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睢县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一位耄耋老人的翰墨情缘

记者 黄业波 通讯员 甄林    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

  他收藏有《康熙字典》、清官窑印盒、清洛学书院科举试卷(现已捐献睢县博物馆)、根雕等珍品;他集书法、绘画、写作于一身,其散文、杂文、诗歌、小说、书画等作品相继在报刊、杂志发表,还出版《文静斋集》一书……如今耄耋之年的他笔耕不辍,常年与书籍、笔墨为伴。他就是睢县蓼堤镇袁庄村村民袁业春。

  现年90岁的袁业春眉目慈善,耳聪目明,声音洪亮,精神矍铄。“我有养老金,儿孙很孝顺,吃穿不愁,我们老两口身体都很健康。平常我就在家里种种菜,写写画画,过去都想不到能过上这么幸福的生活。”袁业春说。

  1934年出生的袁业春6岁开始上私学,从师私塾先生袁维新学习《四书》和绘画。11岁时进入民权龙塘(当时属睢县六区)完小就读。

  “那时农村人几乎不识字,我在村里还算有文化。13岁时我开始为袁庄村及周边马庄、魏庄村的群众写春联、梁对、婚帖、挽联等,还帮群众读信、写信。”袁业春说,没想到这一写就是70多年。

  1950年,袁业春由于能写会画,成为生产队的会计。“但我始终不忘学习,口袋里装着清《康熙字典》,虽然是古体字,但都有注释,不间断学习。”袁业春说,1957年,当时蓼堤乡马庄建立村办学校,他被聘请为民办教师。1958年夏,下班回家路上,袁业春看见麦场里有鸡挠麦秸垛会影响喂牲口现象,随手写了一篇《鸡挠麦秸垛应被禁止》新闻稿,在当时的《睢县报》上发表,从此他爱上了新闻写作。

  1978年,蓼堤中学缺少语文教师,袁业春又被聘请为教师。从教13年时间,他教的学生有500百多人,目前遍布全国各地,有20多名学生每年都去看望他。

  1988年,退休后,袁业春被聘请到蓼堤乡政府办公室工作,主要从事文书工作。2000年,离开工作岗位的他依然笔耕不辍,在接续以前爱好的同时,又开始了睢县文化的挖掘和整理、袁氏家风家训家谱编制等工作。

  2004年,他的格言入选《人生格言经典》;2005年,他的书画作品分别获全国一、二、三等奖及金奖、银奖和翰墨中国金奖;2010年,他的作品获上海世博会艺术大赛创新奖;2014年,他出版《文静斋集》一书;2017年,他成为中国书法协会会员;2021年,他的作品《湖舟缘》被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收录……

  如今,四世同堂的袁业春生活越来越惬意。“我现在也学会了用智能手机,文件、图片传输都用微信,每次和朋友联系都用视频,已换了两部手机。”袁业春说,他现在每天坚持把当天的天气情况、发生的每件事等都记在日记中,还坚持绘画和书法创作。

  “我认为,钱财是身外之物,我的作品从来没有卖过,要么物物交换,要么直接送人,至于能捐的我都会捐,其余的交给孩子处理,现在最重要的是每天能有好心情。”谈话间,袁业春朗朗笑声充斥着农家小院的每个角落……

商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商丘日报社和商丘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一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商丘网联系。

※ 联系电话:0370—2628098

版权所有 ©2022 商丘网 sqrb.com.com 豫ICP备05019403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