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夏邑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王集乡

产业发展稳步走 百姓生活有奔头

本报融媒体记者 韩 丰 通讯员 郭 欢    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

王集乡柏树园村村民在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务工。  本报融媒体记者 韩 丰 摄

王集乡柏树园村村民在生态农业示范园区管理吊蔓西瓜。本报融媒体记者 韩 丰 摄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4月18日,记者在夏邑县王集乡生态农业示范园区采访,看到这里近百座温棚排列有序,田间阡陌纵横、绿意盎然,四周沟渠相连、蔚为壮观,现代感、科技感十足。

  “新冠肺炎疫情给我乡的产业发展和生活秩序带来了很大影响。疫情防控阶段,人员流动受阻,一些有志青年在乡党委政府的鼓励下,决心留在家乡创业,造福乡邻。”王集乡乡长郭玉娟介绍说,“前几年一直在外务工创业的本地青年崔宁,看到当前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形势,决定留在家乡,靠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创建生态农业示范园区。”

  崔宁是一位80后,心地善良,情系乡邻,热心公益,志向远大,先后投资近1000万元建起了70余座现代化温室大棚。进入大棚,只见西瓜藤蔓攀附在吊绳上,已长到两米多高,一个个圆滚滚的小西瓜吊在半空中,煞是好看。

  “吊蔓西瓜,由于四面见光透气,产量高,成熟期早,瓜形好、甜度高,抗病性强,不仅节约了空间和用地,而且管理和采摘都很方便。”崔宁介绍说,“这个西瓜口感非常好,红瓤,入口即化,皮薄如纸,市场上供不应求。”

  “俺做梦也没想到啊,不出家门口也能打工挣钱。”柏树园村脱贫户孙二高的妻子不幸病逝,儿子又突患精神疾病,女儿正读高中,家庭经济十分困难。大棚建好后,崔宁就主动与孙二高结成了帮扶对子,让他来园区大棚务工。“现在,俺一天也能挣100块钱。再也不用为孩子的生活费发愁了。”孙二高高兴地说。崔宁则坦率地说:“咱建大棚的目标就是发展产业,带动村民致富,实现共同富裕。”

  “疫情防控期间,劳动力外出务工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尤其是贫困家庭,受到的冲击可能更大。”郭玉娟介绍说,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有志青年返乡创业,发展高效农业,既缓解了当地百姓的就业压力,又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同时,也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从柏树园村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向东,到彭大楼村南地,还有一处农业示范园区。在这里,百余座葡萄种植大棚连成一片,葡萄产业已初具规模。棚内种植的全是“阳光玫瑰”,颗颗绽放着翠绿的嫩芽和叶片,工人们正在忙着松土施肥,一派繁忙的景象。男劳力一天能挣100元,年龄大点的妇女一天也能挣60元。正在忙着察看葡萄长势的兴华农场负责人彭衍洲高兴地说:“今年风调雨顺,党委政府的政策又好,一定会有个好收成!”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要想实现产业振兴,就得留得住人才。为此,王集乡制定了一系列产业发展规划,实施“回归经济”“头雁工程”,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了一大批外出务工人员纷纷返乡创业,收到了良好效果。

  “疫情形势越是严峻,越要保持战略定力,一手抓战‘疫’,一手抓发展,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最大限度地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让全乡4万名群众的生活越来越有奔头。”王集乡党委书记曹自然说。

商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商丘日报社和商丘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一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商丘网联系。

※ 联系电话:0370—2628098

版权所有 ©2022 商丘网 sqrb.com.com 豫ICP备05019403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