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文化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本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在线投稿 
下一篇 4 2021年9月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商丘:让考古来正名
任 飞    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
  宋国故城考古发掘启动仪式。 本报记者 白 鹏 摄

  几年前,中央电视台推出了一部大制作——百集纪录片《中国通史》。强大的专家学者阵容、宏大的场景复现、极富感染力的电视旁白以及对中国历史的大众化解读,都让人耳目一新。于是,急忙逐集看下去,但仅仅看到了第七集《殷商兴亡》,就发现了超出我以往认知的一个问题。

  什么问题呢?《殷商兴亡》这一集里,片中提及的《诗经·商颂》中“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地方被说成了不可考;“商汤都亳”的“亳”说成了河南偃师;就连纪念商朝名相伊尹的伊尹祠,取景地也舍弃有着伊尹墓园的商丘而选择了河南嵩县。总而言之一句话:殷商兴亡,根本没有商丘什么事儿。这对于工作近三十年、大部分时间在做商丘历史文化类节目的我来说,实在是难以接受的。

  于是,果断弃坑不看,并且一直因此耿耿于怀不能释然:为什么这个从考古角度诠释中国历史的片子,提到“殷商”的时候会如此刻意地忽略掉商丘呢?

  直到前几天,看到了新华社记者桂娟、史林静采写的一篇文章——《商丘寻“商”》,文章中的这一段话,似乎让我找到了答案。

  “寻找商族起源,不同学者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国学大师王国维采用的是‘文献法’。他通过整理传下来的各种文献后认为,商人的先祖最初应居住在商丘一带。北京大学著名考古学家邹衡采用的方法可以概括为‘陶器法’。通过研究安阳殷墟、郑州商城等可确认的商遗址中出土的陶器,邹衡发现商朝人普遍使用的陶器是‘以鬲为代表的灰色绳纹陶器’,但商丘地区发现的年代相当于商早期甚至更早的陶器,普遍是以甗为代表的素面或者素面带刮抹痕的红褐色陶器。因此他坚信这是两批不同的人,因而商族人不可能起源于商丘。”

  邹衡的理论在考古学界拥有大批信从者,百集纪录片《中国通史》中的殷商起源地巧妙地避开了商丘,也就不难理解了。

  所幸,商丘的名字早就已经打上了“商”的烙印,她一直是历史学家心中的“殷商之源”;所幸,还有一批更加严谨执着的考古学者,他们坚信在商丘这片土地上,一定能够找到商人及其祖先最初的足迹,并且因此开始了持续二十多年的不懈探寻。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在商丘古城南启动的那次中美联合考古发掘,刚刚上班不久的我是到过现场的,但那时候真的不知道他们是在找什么,接到的任务就是去一个考古现场拍些镜头,拍完可能就要回填了。

  记忆中,那次采访似乎是早春的天气,麦苗虽有些泛青,但在湿凉的春雨中,野外还是显得有些萧瑟。我和摄像的同事走在泥泞的田埂上,深一脚浅一脚地边走边拍,算是拍下了考古探方回填以前最后的影像。但因为当时并没有留存资料的意识(更重要的原因也可能是当时没有意识到它的价值),发过新闻之后录像带就重复使用了,所以现在也就找不到了。

  时间一晃就过去了十多年。2004年暮春,商丘准备召开一个论证商业起源的研讨会,为了给研讨会前期造势,台里让我负责做了一期名为《商祖溯源》的系列访谈节目,还做了几集探寻“商之源”的专题片。通过大量的采访,心里算是有了一些商丘与先商文化有关的概念。后来,商丘市委、市政府又邀请全国各地的80多名专家学者来到商丘进行论证,要求商丘电视台进行全程录像,而且要采访到与会的每一个专家。这些专家里,就有十多年前在商丘进行考古发掘的中美联合考古队的后期中方领队张长寿先生。

  然而采访并不顺利。在最终的结论出来之前,专家们对发表观点持非常谨慎的态度,对正在论证的问题也是三缄其口,所以我们只采访到了为数不多的几个专家,其中就有张长寿先生。

  彼时的张长寿先生已经是满头白发。采访他的时候是在专家们参观商丘古城的间隙。他对我提出的关于那次研讨会的问题未置可否,倒是很深情地回忆起在商丘发掘宋国故城的日子。他具体说些什么我已经记不太清了,只记得采访结束时,老先生从张巡祠大殿的檐角抬头望出去,目光停驻的地方,是飘荡于天空的朵朵白云。我当时就想:先生可能又陷于当年在商丘进行考古发掘的回忆之中了吧。

  在商丘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大力支持下,2004年5月16日,“中国·商丘与商业起源研讨会”成功举办,专家们依据详实的历史资料和个人研究成果,从多个角度对中国商业发源于商丘进行了广泛的论证,得出了“商人商业起源于商丘”的结论。2004年5月20日,新华社发出了一篇通稿:《专家考证:中国商业起源于河南商丘》,通稿中有这样一段话:“研究商业起源和发展,不仅能恢复历史本来面目,更重要的是从历史积淀中寻找、挖掘和培育当代中国商家的文化和精神,构筑中国商家的精神文化体系,为中华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恢复历史本来面目”,这对于因为黄河多次泛滥淤积、历史古迹深埋地下的商丘来说,是姗姗来迟的公平,也是振奋人心的曙光。

  “商人商业源于商丘”这一结论,后来被编入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从2006年开始,以拜谒华商始祖、传承中华商德为主题的“中国商丘国际华商节”每两年召开一次,迄今为止已经召开了八届,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十大根亲文化盛事”之一。让我感到幸运的是,历届国际华商节我基本都有参与,并且连续七届担任拜谒仪式电视现场直播的撰稿人。为了搜集更多的历史资料充实进解说词,我接触到了商丘研究考古和历史人文的一些专家学者,历史学博士、商丘师院李可亭教授和商丘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王良田院长都给了我极大的帮助,在跟他们的交往中,我也逐渐培养出了对商丘历史文化的浓厚兴趣,就在台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专门开辟了一档历史文化类节目《商都写真》。节目最火的时候,每周一期的节目收视率直逼天天更新的电视新闻,商丘电视台还依托这档节目顺利加入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电视协作网,精心挑选的十多集历史文化系列片还通过中国黄河电视台在北美卫视和美国斯科拉频道陆续播出,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商丘厚重的人文历史,当然这是后话。

  有了学术界的有力论证,后来,商丘打出了“三商之源、华商之都”的城市名片,并且对于“三商”开展了全方位的解读:商丘是商族的发源地(玄鸟生商)、中国商业的发源地(王亥经商)和商朝的第一个建都地(成汤都商)。但不得不承认,虽然我们一直在努力叫响“三商”品牌,其中的有些说法还是颇有争议的。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调研,做出了“殷商文化起源于商丘,兴盛于安阳”的重要论述,更加激起了每一个商丘人对这片土地厚重历史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商丘的城市名片,也甩出了更加耀眼的高度:“殷商之源、通达商丘”、“游商丘古都城、读华夏文明史”。这是商丘人向世界发出的热情邀约,因为自信于古城的历史,所以才更有了邀约的底气。与此同时,商丘市委、市政府也加快了增强城市文化自信的脚步:成立殷商文化研究会、升格商丘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积极协调重启宋国故城的考古发掘。这一系列的组合拳,无疑又开启了商丘探寻殷商之源的加速度,所以更让每一个商丘人热血沸腾。

  2021年4月20日,一个与节气极为不符的湿冷天气,天空飘着蒙蒙的细雨。临近中午,我接到王良田院长的电话,宋国故城考古发掘前的勘探工作已经开始,深圳南方科技大学的杨振涛教授正带领一支由地球物理学方面的专家组成的团队正在进行田野勘探,我赶忙与摄像记者赶往现场。因为下着雨,开车走在满是泥泞的乡间路上本就不易,导航又给我们开个玩笑,折腾了半天才到达勘探地点。

  说是田野勘探还真的是名副其实,这里果然是一片一望无际的田野。王良田院长告诉我,这里应该就是二十年前考古勘探时测定的宋国故城的西城墙南段。看着在雨中摇曳的大片麦田,忽然间就想起了《诗经·王风》中的几句诗:“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心中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为我何求”。是啊,他们到底心中何求呢?是为了那个执着了二十年的宋国故城考古之梦吗?

  现场一片忙碌。勘探队员们有的正在麦田里忙着打桩布线;有的紧盯着显示屏看曲线的跳动;有的在图纸上画着什么。杨振涛教授笑着说:我们在给大地做心电图,利用雷达磁性极化的特性探测地下的异常,由此可以确定城墙的具体位置。

  四月末的天气,本来已经是春暖花开,但连日阴雨温度骤降,我穿着厚厚的毛衣都感到了寒冷。一个穿着单薄的女孩子冻得瑟瑟发抖,已经让看着不忍的同伴们赶到车上去暖和一下。杨振涛教授只穿了一件红色的长袖体恤,我问他冷不冷,他回答:不冷,我带着口罩呢!一句话让我哑然失笑,却也想试试这句话的真假,赶忙回头去车里拿个口罩戴上,不再有冷风钻进口鼻,感觉上果然不是那么冷了。

  就这样,勘探队在淅淅沥沥的春雨中整整忙碌了一下午。这场景,让我想到了当年去拍宋国故城回填前的那场雨。走过了二十年的风风雨雨,所幸的是,宋国故城考古再启,离探寻殷商之源的脚步,似乎更近了一些吧。

  经过前期的一系列勘探工作,5月20日上午,宋国故城考古发掘项目举行了隆重的启动仪式。这一次组建的考古队,比20年前的中美联合考古队阵容更为强大,队员由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商丘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以及南方科技大学、河南大学等单位的专家组成,考古队领队由曾经参加过当年中美联合考古发掘宋国故城的唐际根教授担任。二十年前,唐际根还是中美考古队中年轻的一员,二十年后,他将带着当年考古前辈们未了的心愿,继续行走在追寻“先商文化”、再探“宋国故城”的艰难之路上。再次返商、旧梦重拾,唐际根教授感慨万千。抚摸着一片片当年自己亲手写下编号的出土陶片,遥远的记忆汹涌而至,当年的豪情也卷土重来,再次迈出的脚步也变得更加坚实而自信。他暗下决心:尽管一切还犹未可知,但这一次,一定要清理至底、一探究竟!

  前几天,为了让我对考古工作有些基本的了解,配合做好这方面的报道,王良田院长又给我发来了央视的那套百集纪录片——《中国通史》。我赶忙给他回了一个信息:我以前看过,但因为有关殷商的内容让他们一杆子指到了豫北冀南,没商丘啥事儿,作为商丘人太伤自尊,就没看下去。他回了简单的几个字:没事,那是以前,我们让他们回到商丘。

  我们让他们回到商丘。这份不容置疑的自信,一定会支撑着考古人一直走下去。而我,也将用自己的方式跟他们站在一起,用镜头记录这场他们向世纪性考古难题发起的挑战,让历史恢复它本来的面目,让商丘的名字,与这个几千年来就一直伴随着她的“商”字并肩而立,毫无争议地出现在世人的面前,恢复她深藏在岁月深处的荣耀,开启她愈加灿烂的明天!

商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商丘日报社和商丘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一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商丘网联系。

※ 联系电话:0370—2628098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网站联系电话:0370-2628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