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宁陵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一名医疗队员的战“疫”日记

本报融媒体记者 高会鹏    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

  “4月7日,晴,微风。当一座友邻城市被迫按下暂停键,我们能做的绝不是冷眼旁观,固守自封。今天我们200余人带着全县人民的重托来到永城市,应该以更严谨的态度去面对这次的工作任务。晨光升起,一天的美好悄然而至……”

  作为宁陵县援助永城市医疗队的一名队员,来自宁陵县中医院的王珍珍坚持用日记的形式记录抗击疫情的工作和生活。

  “我平时有写日记的习惯,从去年疫情期间参加援助郑州任务开始,我就用日记记下工作中的人和事,记录自己的感受和感动。”谈及写日记的初衷,王珍珍说,去年她在郑州负责写援助队的工作简报,自己在日记中也会侧重于写参与疫情援助的事情,初心是为了记录工作中一些有待提高和改正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记录在援助工作中看到的美好和伟大。

  90后的王珍珍于2015年参加工作,现担任宁陵县中医院外联部副主任。每次外出医疗援助,她都会参与其中。这次来永城,王珍珍每天在完成核酸检测采样任务后,仍然坚持写抗疫日记,并主动坚持每天编写援助队的工作简报。

  4月9日,王珍珍在日记中写到:“一声令下,200人的团队在操场紧急集合。站队点名、战前动员、分配任务,火速赶去各接洽点。风吹国旗发出簌簌的声音,仿佛听到她也在为我们加油鼓气!”

  采样工作时间紧、任务重,200余人的宁陵援助团队每天晨起集合分配任务,中间顾不上休息,甚至连喝水、上厕所也尽量减少,回到驻地往往夜深人静。王珍珍感慨,一方面是援助队员的尽职尽责、不辞辛苦,一方面也有来自永城人民感激中的温暖。

  王珍珍在日记中写到,很多人都知道我们是宁陵援助队,有很多人给我们准备好了饮料;有的小朋友会给你鞠躬道谢;有的会给你比心说辛苦了。我们内心感到很温暖,我们生而平凡,难能可贵的是在这不平凡的岁月里把职业的光放亮!

  对王珍珍的采访时断时续,因为是通过微信采访,记者发过去采访信息后会一直等待,怕打扰她的工作。4月10日上午,记者给她发过去一个问题,她回复马上要进行全员核酸,稍后回复。直到当晚11时许,记者才收到王珍珍的回复。其实,她那时还没有完全做完工作,还得加班整理各种信息。她在日记中写到:“结束一天的工作后,永城市中心医院给我们的伙食加了量,说不能让来支援的家人们吃不饱!偶遇宁陵的漂亮小姐姐,更是在我们的个人物资里塞了零食和女性用品!疫情当前,永城人民仍然保持了真诚和格局,让我感动得有些哽咽。”

  “觉者由心生律,修者以律制心。坚持写工作日记可以让我持续成长,让我学会思考、总结、吸收和执行。”王珍珍说,日记只是形式,只是想把大家抗击疫情的劳累和因疫情而生的美好记录下来,以此共勉。

商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商丘日报社和商丘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一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商丘网联系。

※ 联系电话:0370—2628098

版权所有 ©2022 商丘网 sqrb.com.com 豫ICP备05019403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