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在商丘的商族人在中国率先开展了以物易物的原始贸易活动,开创了中国商业之先河。商族人的祖先原是山东沿海一带的夷族,以渔猎为生,到商丘定居后,才开始从事农牧业生产。商族部落原有以海贝壳作为装饰品的习惯,把从海上捡回来的贝壳,在背部磨一小孔,用绳串之后系于脖颈或手腕脚脖之处。因贝壳质地坚硬而美观,容易保存,在物物交换中是备受欢迎的交换之物。夷族西迁成为商族后,怀念过去的生活习惯,非常珍惜所保存的贝壳。随着物物交换活动深入而广泛地开展,海贝在商内部很快成为中准之物。而对中原各部落来说海贝又是外来之物,备感稀罕,颇受人们的喜爱,都愿用自己的产品与之交换。这样,海贝就逐渐成为商族人与外部落人进行交换的主要手段。
用贝与外族易物的结果,使商族人所存的海贝越来越少。为了充实海贝,商族人就返回故土从海中打捞或用物品交换的方式换回海贝。至夏朝后期,海贝在物物交换的竞争中淘汰了其他中准物,成为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主要通货,而商丘则成为海贝的集散地。
商族人利用所掌握的交换手段,使贸易、农牧业和手工业得到很大发展,增强了经济力量,到成汤时在伊尹的辅佐下灭掉了夏朝,建立了商朝。商朝都亳(在今睢阳区境内)之后,使已成为通货的贝又具有了国货的性质。在专政工具的作用下,不仅在“帮畿千里”的直接统治区域内,而且连四周的部落也都接受贝为通货。至此,海贝经过漫长的岁月,终于成为可以流通全国的主要货币。
海贝在商代初成为中国的第一支货币后,已具备了多种功能。一是流通手段。用贝可以买东西,甲骨文中的买,便从网从贝。二是价值尺度。三是贮藏功能。甲骨文中“贮”字的形象,就是把贝和玉藏于室中的意思。四是支付手段。甲骨文的“货”字,就是把贝借给别人。由于贝具备了货币的基本属性,贝就成了中国的第一支货币。贝对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影响很大,汉字中凡是同物品授受或有关的字都从贝,如买、卖、贮、宝、赏、赐、财、货、贾等。而在古代,贝的多少也成了评价人们地位的标准,如分贝为贫,少贝为贱,能捉到奴隶抢到贝的则为贤。
用于通货的贝,多是子安贝,乳白色,无花纹,个体八厘米左右,个体间大小差别不是很大。贝币的单位为朋,每朋含贝五枚,即用绳把五枚贝串在一起为一朋。
由于贝币的流通区域不断扩大,海贝供应不足。于是,人们便用畜骨来造贝,称之为骨贝,后来又出现了铜仿贝。
周灭商之后,封商的后裔于宋。周初,宋国为大诸侯国之一,辖区面积约6万平方公里。其北连齐、鲁,西接魏、韩,南邻楚国,东望黄海,位居中央,交通便利,贸易发达,是列国商贾聚散之地。此时,货币发展进入新时期。由于青铜铸造技术的高度发展,青铜币大量出现,如晋魏的布币,齐鲁的刀币,楚的蚁鼻钱和爰金。当时的市场出现了贝币金属币混合流通的局面。而宋国因是商之故土,又是商朝的后裔当政,出于亡国之痛与怀古之思,坚持使用贝币。直至后来用贝币再也不能从其他诸侯国购买物品,宋国才开始铸造铜质的“商”字布、“宋”字布两种铜币。有了铜币之后,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宋国仍是贝币和铜币同时流通,交易中小额用贝币,大额用铜币。
公元前286年,宋国被齐、魏、楚三国灭掉,其领土被三国瓜分。宋国灭亡后,贝币逐渐退出了流通领域。
中国的第一支货币——贝币,从作为中准物到从流通领域消失,经历了近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