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出生于贫困家庭的农村娃,从骑着自行车四处叫卖的小商贩做起,卖腰带、搞加工、办企业,靠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灵活的头脑,经过26年的经营打造了一家资产上亿的纺织企业,填补了河南省在这一行业的空白。今天,我们“创业故事”栏目讲述的正是这家纺织企业负责人刘怀坤的创业经历。
150元起家3年成为万元户
1984年,刘怀坤从夏邑县火店乡初中毕业。因家里生活困难,懂事的刘怀坤毅然放弃了继续求学的打算,想早点赚钱减轻父母的负担。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就业机会相当少。农村青年有门路的就学做木匠或瓦工,没门路的就只能如父辈们那样,面朝黄土背朝天。可刘怀坤没有走大多数人走的路,而是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想方设法去经商。
经商需要本钱,父母把家里仅有的50元钱拿了出来,又向亲戚借朋友借了100元,给他做本钱。于是,刘怀坤怀揣这150元钱闯天下。
刘怀坤所在的夏邑县火店乡李店村有几户做腰带致富的农户。他在一位亲友的帮助下用150元买来人造革加工成200条腰带。带着这200条腰带,刘怀坤骑上自行车加入了推销腰带的队伍,亳州、鹿邑、扶沟、太康、通许、开封都留下他的足迹。由于他经验不足,每到一处,客户不是刚接过同路来其他人的货,就是嫌他做的腰带质量不好,每天都是劳而无功。
出师不利,并没有使刘怀坤产生放弃的念头,而是愈挫愈勇。
刘怀坤在开封推销腰带时,顺便到在开封印染厂上班的亲戚家做客,得知开封出售的印花的确良、条绒布比家里便宜,便把自己卖腰带的钱全部买了布匹,驮了回来。卖完布一算账,除去路上的花销,总算没赔本。
有了第一次的经历,刘怀坤吸取教训,不断提高自己加工腰带的质量,在选择推销的路线上,也尽可能到其他人没有去过的地方。与大家不同的是,每次外出推销腰带回来,他总会捎回一些外地的产品,同样的一次外出他总能比别人多收入一些。到1987年,他就成了名副其实的万元户。
领先一步抢抓机遇
早在清朝时期,火店乡李店村就有人开始从事刺绣、宫灯制作。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结、旗穗、排须、宫灯等传统民间手工艺品的市场需求量日益增加。村民就认识到传统工艺的价值,纷纷发展家庭特色产业作坊,自产自销,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并打入国际市场。
当时李店村流传着“一万两万不算富,三万四万才起步,七万八万小康户”的顺口溜。20岁刚露头的刘怀坤一向不认输,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他为自己定下一个目标——争当全村顶尖户。
说干就干。他看到乡亲们做中国结、旗穗、排须、宫灯所用的原料都是从外地买来的,何不自己购买机器生产呢?
到哪儿去买生产这些原料的机器呢?他想让自己的供货商帮忙。可当他把想上原料加工厂的想法对供货商一说,供货商哪肯帮忙,这不是要砸他的饭碗吗?刘怀坤这才意识到供货商不肯帮忙的原因。
为了找到卖机器的地方,刘怀坤暗地里跟踪供货客商,终于在江苏雎宁找到了生产厂家。他把自己的全部积蓄拿出来购买了两台织排须的机器。等产品出来后,刘怀坤才知道以前代别人推销排须的利润空间有多小,每米只赚1分钱,而自己加工成成品,每米就可赚到原来代销时的10倍还要多。
村民看他从原料购进到加工成品一条龙生产,都纷纷效仿,刘怀坤没有保守,而是积极帮助乡亲上生产线。李店村的特色文化产业也渐渐走上了机械化生产。
刘怀坤在做好传统产品的同时,不断研发新产品。1992年,他开始涉足布玩具加工,专供山东临沂批发市场。由于他的产品质量好,价格便宜,很快赢得市场。
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传统制造企业的发展越来越艰难。对布玩具这类纯制造业来说,面临严峻挑战。刘怀坤深知机遇与挑战并存,有挑战,就有机遇。他及时调整公司发展战略,不再做玩具,而是生产做玩具和服装的布料。2003年,刘怀坤拖家带口到浙江慈溪投资70多万元办起织布厂。
只有10多台机器的小厂总算投产了,可资金总是捉襟见肘。万事开头难,为了节约成本,刘怀坤既是老板又是营销员、采购员,有时还兼驾驶员,几乎每天超负荷地工作。刘怀坤却从来没有喊过苦,他常说自己是农民的儿子,所以特别能吃苦。
工厂越办越大,机器从10台发展到80台。2005年,他又在江苏常熟创办了新的加工厂,设备越来越先进,企业效益也越来越好。
返乡投资带富一方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企业壮大了,刘怀坤富了,但他却总想找机会回家发展,带领更多的乡亲致富,也就在这时,中原大地招商引资工作正如火如荼。
2006年,已成为纺织行业佼佼者的刘怀坤进入火店乡领导一班人的视野。火店乡领导多次到江苏拜访,洽谈投资议项。2007年,刘怀坤决定回家乡发展。
2007年春,祥熙织造有限公司落户夏邑产业集聚区,分三期工程,计划总投资3.3亿元,占地130亩,安排700人就业。该企业拥有国际上最先进的织造、印染、漂洗、后整理全自动机械化设备,是河南省唯一一家从事针织、毛绒面料一条龙加工的现代化企业,目前已完成投资1.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