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时政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守护人民群众安全

    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

  2022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4个全国防灾减灾日,5月7日至13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今年防灾减灾日的主题是“减轻灾害风险 守护美好家园”,旨在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普及活动,进一步提高群众防灾减灾意识,增强自救互救技能,筑牢防灾减灾救灾人民防线。

  一要强化防灾减灾的思想认识。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切实减轻灾害风险,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经济社会稳定的预防手段,是共享全面小康硕果、守护美好家园的重要基石。当前,我市防灾减灾工作中还存在着思想上不够重视、预警监测信息不畅通不及时、社会动员不足、基层应急处置能力较弱等问题。全市上下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论述,牢固树立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深刻汲取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教训,切实增强“防大灾、抢大险、救大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要充分调动和激发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基层组织、城乡居民群众等各类主体积极性,从源头上防范和化解安全风险,持续筑牢安全发展基础,打造安全稳定的良好环境,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二要强化防灾减灾的预警监测。预警监测是预防和减轻灾难风险的一个重要途径,预警监测信息的传递渠道、发布手段与传播途径对于实现自然灾害的“早预警、早预防、早应对、早处置”至关重要。首先,加强基层监测预报信息接收传递。目前,我市基层监测预警接收主要依靠常规通信手段传递,在自然灾害状态下一旦发生供电中断、通信中断、网络中断,监测预警信息就无法传递,这给灾害应对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因此,要充分利用通信技术,建立起空中与地面相结合、有线与无线相结合、固定与机动相结合的立体化监测预警信息传递系统,确保灾情信息传递渠道的畅通。要充分发挥灾害信息员、群测群防员传递灾区信息的作用,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与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结合起来,建立起有效的信息接收传递渠道。其次,拓宽基层预警信息发布手段。建立应急广播体系,借助于广播、电视、报社、互联网和电信运营单位等各种手段和渠道第一时间无偿向社会公众发布,紧急情况下要采用滚动字幕、加开视频窗口等方式迅速播报预警信息及有关防范知识。同时,基层政府要因地制宜地利用有线广播、高音喇叭、鸣锣吹哨等多种方式第一时间将灾害预警信息传递给受影响群众,打通灾害风险监测预警“最后一公里”。只有从源头强化预警监测的精准性,从传输机制上强化信息的及时性,才能为防灾减灾提供更加科学的决策依据,才能更加快速高效地应对各类风险挑战。

  三要强化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灾害是我们共同面临的风险挑战,更加需要强化宣传教育,动员全社会力量防灾减灾。目前,我市防灾减灾宣传力度和深度还不够,社会参与程度还不高,全民化、多层次、渗透式的自然灾害宣教体系尚未形成,群众自救和互救能力还不强。要加大基层宣传力度,针对政府工作人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学校师生、城市居民、乡村农户等不同群体自然灾害防御特性,定期举办“因材施教”式灾害防御宣传活动,做到灾害防御宣传教育“送教上门”,提高农村、社区、企业、学校、家庭等基层单位灾害防御能力。要夯实全媒体宣传阵地,积极融合电视、广播、报纸、网站、新媒体等,构建全媒体自然灾害防御宣传新格局。

  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5G、VR/AR等新兴技术手段,制作微动漫、短视频、动新闻等宣传作品,推送贴近人民群众需求、符合人民群众口味的自然灾害防御信息。要营造防灾舆论氛围,畅通自然灾害防御信息发布渠道,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布自然灾害发展变化情况、应对处置工作进展等真实信息,主动解答回应人民群众的疑虑质疑,防止舆情“次生”灾害发生。要建构自然灾害舆情收集网络体系,获取全网舆情热点与民生动向,准确把握自然灾害舆情走向和影响,及时应对、精准引导,牢牢掌握舆论主动权。同时,要加强自然灾害谣言治理,让事实真相“跑赢”谣言传播速度,消除人民群众不必要的恐慌。

  四要强化防灾减灾的各项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同自然灾害抗争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要更加自觉地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防灾减灾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不断从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实践中总结经验、落实责任、完善体系、整合资源、统筹力量,全面提高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要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原则,调动社会各类资本参与防灾减灾救灾,建立健全参与协同共享机制。要健全完善以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为主力、军队应急力量为突击、专业应急力量为协同、社会应急力量为辅助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提高各类灾害事故救援能力。要加快健全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努力满足可能发生灾害事故的物资需求,确保物资有序调度、快速运输、高效配送。灾害发生后,要根据预案及时启动应急响应,紧急转移安置受灾群众,及时调拨救灾款物,切实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要完善灾害救助和灾后恢复重建机制,加大支持帮扶力度,严防因灾致贫返贫。

  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知永无止境。只要我们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绷紧思想之弦、抓牢应对之策、压实责任之链,用最完备的防范手段最大程度避免灾害发生,以最有力的减灾举措最大程度降低灾害损失,就能凝聚起建设美好家园的强大力量,就能真正守护好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商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商丘日报社和商丘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一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商丘网联系。

※ 联系电话:0370—2628098

版权所有 ©2022 商丘网 sqrb.com.com 豫ICP备05019403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