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森
73 褚姓之光(4)
李世民想对辽东御驾亲征,褚遂良认为不可。但李世民执意要去,褚遂良只好不再坚持自己的意见,并跟随李世民远征辽东。而后来事态的发展,证实了褚遂良的意见是对的,李世民对他更加赏识。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太子李承乾以谋害魏王泰罪被废,褚遂良与长孙无忌说服李世民立第九子晋王李治为太子。贞观十八年,作为黄门侍郎的褚遂良开始参预朝政,随后被皇帝派往全国各地,巡察四方,可直接黜陟官吏。此时,他的父亲褚亮逝世,褚遂良不得不暂时辞职,为父亲行孝。贞观二十二年,褚遂良又被起用为黄门侍郎,同年九月被提升为中书令,成为继魏徵之后,与刘洎、岑文本、马周、长孙无忌一样在唐代政坛上举足轻重的大臣。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晚年的唐太宗李世民病危,弥留之际,将长孙无忌与褚遂良召入卧室,殷切地对二人说:“卿等忠烈,简在朕心。昔汉武寄霍光,刘备托诸葛,朕之后事,一以委卿。太子仁孝,卿之所悉,必须尽诚辅佐,永保宗社。”并对太子李治说:“有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在,国家之事,我就放心了。”于是命褚遂良起草诏书。褚遂良深感李世民的信任。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六月,李治继皇帝位,是为高宗,封褚遂良为河南县公,次年又升为河南郡公,后借故把他贬为同州刺史。三年后,高宗又把他召回身边,拜为吏部尚书,同时监修国史,加光禄大夫,又兼为太子宾客。永徽(唐高宗年号)四年(公元653年),褚遂良又升为尚书右仆射,执掌朝政大权,其政治生涯达到了顶峰,也创造了褚姓的最大荣光。
永徽六年,李治要立武则天为皇后,不少大臣坚决反对,其中以褚遂良、长孙无忌、英公徐世勣等反对得最为强烈。长孙无忌想第一个进宫劝谏李治。而李治决心已下,此时对他强行劝阻,便有被杀头的危险。褚遂良不怕,他看透武则天的黑心,决心不负太宗李世民的信任,他拦住长孙无忌说:“太尉是国舅,如果事情不顺利,就会让皇上背上向舅舅发怒的名声,这不行!”徐世勣说:“我先去!”褚遂良说:“你是国家的重臣,一旦事情难办,就会让皇上背上一个治罪大臣的坏名声。我出自布衣,没有立下什么功勋,只不过受太宗宠遇才有今天。现在正是我报答太宗百恩的时刻,让我能面对先帝的在天之灵吧!”
褚遂良先进宫去劝李治。结果,他以雄辩的道理,竟然把高宗李治说服了。其实,也许是李治想起了父亲李世民临终前的嘱托。但无论如何,这一下册封皇后之事暂时搁置。武则天对褚遂良气愤至极。
但令人没想到的是,李治搁置册封皇后一事只是权宜之计。同年,命李义府兼修国史,加弘文馆学士,李义府得罪宰相长孙无忌,被贬为壁州司马。李义府与中书舍人王德俭商量对策。王德俭道:“皇帝欲立武昭仪为皇后,但又害怕宰相不同意。你若能推助此事,定可转祸为福。”于是李义府代替王德俭值夜,趁机叩门上表,请求废黜王皇后,改立武则天。唐高宗大喜,召长孙无忌、徐世勣、于志宁以及褚遂良等进宫,商议废立一事。忠烈耿直的褚遂良又坚决反对废王皇后而立武则天,慷慨陈词,并将官笏放在台阶上,把官帽摘下,叩头以致于流血,劝高宗不要立武则天。高宗大为恼火,让士兵把他强行拉了出去。坐在皇帝后边的武则天恨不得立刻将他处死。
在这关键时刻,功臣元老徐世勣说:“此乃陛下家事,何必问外人。”同年十月二十日,李治下诏,将武则天立为皇后,将反对最力的褚遂良贬为潭州都督。
显庆(唐高宗李治的年号)元年(公元656年)元旦,武后的儿子李弘被立为太子。次年春,褚遂良被调到离京师极远的今广西的桂州任都督。同年,褚遂良和中书令来济、门下侍中韩瑗被诬为共谋反叛。晚年的褚遂良又一次被贬。这次去了中国本土以外的越南河内西南一带。褚遂良难忍冤屈,写信给高宗,诉说自己曾长期为高祖与太宗效劳,最坚决地支持高宗继位等,结果也无济于事。
显庆四年(公元659年),褚遂良在流放中孤独地死去,时年六十三岁。在他死后的两年多里,武则天等人仍毒气不出,把他的官爵削掉,并把他的子孙后代也流放到他死的地方。
载初(唐睿宗李旦年号)元年(公元690年)九月九日,武则天改唐为周,史称“武周”,定都洛阳,自己加尊号为圣神皇帝。 (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