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山东快书一代宗师高元钧 刘兰亭

  高元钧(1916—1993),原名高金山,宁陵县张弓镇和庄人,我国最负盛名的山东快书创始人,高派山东快书的缔造者,山东快书一代宗师。高元钧为山东快书表演、改革、创作与传承,倾注了大量心血和汗水。他曾任中国曲艺研究会副主席,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二、三、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高元钧幼年家境贫寒,7岁时跟随双目失明的四哥背井离乡,卖唱乞讨;11岁流浪到南京,从老艺人戚永立处学会了一些传统快书“武老二”的唱段。走码头卖艺时,他得到同路的大师兄郭元顺的指点,再加上自己刻苦磨炼,得到了戚永立的认可。高元钧后来正式成为戚门弟子,受戚永立师傅的真传,艺术上逐步完善。

  传统快书早期俗称“武老二”,或者“说武老二的”,上世纪40年代起,高元钧将快书中的淫词秽语净化,改“荤口”为“净口”。他对“武老二”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宁肯改“荤口”会失去部分听众,在经济上蒙受损失,也要创出一条新路。他吸取、融汇姊妹艺术的精髓,提高自身的艺术表现力。

  1946年,高元钧应邀去南京献艺,在这期间,参加上海文化界进步人士组织的“纪念鲁迅逝世十周年”演出大会。翌年,他再返回上海,又参加了左翼作家们举办的“纪念‘五四’反饥饿、反迫害、反内战”的示威演出活动。他所表演的《武松赶会》《鲁达除霸》等歌颂英雄侠义为民除害的节目,深受广大观众欢迎,并得到郭沫若、田汉、洪琛等名家的称赞,郭沫若当时赞誉他为“民间艺人的一面旗帜”。

  根据快书的源流、语言、代表性书目内容,1949年6月21日,高元钧将“武老二”正式定名为“山东快书”。山东快书改革成功后进入了高层次的活动场所——山东青岛的曲艺园子“青莲阁”,与比较文雅的兄弟曲种同台演出。他所创立的高派山东快书,憨中见巧,刚柔相济,张弛有致,举重若轻,风趣轻松中透着隽永与灵气。此外,高元钧还擅长相声、双簧等,曾与侯宝林、刘宝瑞等同台献艺。

  新中国成立后,高元钧有了施展艺术才能的环境,他运用自身的精湛技艺,积极地去讴歌新人新事。上海解放之初,他率先演唱了《小二黑结婚》《桥》《刘巧团圆》等新曲目。1950年他赴天津献艺,又演唱了《生产就业》《一封双挂号信》等反映现实生活的新唱段。为此,1951年他被天津工会评为文化艺术界市级劳模。

  高元钧积极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1951年,离别了即将临产的妻子,随中国人民第一届赴朝慰问团曲艺服务大队,奔赴战火纷飞的朝鲜前线,巡回慰问演出。回国后,高元钧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经廖承志同志介绍,他放弃了优厚的经济待遇,自愿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并于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先后四次赴朝鲜、四次去福建前线、两次到抗洪一线,高元钧每到一处都传递党的温暖,播洒爱国主义精神。

  高元钧十分重视后备力量的培养,在部队政治机关和文化主管部门大力支持下,举办曲艺培训班,培育出近200名有一定成就的山东快书专业人才。

  高元钧创作的作品层出不穷,歌颂各界英雄模范、反映新生活有《一车高粱米》《三只鸡》《侦察兵》《师长帮厨》《长空激战》《金妈妈看家》等作品。他最重要的代表性节目是长篇山东快书《武松传》,共十六回,从武松出世一直说到武松被官府迫害,与众英雄一同造反上梁山为止。全书以幽默风趣的语言、爱憎分明的演说,生动地刻画出一位行侠仗义的英雄形象。其中的《武松打虎》即《景阳冈》通常单独演出,最受观众欢迎。

  高元钧铸就了山东快书传承与发展的生命根基,在70年的艺术生涯中,他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和财富,不愧为德艺双馨的曲艺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