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两个同村同龄同辈分,一个是兄一个称弟。虽不是一母同胞,但因为自小是玩伴,也是情同手足。从小学到大学,两人上的都是同一所学校,毕业都分配到县城政府部门,成为当时那个偏远县城少有的大学生干部。
两人亦有不同。为兄的家庭贫困,父母皆为普通农民,所以他生来淳朴敦厚,倔强真诚,凡事认个“理”字,村人送其外号“呆子”;弟弟家境宽裕,父亲是本村村长,当地人称其“人头”,上可与县乡领导推杯换盏,下善给村民调停纠纷,操持婚丧嫁娶,在村里的地位无人可撼。因为这家庭背景,弟弟从小颇见世面,生得脑子活络,八面玲珑,村人送其绰号“人精”。因此,村人们认为 “人精”肯定会有出息,而对于“呆子”,只有摇头,呆头呆脑的能有啥出息。
村人的眼光令人佩服。“人精”果不负众望,凭借着“嘴勤、手勤、腿勤、脑筋更勤”,不仅总能深得上司的赏识,而且非常幸运地成了本县某常委的乘龙快婿。他像一只阳春三月的风筝,随风而起愈飞愈高,迅速成为该县历史上最年轻的科局级领导,先后在几个热门局委都如鱼得水,左右逢源,政绩卓然。虽然下属对其多有微词,举报其弄虚作假、贪占受贿的信件也多次出现在上级领导的办公桌上。但大人大命,每一次“人精”都能逢凶化吉,而且升迁的道路尽是坦途,由一颗政治新星最后幻化成政坛常青树。但“人精”有良心,他没有忘记老家,甚至没有半点对家乡父老的冷落。“人精”每次回老家一定要把乡里的村里的头头还有各家族的长辈一律请来,拿出只有城里人才能享用到的好酒好菜海吃山喝一番。让没出过门的老人们感动得直想哭,醉了就拉住“人精”爹的手,连说:“值了值了,咱庄上谁也没有您孩子混得好!”更让大家感念的,但凡老家有建学校、修家谱、修路架桥的事,他都慷慨解囊,出钱最多,出手最早。“人精”成了老家人的骄傲和恩人。
“呆子”最终不虚此名。虽然他在大学里成绩高出了“人精”一大截,而且对国学情有独钟。他有自己的思想,每有感悟就搭笔成文,所以不断有佳作见诸报端,被学术界公认为思想敏锐,情感充沛。但是“呆子”生就不是当官的料。说话直,不会拐弯抹角;工作灵活性差,不看甚至也不愿看领导的眼色行事,好据理力争,坚持己见。“呆子”是工作狂,执行上级政策不折不扣,没人能在他那里打通关节,无论谁送礼上门或请客通融通融,他从不给面子。老家村里人对他更是厌烦,他不给人帮忙,大家也压根没指望过他,知道他根本没那个本事。
忽一日,村里炸开了锅。“人精”出事了!先是被“双规”,而后被逮捕,最后因贪污受贿失职渎职被判刑蹲了监。村里人先是不解,恁精的人咋就玩漏了呢?“呆子”这回不呆,每到年节他总先去监狱里看看“人精”,再回家看看“人精”的父母。他仍旧不会说多少话,只是反复说:“好好改造,人还年轻,只要好好干会有希望的!”“人精”和“人精”的一家人热泪盈眶。
但在外人眼里,“呆子”永远是“呆子”,“人精”不再是“人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