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一面没有送出的锦旗

——商丘日报社驻民权县伯党乡第一书记亲历的两三事

文/本报融媒体记者 常国强 图/本报融媒体记者 闫鹏亮    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

  在这里,作为一名驻村第一书记,已经度过了4个春秋寒暑,同民权县伯党乡的干部群众一起,亲身经历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全过程。

  在这里,从乡野的静谧到街头的熙攘,从田间的氤氲薄雾到农舍的袅袅炊烟,感受到人间的冷暖和生活厚重与深沉。

  在这里,更感受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伯党乡干部深入群众、扎根群众、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关心群众安危冷暖、急难愁盼,从农民群众的喜怒哀乐中检视自己的工作态度。

  在这里,更多是平凡琐碎,沟沟坎坎,还有不为人知的辛酸,它们交织在一起,共同谱写着生活的乐章,和美乡村画卷徐徐铺展……                                            ——题记

  刚入冬的豫东平原沃野千里,“风色萧萧生麦陇”,冬播的小麦为大地铺上一层绿色,在这片希望的土地上,偏居一隅的民权县伯党回族乡是个普通的小乡镇。乡域面积不大,辖9个行政村,总人口2万多人,回汉群众人口相当。虽不大,但南依睢县,东连宁陵,位于民权县城南9公里,距连霍高速公路出入口仅3公里,S213省道穿境而过,交通很便利。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中,我在这个不起眼的小乡里感受众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今天百花丛中采撷三两朵,以飨读者。

  ●故事一:

  想送锦旗的盖书记

  我所驻的翟庄村和伯南村相距很近,但和伯南的村支书盖明德并不熟络,见面只是相视一笑,客套两句,他在群众中有较高的威信,处事公道且淳朴厚道我是有所耳闻。

  记得在几个月前,和盖书记在乡里相遇,他把我拉到一边,“常书记,能帮个忙不?”不善言谈的他一直给我递烟。“我们伯南村的群众和我们村‘两委’班子商量了很久,想给咱陈书记送面锦旗。”送锦旗?见我一脸疑惑,他连忙解释:“这届乡党委班子虽然上任时间不长,但给咱办了不少实事,咱群众有一肚子感激的话要说,可不知道咋写呀。”

  唉!乡党委和政府干的这些活,不是自己分内的事吗?我心里这样想的也便脱口而出了。看盖书记悻悻离去,我感到自己有些失言。

  和盖书记再次见面,是在刚入冬的午后,在伯党乡的街上,他不由分说拉我上了他的“电毛驴”:“走,到俺地里看看。”

  出村室不远,盖书记向左一转弯就把车停了下来。在太阳的照耀下,青青的小麦沐浴在冬日暖阳中,成方的土地规整有序,一条笔直的水泥路伸向远方。“这条东西路,在我们村14里多,贯穿了5条南北路,我们村3500多亩地,现在是下地不踩泥,浇地刷卡水自出,收种机械不动手。”

  看我一脸惊诧,盖书记来了精神:“知道两年前是什么样子不?”盖书记指着脚下的土地说:“这里原本是生产路,只要一下雨,三轮车一碾就是三条沟,滑得根本走不成。这里一亩地200块钱都租不出去,现在一亩地800块钱还租不到手,明年1000块钱也打不住。”

  旁边一个面积不大白色的小屋引起我的注意,上面印着“2022年民权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盖书记拉开侧门,云智能物联网灌溉终端赫然在目:“这里配套先进嘞很!下面是深井,井口有泵。群众一刷卡,接到离自家地头最近的出水口就能浇地,在我们村,这种设备有30套。”

  这种设施被群众亲切地称为“井宝”,毕竟在中国五千年的农耕文明中,这是个划时代的产物。听了盖书记的讲解,就连感到见识过不少新鲜事物、自认为应该不落后于这个时代的我脸上也有些挂不住。

  盖书记所说的这些,是2022年民权县实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涉及伯党乡的伯西、伯东、伯南和闫庄4个行政村。项目总投资2325万元,建设规模为1.55万亩,且全部为永久基本农田,新打机井130眼;开挖疏浚沟渠9.58公里,新建桥涵9座,新修机耕路10.7公里,铺设地埋线68.4公里。项目实施后,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国家战略目标,建成田成方、林成网、旱能浇、涝能排、沟相连、路相通、农机化、科技优、旱涝保丰收的高标准农田。

  “农民最实在,这一届乡领导干得就是好,群众打心眼里感激。”盖书记的声音有些颤抖,“我们群众准备叫上腰鼓队,敲锣打鼓给乡里送面锦旗。”

  ●故事二:

  当了房东的老王

  在伯西村,村民王爱东也想给乡里送面锦旗。建筑面积1.7万多平方米的商业街已转入外墙施工、门窗安装。看着即将竣工的“新家”,他指着20米宽的大街,“咱们现在站的这个地方,就是我原来的院子”。

  王爱东的老院在一条胡同里,用“曲里拐弯”来形容最为恰当,两件事让他记忆深刻。娶儿媳的时候,婚车根本到不了家门口。在翻建房子时,一个小型的吊车从早上进胡同,到天黑才进到自家院子里,这中间扒了一个邻居的围墙,刨出了另一家邻居的大杨树。这一天折腾下来,自己的心口疼得难受,在床上躺了好几天。

  2022年6月份,当听说商业街要开工,老王有些半信半疑:这个商业街项目说了10来年了,其间连指挥部都成立了,到最后也不说这事了。这个书记才来几天,会不会也是说说罢了?其实,老王的担心并不多余。2022年5月份,当新任伯党乡党委书记不久的陈大春在大会上宣布启动商业街项目时,我也在现场,下面立即一阵窃窃私语:这可是个“硬骨头”,刚来两个月的陈书记如果这事“弄砸锅”,他在伯党可就待不下去了。

  当乡里的工作人员找到老王商量动迁时,给的条件老王还是能够接受的:房子按1∶1的面积赔付,院子按4∶1的面积赔付。整个赔付下来,一套126平方米的门面房,老王就要分5套。不用计算,有这几套房子,老王就是妥妥的百万富翁。

  从生活环境的窘迫中解脱出来,到成为临街的房东,商业街项目的实施,对周边群众来说,这是一件天大的好事。老王第一个表态:先拆我的!

  负责项目施工的伯党乡小城镇办主任白俊超告诉我,这个项目实施起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间坎坎坷坷,满是艰辛,有时面对群众的质疑,我们只有耐心做工作:“让群众接受、让群众满意,乡党委班子坚定一个信念,就是用事实说话。”

  商业街建成后,将集中伯党羊头、花生糕等商户,形成民族特色小吃美食一条街。路面铺修、雨污水管网建设、步道砖铺修、路灯安装、房屋建设等同步推进,计划今年全部完成项目建设,建成后可带动上千人就业。

  下一步,伯党乡按照“科学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有序推进”的原则,规划重点放在培育综合商业街,积极发展中心集镇,提高集镇区的聚集能力和建设水平,形成以镇带村、梯度推进、整体协同的发展格局,建立规模等级合理、布局和结构有序、相互联系、各具特色的城镇网络体系,推动城市化进程,促进城乡经济的一体化。

  在事实面前,王爱东是认可的。他的孩子都在外地,一套房子就够他和媳妇住的,问起这5套房子的用途,他笑着说,房子租出去让人家去挣钱,咱收个租金就可满意。

  “我想给咱乡的领导送面锦旗,刚给俊超一商量,他说只要你们满意,就是对我们工作最好的褒奖了。”老王憨厚一笑,“这份情,咱老百姓记下了!”

  ●故事三:

  大棚里的年轻人

  从我的驻村点翟庄村出发,上民睢大道,很快就进入康庄的地界,而不远处就是睢县界的标志牌。

  民睢大道的西侧,占地200多亩的伯党乡农业生态园颇具规模,80多个塑料大棚内生机勃勃,一派繁忙景象。31岁的梁东旭戴个眼镜,看起来像个学者,文绉绉的,但是说起种植羊肚菌却胸有成竹,如数家珍,完全颠覆了我对种地农民的印象,这是一名新生代的农民。

  “在大学里你读的是农业?”“不,学的是工商管理。”

  外边的世界很精彩,也很无奈,一个农村娃离开了生养自己的这片土地,犹如一片浮萍,很难找到归属。在外面折腾了几年后,梁东旭又回到了生于斯长于斯的这片热土。

  “菌种是我们自己培养的,要在无菌空间操作,用品相表现好的蘑菇进行组织培养,菌种成活后进行机械打碎,撒到土的表面,进行人工覆土,盖上地膜,等菌丝长满后,开始放营养包,这也是播种的最基础的一部分。”梁东旭说得太专业,“平均温度在6℃,45天就可出菇,像这样的大棚有6个,其中两个棚计划在春节前出菇。这个棚占地两亩半,能出1200到1400斤,每市斤批发价格在150元左右。”小梁一笑说,“常书记,这收成还是很可观的。”

  成规模的种植,吸引了来自东北、山东、云南、四川的客户。“特别是云南、四川等地都有种植,我们也去那里学习,但学习后要总结,结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应用高科技手段,形成自己独有的种植特色。”关于羊肚菌的未来,小梁并不担心,现在羊肚菌一般就是直接食用,速冻后出口或烘干后长期保存。“经过研究发现,它含有丙氨酸、谷氨酸等成分,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提高免疫力、抗疲劳的作用。一旦进入制药行业,其前途不可估量”。

  遇到对羊肚菌种植感兴趣的农户,小梁有个口头禅:“你们种呗,我免费服务提供技术!”

  把优秀的年轻人吸引回来,让他们成为科技领头人,成为乡村振兴的示范者、带动者。“咱乡里的领导经常过来,而他们最常说的就是有啥困难吗?有啥需要帮忙的吗?”小梁感慨地说,“这话听着亲切、暖心、得劲!”

  今年,伯党乡突出党建引领,聚集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认真谋划、科学布局,坚持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提高基层治理水平,推进乡村振兴,助力全乡“五星”支部创建的抓手。下一步该乡将不断加大产业发展步伐,进一步拉大产业链,积极引进优质新品种,大力发展特色种植,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打造特色产业,加快全乡群众致富步伐,促进村集体经济收入,群众致富,全面唱好产业发展歌、奏响乡村振兴曲。

  停留是刹那 丰碑是永恒

  在民权县伯党乡驻村的4年中,陈大春是我认识并共事的第三任乡党委书记,在工作中交集并不多。作为一名市派的第一书记,驻村对我的人生经历来说,停留是刹那,转身是天涯。在这短暂与永恒的交织中,光阴的故事如烟花般绽放,美丽却又转瞬即逝。

  面对盖书记的相托,我给他讲了我亲身经历的一个故事:翟庄村是个“气死龙王地”,群众最迫切需要灌溉机井。正巧有关部门征求驻村第一书记的意见,我就把翟庄需要灌溉机井的报告递了上去。

  常书记给咱翟庄打井的消息却不胫而走,最多的一天有三波群众来问。面对群众期盼的眼神,让我陷入了尴尬的境地,多方协调、一波三折,也是困难重重,萌生了撤回不干的想法。当这件事被陈大春书记知道后,他和翟庄的管区书记说:翟庄灌溉机井的事情再难也要想法解决。

  2022年,翟庄新增灌溉机井13眼,2023年又新增灌溉机井14眼。支部书记杨汉安激动地对我说:“常书记,这27眼机井一打,群众对你更满意了!”我专程去陈大春书记办公室表示感谢,陈书记淡然一笑:“常书记,这井是打到伯党翟庄地里了,你也做了大量工作,我们还应该感谢你呢!”

  听到对这届领导的评价,我们村的老杨头一脸不屑,说:“你们说这说那,他陈大春能把村东头的桥给修了,我才佩服他嘞!”从翟庄去伯党乡,申家沟桥是必经之路,这个老桥不但年久失修,且桥面狭窄,两辆车根本错不开,经常形成堵塞,周边群众倒也习以为常。

  今年6月份,申家沟桥被封闭施工,老杨头专门到施工现场去看,回来就嚷嚷开了:“乖乖,这桥真修了,我看里面的钢筋是真粗,修好后过坦克都没有问题!”

  说实话,盖书记找到我,想让我帮忙总结几句话,来表达对这届党委班子紧密联系人民群众、深入人民群众、真心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的感激之情。盖书记的感情是真挚的、真诚的,这也告诉我们党员干部一个真理:从群众中获得实践力量和理论智慧,根本是要站稳人民立场。只要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积极联系群众,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定会得到人民的拥护。

  “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我们的基层干部想群众之所想,忧群众之所忧,急群众之所急,踏实解决群众身边急难愁盼问题,我们就能不断通过化解民生难题开创工作新局面,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我把我的经历告诉了盖书记,坦诚地对他说:感激的话写在锦旗上,不如让群众记在心底。

  盖书记若有所思,首肯心折。

  ①现代高效农业示范田成了致富田。

  ②为脱贫户送上温暖。

  ③亮化工程方便群众出行。

  ④村民在刷卡灌溉。

  ⑤村民在菌菇大棚作业。

商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商丘日报社和商丘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一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商丘网联系。

※ 联系电话:0370—2628098

版权所有 ©2022 商丘网 sqrb.com.com 豫ICP备05019403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