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常去金世纪广场,你一定会看到一些老人在专心致志地写“地书”。书写“地书”的笔有着如扫帚般长的杆子,用海绵做成的特殊笔头,方便环保,不用纸墨,而是蘸水在地上写字,故称之为“地书”。
记者采访时发现,金世纪广场的路面大多是方形的花岗石,如同纸上的格子,书写时一字一格,工整规范,而且能够使墨迹在上面停留几分钟,这样不仅书者可以怡情,过往者也可欣赏。
今年67岁的解道宽是金世纪广场的常客,几乎每天都到这里写字。他最爱写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一幅字写就,行云流水。喜欢写欧体字的刘德山老人看上去非常沉稳,他一手拿着字帖,一手持笔而书,一笔一划,把欧体字临摹得淋漓尽致,赢得围观群众称赞。老人对记者说,他临摹欧体字已经三四年了,几乎每天都写“地书”,既锻炼了身体,又陶冶了情操,而且还省了不少笔墨钱。
在金世纪广场,“地书”笔友们彼此以“老师”相称,大家每天在广场上见面,相互寒暄几句后便开始“各自为战”。过往群众一边观看,一边感叹:高手果然在民间。
采访中,老人们说,“地书”无需纸墨,节约了资源,这种既方便又环保的书法形式既锻炼身体又陶冶情操,更重要的是推动了书法艺术的普及和练习者书法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