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几天,是中国当代学者、作家王小波的忌日。
他是1997年4月11日走的。
为了备课,我再次读(每年如此)了他的作品,笔记如下——
王小波说,小时候,哥哥给他念过查良铮先生译的《青铜骑士》:“我爱你,彼得兴建的大城/我爱你严肃整齐的面容/涅瓦河的水流多么庄严/大理石铺在它的两岸……”哥哥告诉他说,这是雍容华贵的英雄体诗,是最好的文字。相比之下,另一位先生译的《青铜骑士》就不够好:“我爱你彼得的营造/我爱你庄严的外貌……”王小波不客气地说:“现在我明白,后一位先生准是东北人,他的译诗带有二人转的调子,和查先生的译诗相比,高下立判。那一年我十五岁,就懂得了什么样的文字才能叫做好”。
这里的“好”是“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是美的气韵在流淌。
老实说,我们的感受标准——无论对于文本的解读,还是表述感受的文字本身,都应建立在“豆棚瓜架雨如丝”的审美心境上。
只是,我们自己怎样攀上审美的阶梯呢?
记得钱钟书直接批评某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你们把巴金的《家》翻译成那个样子,怎么能够体现其价值!
王小波又说,他看到了一个无智、无性、无趣的“三无”世界,但是与之相对的“三有”却依旧“在混沌中存在”。“我要做的就是把这些讲出来。”
其实,有智、有性和有趣也疑似诗歌的“三原色”。没有智慧的性爱是机械的,没有性爱的智慧是干枯的,没有趣味则谈不上智慧和性爱——无趣的性爱像啃一只寡味的苹果。所以,生命感恰恰是诗歌的灵魂。因此——
智慧——有好意者,思想、逻辑、哲理。生命力在灵魂。
性爱——有好形者,美丽、性感、张力。生命力在形体。
趣味——有好句者,激情、意象、音律。生命力在艺术。
没有诗和诗人的世界不是人的世界,没有“三有”润泽心灵的生活不是人的生活。
谢谢王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