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亩梨园全部采用高接换优技术,以秋月梨为主,还有考密斯、丑梨等新品种,明年就开始挂果。”5月17日,杜华讲起梨树栽植滔滔不绝、如数家珍,好像在介绍自己的孩子,很自豪、很幸福。
初见杜华,一身朴素的衣裳、一双沾满泥土的布鞋、一张黝黑朴实的面庞,再加上乐呵呵的表情,你可能认为他与宁陵县葛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的身份不搭边,反而会对他“土专家”的头衔比较认可。
杜华是土生土长的宁陵人,从事果树栽植32年。通过坚持不懈地学习、摸索和实践、创新,他从一个普通农民逐步成长为果树栽培技术的行家里手,并通过“传帮带”教出一大批掌握新技术的职业农民,真正发挥“土专家”的作用,传增收技、授致富经。
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农民是主体,人才是关键。杜华自1990年自学梨树管理技术以来,一年四季不是在梨园做生产管理,就是在梨园研究病虫害防治,或者是在梨树上嫁接新品种做试验。在他眼里,每一棵梨树都是一件艺术品。
拜师学习果树管理技术、病虫害采报和防治,入行10多年后,杜华从农业技术的“门外汉”成为当地闻名的“土专家”。1997年,他创办宁陵县民营酥梨研究所和宁陵县谢花酥梨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全县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不光埋头学、带头干,还主动来到梨园地头,面对面、手把手地为梨农讲解梨树管理技术,把最先进的技术无偿传授给乡亲。截至目前,他已先后免费举办果树管理技术培训班600余期,受益人数达10万人。
学习+理论+实践,让杜华的梨树管理技术越来越出众:2000年,他参加宁陵县科技知识大比武,荣获三等奖;2001年,他被评为宁陵县首届优秀乡土人才;2002年,他被授予宁陵县劳动模范、商丘市第四届优秀青年农民等称号……
对杜华来说,“土专家”这个头衔不仅是荣誉,更是对他多年来积累的果树管理技术和实践成果的肯定与认可,也更激发了他为父老乡亲服务的热情与动力。
“现在宁陵梨发展到了瓶颈期,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是必走之路。”结合自己的调研成果,杜华坚定地说,多年来,他把所有精力投入到酥梨品种推广改良、绿色无公害梨生产、梨技术研究等课题上,日月更迭、寒来暑往,他始终不改初心,像蜜蜂一样忙碌着、奋斗着。
做给梨农看,带着梨农干。杜华推广新技术、新品种,从来都是从自家那6亩梨园先“下手”。近年来,随着酥梨价格的下滑,梨农效益下降、种植积极性低落,寻找新的发展出路迫在眉睫。2020年3月,杜华不顾家人反对,毅然把自家6亩老梨树中心干全部锯掉,通过高接换优技术将酥梨更换为新品种梨“秋月”。去年挂果算账:亩产约4000斤,每斤3.7元左右,亩均净收入1.5万元。看到杜华的新品种梨价格好、销路俏,今年已有不少梨农主动跟进,带动发展改优换良近700亩梨园。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赚钱才是硬道理。”说起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的经验,杜华一语中的。
2020年,杜华与两个同学合作,投资300多万元成立了宁陵县葛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依托河南省(酥梨)现代农业产业园和河南省农村科普示范基地项目,一期流转700亩老梨园,去年10月开始嫁接推广新品种梨。杜华介绍,平常梨树种植需4年才能挂果,但通过高接换优技术嫁接新品种,一年就可以挂果见效益。
杜华说,葛天农业科技园分三个园区,他先拿出500亩地,引进新品种、推行新模式、依靠新技术、打造高品质,与国内领先的数字化公司合作,开发“智慧种植”“数字果园”,真正增加宁陵梨的科技含量。如今,新园区建设即将启动。
付出就有回报。多年来,杜华先后被评为省、市、县劳动模范,成为省派“科技特派员”“河南省科技技术普及成果奖”获得者和市人大代表、县政协常委。
“我与梨树打了一辈子交道,今后希望能与乡亲们一起种好梨、卖好梨,助力乡村振兴。”望着长势旺盛的梨树,杜华诚恳地说。
记者手记
“土专家”是乡村的“金疙瘩”
高会鹏
杜华,只是宁陵县近百名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的一个代表。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专家人才更是产业兴旺的根基。作为典型的农业县,宁陵有传统“三宝”:酥梨、花生、白蜡杆,还有新发展的白桃、葡萄、菊花等产业。良好的农业资源创新发展,当然离不开各类乡土人才的支撑。
懂技术,善经营,能带动。这是记者采访杜华和其他乡土专家人才的切身感受。他们生活在宁陵各行各业各地,不仅有文化、懂技术、热心肠,更了解当地实情,对家乡有着深厚感情,并有传授技术、带富乡亲的强烈愿望。
“土专家”是乡村的“金疙瘩”。宁陵充分利用他们的专业优势,让乡土人才与优势产业、特色乡村精准对接,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培训和生产指导。
让人欣喜的是,宁陵为提高拔尖人才服务当地的积极性,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制度,给补助、授荣誉、重服务,更激发了他们“传帮带”的积极性、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