招商、专业小分队招商、驻地招商、以商招商、亲情招商、园区招商、中介招商等行之有效的招商方式;抓好行业协会和异地商会招商,制定招商引资奖励办法,利用其信息广、客户多等资源,多渠道收集投资项目信息,对接企业投资需求;探索开展股权招商、并购招商,引进龙头企业以参股、并购等方式整合现有产业项目,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四是建好平台促发展。持续加快产业集聚区、服务业“两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产业集聚区升级和二次创业新突破。增强承接产业转移的承载力、辐射力、吸纳力,吸引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集群集聚发展;加快高铁枢纽商务区、日月湖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古城历史文化旅游创意创新区建设,大力开展现代服务业、文化旅游业和商贸业招商引资,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加快申报设立商丘综合保税区,推进民权保税物流中心早日封关运营;加快铁路物流基地和铁路口岸查验区建设,加强与郑州航空港、青岛港、连云港等港口合作,积极与郑州国际陆港集团衔接,发展临空产业聚集区,争取早日开通中欧班列“商丘号”,更深层次融入“一带一路”;依托区位交通优势,建设豫鲁苏皖四省接合处最大的商贸物流中心、仓储物流中心等,打造区域综合性物流枢纽,在全国物流网络中发挥关键节点、重要平台和骨干枢纽的作用;引进跨境电商人才和载体,加快发展跨境电子商务,鼓励和培育新业态、新模式,使商丘更多的企业和优质产品走出国门。五是建立机制确保实效。按照“坚持标准、快速定调、明确业主、及时跟踪”的原则,当好市委和市政府的参谋和助手,每月组织召开一次全市招商引资项目研判促进会议,对拟引进项目提前进行综合研判,克服引进项目的盲目性,提高招商项目的“成功率”和“成活率”;建立招商引资分类考评制度,落实招商引资领导责任制,提高招商引资在县(市、区)综合目标考评中的权重,提高特大项目、高科技项目分值;对年度招商引资先进县(市、区)进行重奖,对年度招商引资先进个人和在引进重大项目中成绩突出的招商功臣进行物质和荣誉奖励,符合干部任用条件的干部及时提拔重用;通过综合督查与专项督查、定期督查与不定期督查等形式,严格招商引资项目及资金督查,及时通报督查结果,以督查推进项目建设。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王卫华:实现文化旅游产业跨越发展,必须深入挖掘殷商之源的丰富文化内涵,叫响“游商丘古都城、读华夏文明史”文化旅游品牌,请问我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情况如何?下一步在整合旅游资源、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方面有哪些具体措施?

  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孙玉林:目前,全市有国家A级景区17个。其中:国家5A级景区1个,国家4A级景区4个,国家3A级景区9个,国家2A级景区3个。全市现有旅行社28家,旅游企业40多家,旅游直接从业人员逾万人。商丘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丰厚,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5处,省级文保单位62处。2018年全市接待旅游总人数1600余万人次,同比增长15.3%;旅游总收入35.7亿元,同比增长19.2%。全市旅游人数、旅游收入以及入市游人数有了大幅度增长,旅游产业对商丘社会经济贡献率逐年增强。近几年,全市共累计投资100多亿元,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得到不断完善和提升。旅游产业的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当前,我市旅游产业的问题主要是:一是对旅游业投入有限,制约了商丘旅游业向更大规模的发展和更高水平的提升。二是市场主体“小、散、弱、差”状况依然存在,市场竞争能力不强。三是旅游资源开发不够、管理水平偏低、旅游项目和内容单一、服务设施匮乏、服务水平较差。四是旅游人才缺乏,懂专业、懂规划、懂管理、懂策划营销的人才极度缺乏。

  下一步,要围绕“一条绿道构建商丘大生态、两个高地支撑商丘大文化、多筹并举实现产业大融合”发展思路,积极谋划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品牌包装重塑、产品研发、宣传营销等行动,为商丘文旅产业实现跨越发展,提供新动力。一是推动历史文化传承创新。深入挖掘殷商文化、火文化、汉梁文化、忠烈文化、好人文化等一系列历史文化资源,提高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加快推进古都城保护性修复和展示工作,强化古城肌理、历史街区、文物古迹、历史建筑等修复性保护,赋予古城更多文化内涵,让游客在游览娱乐中领略感受五千年厚重文化。大力推进文旅产品创意研发,不断丰富文旅产品的形式和内容。二是推动旅游线路设计开发。重点推出文化体验旅游线路。以商丘古城、应天书院、商祖祠、阏伯台、清凉寺、三陵台、白云禅寺、运河遗址、芒砀山汉墓群等为代表的文化承载体,开发若干条以历史文化体验为主题的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旅游线路。依托商丘黄河故道良好的生态游资源,开发设计商丘生态旅游精品线路。倾力打造乡村旅游线路。依托商丘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一批特色农业观光型、乡村文化休闲型等乡村旅游示范项目,设计推出多条精品特色乡村旅游线路。做大做强商丘红色旅游。以永城陈官庄淮海战役纪念馆、睢阳区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睢杞战役纪念馆、民权李馆地道等为重点,整合商丘红色旅游资源,科学规划红色旅游线路,逐步叫响商丘红色旅游品牌。三是推动重点项目建设。推动虞城利民古城、烟云古寨、夏邑龙港湾田园综合体、民权任庄旅游村、民权白云禅寺白云龙山农耕民俗文化产业园等一批优质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包装、策划,帮助搭建招商引资平台,组织重点招商。四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制定特殊人才政策,支持文旅产业在特殊岗位、特殊领域引进高素质急需人才、特殊人才。建立健全文旅从业人员长效培训管理体制,加强对文旅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和素质培养,为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跨越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完)

商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商丘日报社和商丘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一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商丘网联系。

※ 联系电话:0370—2628098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网站联系电话:0370-2628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