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版:京九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本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在线投稿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2013年9月1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社会万花筒 人生教科书
——李占江长篇小说《艺海遗痕》刍议
杨 石    来源:商丘网—京九晚报

  李占江先生参照个人多年来的演艺生涯,历经漫漫八载,创作、出版了自传体长篇小说《艺海遗痕》。它是社会万花筒,人生教科书,分外抢眼,颇能抓人,读来不忍释卷,令人品味激赏。

  这部自传体小说,亦如高尔基的《童年》《我的大学》《在人间》,郭沫若的《黑猫》等一样,已是文学作品,因为他们已经过艺术加工,有了一定程度的夸张和虚构,具有了小说的多种元素。笔者正是以这样的眼光来阅读和评判《艺海遗痕》的。

  塑造了形形色色、活灵活现的人物,是这部小说抓人的因素之一。主人公自然是作者的化身李恩震。回望20世纪80年代,商品经济大潮汹涌,电视网络逐渐普及,戏剧不可逆转地走向了下坡路,代之而起的是歌舞团。面对一无资金、二无演员、三无设备、四无经验等诸多困难,李恩震坚信“没有翻不过去的山,没有过不去的坎”,聘演员,立规矩,抓作风,严管理,练节目,订台口,率领歌舞团辗转巡回演出,足迹遍及数十省,极大地活跃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创造了没有因故停演过的最稳定的团体等多项“全国之最”;他正派为人,诚实做事,既传过五关斩六将的经验,又授走麦城的教训,先后培养演员近千名,造就歌舞团长二三十人,堪称桃李满天下。这两点是他引以为豪的。在个人与他人利害的冲突中,在正义与邪恶的博弈中,在与艰险环境的斗争中,李恩震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形象立起来了:有理想,有追求,有魄力,有能力,有胆量,心胸广,讲诚信,重义气,感情丰富,能言善诗,但脾气躁,沾染有张口骂人、动手打人等臭毛病。阅尽人间沧桑的李恩震,既可信又可爱,是一本厚重的人生教科书,读他可以懂得如何安身立命、待人接物。作者写小说目中有人,还表现在善于观察,捕捉住不同人物的特点,刻画出神态各异的人物:贤内助李淑雅,富有磁性的男中音周志宏,具有大家风范的高晓晓,具有歌星风范的郝辉,擅长独舞的李青青,气质不凡的主持苏小雅,反串演员李天涯,集报幕与演艺于一身的李文婷……均在作者的笔下栩栩如生。

  情节曲折,多姿多彩,是这部小说抓人的因素之二。老作家孙犁有言,情节就是故事,人是故事的主人。没有情节,人物便立不起来、活不起来。因此,情节是小说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作者堪为写故事的高手。就演员而言,有的三顾茅庐方来,有的自以为了不起就摆谱,有的长了点本事就跳槽,有的分庭抗礼挖墙脚;就演出场所而言,有多个歌舞团争台口,有剧院经理故意找麻烦,有歹人在剧院门前滋事,有相关部门的人胡搅蛮缠;就歌舞团夜行车而言,有途遇车祸依然坚持按合同演出,有团长月夜斗群痞,有无赖三索过路钱,有风雪夜路滑屡遇险,有途遇沙尘暴车毁人伤……真的是“奇外无奇更出奇,一波才动千波随”(金·元好问诗句)。正是这样,小说以李恩震率领歌舞团巡回演出为线索,通过一个个鲜为人知的故事,展现了广阔的生活画面,勾勒了在社会转型期的人生百态,宛如一个社会的万花筒,教人明是非、辨香臭。作品波澜起伏,有张有弛,读起来便觉得长篇不长,越读越有兴味,也正应验了“文章似山不喜平”那句老话。

  人文气息浓厚,是这部小说抓人的因素之三。作者的一大高明之处是跳出歌舞团写小说。伴随着歌舞团的巡回演出,小说随机自然地穿插了对赵州桥、清西陵、宝塔山、临汾尧庙、五丈原诸葛亮墓、西夏王陵、成吉思汗陵、布达拉宫、大昭寺、新疆特克斯“八卦城”、北岳悬空寺等名胜古迹的描写,还自然地穿插了对柘城、伊尹林、山西洪洞大槐树、《西厢记》故事发生地普救寺、甘肃酒泉等传说的记叙,既平添了诸多情趣,又增加了文学色彩,还扩大了阅读者的视野,为小说中人物的活动营造了高雅而轻松的文化氛围。

  巧妙剪裁,详略得当,是这部小说抓人的因素之四。宋代大家陆游诗云:“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意在说明不落窠臼,剪裁精当,妙用在心。作者深谙此理,正是根据有无看点与看点多少确定详略的,头脑十分清醒。如第20回,开篇是“歌舞团从河南经陕西辗转鏖战,数月有余,这日来到襄樊”,一笔带过了几个月的演出,以后便恣情纵笔,详写了“桑皮镇三索买路钱 长江口勇退追来人”的故事;又如第33回,仅用一句话交代了歌舞团“八月份演到新疆境内”,紧接着便用12个页码详写了歌舞团举办中秋节灯谜晚会的热烈情景,写得妙趣横生,写得酣畅淋漓。这样的例子在小说中比比皆是。若说“详写如镜取影,毫发毕露;略写如灯取影,轮廓逼真”也不为过。

  有人说文学是一种遗憾的艺术,作家的作品往往都留下遗憾,李占江亦不例外。应当肯定,《艺海遗痕》凝聚着心血汗水,闪耀着智慧才华,但有些语句打磨不够,略有粗糙之嫌,然而瑕不掩瑜,它毕竟是一部读后令人难以忘怀的长篇小说。

商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商丘日报社和商丘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一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商丘网联系。

※ 联系电话:0370—2628098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地址:中国河南省商丘市归德南路6号 网站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