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社会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精工织补: 一针一线让破损衣物重焕光彩

文/图 本报融媒体记者 戚丹青    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

  张晓凤、李青云正在进行织补工作。

  扫码看视频

  《红楼梦》中“勇晴雯病补雀金裘”的故事,是许多人对于“精工织补”最早的了解。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但总有一些人坚守在传统岗位上,在一针一线、一勾一挑之中诠释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传承着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近日,记者来到步行街中段的姐妹精工织补摊点,听张晓凤、李青云姑嫂俩讲述她们用高超技术让破损衣物重焕光彩的故事。

  据张晓凤介绍,传统的织补是借助相近的材料,将破损处盖上即可,不需要对齐纹路。而精工织补则是通过抽取原来面料上的线来操作,且经纬线不能混淆,必须按照原结构进行衔接、缝合,从而达到“织旧如新”的效果。这是一项看起来神奇,但也索然无味的工作,日复一日,在一毫一厘的空间内清理、添补,只有对这个行业怀有极大耐心和热爱的人才能坚持下去。

  说起与精工织补的结缘,张晓凤说要追溯到21年前。当时她去上海打工,看到有精工织补的培训班正在招生,心灵手巧的她便报了名。在培训班中,她认真学习、勤于钻研,别人用两个月才能掌握的技巧,她一个月便学会了。回到商丘后,她和小姑子李青云便来到步行街上摆起了小摊,这一干就是21年。“我们是这条街上第一家姐妹精工织补摊,技术很受顾客认可。能用双手为大家服务,就是我们的价值所在。”李青云说。

  精工织补的原理和工艺说起来很简单,但织物的纹路各式各样,有的还有不规则的花纹,给这项工作带来了不小的难度。经过多年的练习,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布料,张晓凤和李青云都能驾轻就熟。记者采访时,二人分别拿出一件毛衣和小方格棉袄,对上面的破洞进行修补。只见她们熟练地拿出织补针和钩针,从衣物边角里挑出相同质地的长线,将破洞四周的经线连起来,再用针线来回穿梭补充纬线。“这个棉袄别看破洞不大,但修补难度很高。你看,它需要用5种颜色的线,同时使用3根织补针,才能与周围的格纹融为一体。”李青云一边修补,一边这样告诉记者。在她们的巧手下,20分钟左右,两个破洞就神奇地消失了,令记者感叹不已。

  现在经济条件好了,很多好好的衣服都被丢弃了,更不用说有破损的衣服了。那么,精工织补的意义在哪呢?张晓凤说,一些高端衣物通过精工织补,可以还原它的本来面目,成本较低,多数顾客乐于接受。还有一些客户则是为了寻求情怀,别看衣服不值钱,但它有着特殊的意义,精工织补也就有了存在的价值。在张晓凤和李青云看来,精工织补蕴含着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不仅要动手动脑子,还要不断地探索和创新,才能给老手艺带来新的力量。

商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商丘日报社和商丘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一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商丘网联系。

※ 联系电话:0370—2628098

版权所有 ©2022 商丘网 sqrb.com.com 豫ICP备05019403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