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民权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本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在线投稿 
下一篇 4 2021年4月3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民权李馆地道:赓续红色记忆 激励世代后人
商丘日报融媒体记者 郭文剑 吴 涛 闫鹏亮 白 鹏    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
  李馆地道战旧址第二代守护人赵庆民在擦拭烈士墓碑。 本报记者 刘 忠 摄
  赵庆民在李馆地道口向记者讲述红色故事。   本报记者 刘 忠 摄
  扫码看视频报道

  尽管天公不作美,细雨蒙蒙的微冷天气没能阻挡我们探访李馆地道的脚步。

  4月20日,商丘日报“百年华诞寻初心”采访组一行冒雨来到位于豫鲁交界处的民权县北关镇李馆地道战旧址时,旧址的第二代守护人赵庆民与镇村干部正在商议红色旅游的建设规划事宜。

  李馆村位于民权县东北部与开封兰考、山东曹县交界处,南靠黄河故道北大堤,抗日战争时期是鲁西南革命根据地的南大门。如今的李馆地道战旧址位于李馆村东北200米处,是全国现存较为完整的抗战时期地道旧址之一。李馆地道战旧址1986年被河南省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商丘市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据赵庆民介绍,上世纪60年代拍摄的电影《地道战》曾来这里取过景。“我们李馆人民抗日觉醒比较早,村里很早就兴起了抗日运动。”赵庆民介绍说,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于1938年在李馆村建立了青年救国会,1940年5月成立中共李馆村党支部。李馆村群众的抗日斗争,引起了附近许河集、吕园子、李新庄等伪据点的严重不安,他们经常派小股部队到李馆村扫荡,妄图消灭抗日力量。当时,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坚持地下斗争,村党支部运用地道同日伪军进行斗争。1940年8月,中共考城县第五区区委书记赵修伍首先在李馆村自己家的西屋南间向西墙外挖了一条10余米的地道。接着,其他党员也在自己家里挖了藏身洞。赵修伍家的地道入口设在大床底下,出口设在一个死胡同里,上边以秫秸垛伪装。党支部在这个地道里开会,隐蔽上级派来的同志,存放文件、宣传品等,十分安全保险。

  说起李馆地道的开挖,78岁的老党员李太显说:“自从赵修伍家开挖起地道后,本村和附近村也陆陆续续开挖。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这一带共开挖了连通18个村的地道,总长达50华里,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地道网,利用地道和敌人进行战斗,可进可退、可守可攻。敌人尽管有千军万马,武器精良,但到了李馆村便陷入攻无目标、战无对阵、处处挨打的困境。由此,‘想保险,去李馆’的歌谣在当时广为传颂。”

  民权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何楠介绍说,李馆地道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发挥了保护群众、打击敌人、藏粮藏器的巨大作用。

  何楠说,史料记载了很多感人的故事。1943年冬,日本鬼子在这一带的代庄以北进行扫荡,李馆抗日武装党小组长兼民兵队长杨朝起带领李馆民兵和区队战士80余人埋伏在小马庄东南赵庄村地道内,对鬼子和伪区队进行了出其不意的伏击。这一仗打得非常漂亮,消灭鬼子11人,缴获机枪一挺、步枪11支、大车6辆,并解救被困群众8人。

  何楠介绍,李馆抗日地道还曾秘密转移过我党的重要首长:“1948年年初,中共中央委员、晋冀鲁豫野战军副司令员、中原军区第二副司令员李先念同志,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中原局组织部长陈少敏同志根据中央军委的战略部署,经由豫南去华北,民权地下交通联络员将二位首长经内黄、葛庄地下交通站,由李馆地道安全转移护送到冀鲁豫分区鲁西南地委所在地曹楼村。”

  李馆地道战旧址的第二代守护人赵庆民告诉记者:“很多革命先烈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牺牲了宝贵的生命,我们绝不会忘记他们。”赵庆民的父亲赵松武守护李馆地道战旧址28年,2015年老人去世后赵庆民继续守护这块红色圣地。“俺父子两代人守护这片红色旧址,虽然清贫,但精神很富有。党和政府也给了我们很高的荣誉,老父亲是‘河南省道德模范’,俺也被评为‘中国好人’。”赵庆民欣慰地说。

  硝烟早已散去,红色基因赓续。80多年过去了,李馆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不变的是红色基因的传承。在沥沥细雨中,记者走进了村东头的李馆东村抗日小学。一进校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教学楼上的一行大字标语:“树报效祖国之心,立振兴中华之志。”在学校西墙的宣传栏上,分别有“李馆人民抗战纪实”“抗日小英雄故事”“革命先烈杨朝起”等宣传版面,让孩子们从小接受红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为报效祖国打好基础。

  抗日小学校长王新胜向我们介绍了“抗日小学”校名的来历:1942年,时任中共鲁西南地委秘书的赵修伍回到家乡李馆村养伤。为发展更多党员、更好地组织群众开展地下斗争,赵修伍以办学为名创办了“李馆小学”,抗日战争期间曾在校内多次组织民兵学习,开展党的活动。新中国成立后学校更名为“李馆学校”,1986年报请上级部门批准正式命名为“李馆东村抗日小学”。

  王新胜说,多年来每逢清明节,该校都组织学生去李馆地道战旧址接受爱国主义红色传统教育、聆听革命故事,给烈士扫墓、向烈士墓献花,从小教育他们童心向党、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李馆地道的红色基因在激励一代又一代人奋发有为、砥砺奋进,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北关镇镇长王斌介绍说,作为全国重点镇、河南省乡村振兴示范镇,他们将加大李馆地道战旧址保护力度,同时整合该镇王公庄“画虎村”彩色文化资源、李馆地道红色教育资源、黄河故道背河洼地绿色自然资源,打造集文化游、红色游、生态游为一体的乡村全域精品旅游线路,真正带富百姓、实现乡村振兴。

  记者感言

  红色精神彪青史 传承犹有后来人

  在民权县北关镇李馆地道战旧址,听老党员讲革命故事,和守护人聊初心坚守,与乡干部谈乡村振兴,看小学生扬少年志向……一天的采访下来,重温当年革命峥嵘岁月,接受了一场难得的爱国主义教育精神洗礼。

  在党的英明领导下,人民群众在抗击日寇的进程中发挥民间智慧,开挖的李馆地道不仅发挥了抗敌指挥部的作用,而且还起到了安全转移物资和人员的功能,在整个豫皖苏抗战中做出了重大贡献。李馆地道见证着几十年前那段血与火的历史,沧桑风雨洗不去革命英烈用鲜血铸就的丰碑,烈士流血牺牲的英雄壮举将彪炳史册,其精神也将永远被后人传颂。没有革命先烈的英雄斗争,就没有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如今,李馆地道战旧址已经成为我们缅怀先烈、接受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去处。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学党史、悟初心,让我们向先烈们致敬!

  (吴 涛)

商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商丘日报社和商丘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一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商丘网联系。

※ 联系电话:0370—2628098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网站联系电话:0370-2628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