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活”下来 “传”下去 “走”出去

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

记者 侯国胜    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

  年画、陶瓷、剪纸、雕塑、刺绣、民间绘画等非遗作品云端绽放别样精彩,辛家五香驴肉、商丘麻花、刘家烧饼、西关陈家糟鱼等9个省、市非遗项目获评2022商丘“十大名吃”。

  为深入贯彻非遗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理念,当下,我市非遗保护工作以创新发展为动力,深挖非遗内涵,瞄准市场需求,创新传承手段,合力推动非遗融入群众生活、回归百姓日常,使具有商丘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下来、“传”下去、“走”出去,从而全面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水平。

  完善名录保护机制,出版非遗调研成果。2021年,我市1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19个项目列入省级非遗名录,16名传承人列入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名录。截至目前,我市共列入国家级名录4项、省级名录53项,建立市级名录230项、县级名录641项;公布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人、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8人、市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99人、县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34人。同时,为加强传承保护利用,我市相继编辑出版了《千年遗韵——商丘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图典》《艺韵悠远——商丘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图录》等书籍,并整理10个门类的文字资料510多万字。

  为增强传承传播活力,今年,我市开展了“非遗过大年·文化文明进万家”活动,并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艺展演周、“百年百艺·薪火相传”商丘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及代表性传承人现场展示交流非遗技艺、互动与体验活动和“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宣传展示展演活动。为让广大学生在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中,感受商丘厚重的文化内涵,我市还开展“非遗进校园”和“河南省豫剧名家面对面”戏曲进校园活动。同时,我市积极搭建展示交流平台,加大推介交流力度,主动将非遗特色作品推出去,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商丘独特的文化遗产,推动商丘非遗项目的创新发展。

  非遗项目助力乡村振兴是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成果之一。宁陵刘腾龙笔庄年生产量20万支毛笔,销售额达800万元,带动6人完全脱贫。市级项目红粘谷酒传统酿造技艺结合农村合作社,流转土地600亩,帮助72户贫困户脱贫。拥有市级非遗项目的梁园区魏庄村建麻糖加工作坊8家,年产麻糖20多万斤,年产值约1200万元。为丰富和活跃农村群众文化生活,市文化馆发动非遗传承人260余人,将戏台搭在村民家门口,把更多百姓喜闻乐见、传播正能量的大戏、好戏送到老百姓身边,让村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截至目前共演出113场,演出足迹遍及商丘市32个村镇,惠及观众约16万人。

  为展示商丘非遗风采,彰显商丘文化底蕴,我市构筑新宣传平台,为非遗发声、为文化续脉,引领非遗在文创产业上有所作为。依托商丘美食,举办商丘十大“名吃、名厨、名菜”评比活动,突出展示商丘非遗魅力。开展“商丘之美·美美与共”商丘文旅创意作品及传统美术作品线上展览,河南省美术馆特别推送“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河南文旅创意作品及优秀美术作品线上展商丘作品展览3期。利用微信公众号、抖音短视频、百姓文化云、文化豫约等新媒体平台,举办“云上书场”、非遗小课堂、非遗年货购物节等,仅今年春节期间,线上点击量就突破100万人次。发布原创歌曲MV《品味商丘》,央视新闻客户端、河南日报客户端、凤凰网、中华网、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官方号、网信商丘等众多媒体转载,总播放量640多万。

商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商丘日报社和商丘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一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商丘网联系。

※ 联系电话:0370—2628098

版权所有 ©2022 商丘网 sqrb.com.com 豫ICP备05019403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