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文《寻找〈浮生六记〉》见报的第二天,朋友秦先生即送给我一本中国三峡出版社2011年7月出版的《浮生六记》,是其夫人李女士从外地给捎回来的,我不胜感激。捧书如饮甘露,一口气尽览无余。
该书为精装本,硬封面,书名《浮生六记》四字居右上角,紧靠书名有一行小字:“它曾散落坊间,如同它的作者般,一度颠沛流离。”
左上角有三行竖排小字:“就这样相传了两百年,从浩繁的卷帙中将它重新拾出,芬芳的感情依然经久不衰。”
书的封面上另有一张六厘米宽、广告味极浓的纸条,上面三行大字为:
“一部水平极高影响颇大的自传体随笔。
林语堂、俞平伯、曹聚仁、冯其庸等推崇备至的文学精品。
一部流传200多年的国文珍品,一部影响深远的清代文学扛鼎之作。”
下面三行小字,用诗一般的语言将全书的内容概述为:
“事如春梦了无痕,历史的梳妆台前,有多少积淀,俱是微风,缓缓吹散。至死不渝的坚贞,谱写了一曲爱情的赞歌,锦囊佳句的言谈之下,诠释着爱情理想的召唤与泯灭。”
封底彩框里,分条摘录有林语堂、俞平伯、曹聚仁、冯其庸等对该书作者及内容的评价。这分明在显示这些文化大家都曾与此书有缘。
但令人不解的是,在该书的序言和后记中,均未重点推介第五篇《中山记历》,更没有提到该文的历史价值和政治意义。只在第203页点评这篇文章时,才出现“文中明确记述了古老的钓鱼岛属中国”这短短几个字。
我想,此书的编注者也太缺乏历史责任感了吧。中日有关钓鱼岛问题争执了几十年,这本书里有“钓鱼岛属于中国”的文字证明,为什么不抬出来大张旗鼓地宣传?为什么不在序言和后记里点出来,以便包装和推销这一书籍,也能为读者解疑答惑?
《浮生六记》的传奇色彩
《浮生六记》是一部别具风格的自传体随笔。“浮生”二字典出李白诗《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中“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浮生六记》共有六卷,分别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 作者沈复,字三白,苏州人,生于清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卒年无考。《浮生六记》大约在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书并流行于世,最初以手抄本形式在社会上流传。据林语堂先生考证,这本书“在1810年至1830年间流行于姑苏”,“惜无人重视,断简残编,几至淹没”。1877年刊印的《浮生六记》是今人见到的最早版本,却只有前四卷,后两卷因缺失不可见。1935年,上海世界书局出版的《美化文学名著丛刊》,收进所谓《浮生六记足本》,号称“首尾俱全”,包含有此前刊本所未见之卷五《中山记历》和卷六《养生记道》。可是,后来经一些专家学者考证指出,世界书局本这两卷内容,应出自后人伪撰,并非沈氏原书。这一赝品被揭穿之后,《浮生六记》后两卷的真实内容,世人未能见到只言片语,甚至还有人怀疑沈复原书只有四卷,所谓第五、六两卷原本并不存在。因此,就连《浮生六记》的书名和基本构成,似乎都还有待进一步澄清。至于找寻散失已久的五、六两卷内容,更是学术界和文化界期盼已久的事情。
延安大学的马一夫教授在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年版《浮生六记》的前言里说:“及至今日,仍还有不少人只能读到仅存四卷的《浮生六记》,以不能见其全貌而遗憾。”但是,为了满足读者的需求,一些出版社在明明认为五、六卷系伪作的情况下,以“聊胜于无”的心态,沿袭出版了六卷本的《浮生六记》。六篇文章的记述是这样的:第一篇《闺房记乐》,记述的是沈复和他的妻子芸娘之间的夫妻情趣和恩爱生活。第二篇《闲情记趣》写的是作者的闲情雅兴。第三篇《坎坷记愁》记录了作者作为文人落魄后的愁苦经历。第四篇《浪游记快》记录作者“游幕三十年”、遍历大江南北的所见所闻。第五篇《中山记历》主要写作者陪清廷大员赵介山等出使琉球国见闻,描写记述了包括钓鱼岛在内的琉球国的风俗民情及海上瑰伟壮丽、奇特无比的风光。第六篇《养生记道》,介绍摄生养性、处世待人方面的学问。
2007年8月22日,网友月明倚楼在天涯论坛里发表了一篇《秋日读浮生六记》的文章,详细记述了《浮生六记》刊印流传的过程以及后两卷的真伪辨析情况,我认为很全面,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查阅。
《海国记》何以成为钓鱼岛属于中国的铁证?
2005年秋,山西收藏家彭令在南京朝天宫古玩市场偶然购得清人钱泳的杂稿本手记《记事珠》。后经国内权威专家认定,书中记录的清代使者出使琉球途中的所见所闻中,有6200多字出自《浮生六记》中第五记初稿《海国记》。专家在鉴定中一致认为,文中对钓鱼岛附近海域的描写,清晰地勾勒出文稿成型时期我国国界的钓鱼岛段,内容真实可信,可作为我国自古即拥有钓鱼岛主权的又一铁证。手稿也因为其独特的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被誉为“当代和氏璧”。此后,两岸的专家学者围绕《海国记》的真伪问题,展开了争论和辨析。
2008年6月,彭令在香港《文汇报》连载《沈复〈浮生六记〉卷五佚文的发现及初步研究》等五篇文章,认为《海国记》出自《浮生六记》,引起台湾研究专家蔡根祥教授的注意。同年,蔡根祥及江苏省社科院文研所原所长萧相恺相继介入研究,均与彭令持相同观点。 2009年6月,文化部委托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对《海国记》进行初次鉴定。同年12月4日,新华社所属《参考消息》头版刊登《钓鱼岛属于中国再获文献证明》的文章,认为 《海国记》中有钓鱼岛主权证据。随后,蔡根祥上书温家宝总理,建议将《海国记》列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2010年2月,文化部文化司组织相关专家,对《海国记》进行第二次鉴定。
2010年4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浮生六记》新增补版本,将《海国记》与《浮生六记》前四记一起整理出版,收入了近年的研究成果。这也成为许多读者寻找此版本《浮生六记》的原因。
2010年6月7日,国家版权局向彭令颁发《著作权登记证书》。6月28日,台湾“中华保钓协会”将《海国记》列为保钓宣传材料之一。
2010年7月30日,北京明正司法鉴定中心对《海国记》进行了鉴定,认定《海国记》与钱泳另一书写著作系同一人书写。
2010年8月6日,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傅熹年认为,《海国记》原件 “是清代旧东西,钱泳手稿真迹,当代人是造不出来的”。
2010年9月11日,中国太平洋学会组织专家对《海国记》进行了鉴定,结论为:《海国记》确系钱泳手稿,且抄自《浮生六记》。
2010年11月1日,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决定将《海国记》载入史册。同月,鉴于事关国家主权,清华大学教授傅璇琮先后上书温家宝总理,建议将《海国记》编入我国教科书。
本人之所以不惜笔墨记录《浮生六记》的前世今生,寻找沈复先生笔下的钓鱼岛,是因为多少年来在中国领土钓鱼岛周围始终没有风平浪静。作为一名华夏子孙或许没有机会登上钓鱼岛,但读一读《浮生六记》,看一看沈复先生笔下的琉球国风光总还是可以的吧。可惜的是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不爱读古籍经典,知道《浮生六记》的人更是少得可怜,人们口头上的爱国主义又该怎样落实在行动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