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时政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沈家老宅修缮,重现商丘“八大家”之首风采

本报融媒体记者 白 鹏    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

  商丘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留下了灿若星辰的名人典故。商丘古城内外官府民宅建筑颇多,明清风格的四合院鳞次栉比。

  自明朝正德年间至清初的百余年间,归德古城人才辈出,出现过两阁老、五尚书以及10多位侍郎、御史、巡抚、总兵等高官显爵,当时盛传有“满朝文武半江西、小小归德四尚书”之说。商丘古城,至今流传着“沈宋侯,叶余刘,高杨在后头”的民谣。沈家为商丘古城“八大家”之首。

  商丘古城西北角闹龙街附近有沈鲤故居,沈家在商丘古城南门里西侧还有一处宅邸,就是位于商丘古城内娄隅首西街路北的沈家老宅,也称沈氏南园。沈家老宅由东西两座院落组成,建筑格局及房屋保存基本完好。

  2022年6月,商丘市城乡规划委员会2022年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沈家老宅历史建筑修缮方案。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指出,要把商丘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好、传承好,对有损毁可能的古院落等历史建筑要认真梳理、制订方案,优先保护修复。

  目前,沈家老宅历史建筑修缮项目正在施工阶段。沈家老宅历史建筑修缮项目立足历史现状,深入挖掘历史建筑的文化内涵,坚持按“修旧如旧”原则,统筹历史风貌,下足绣花功夫,完成对历史风貌的延续和建筑风格的传承,实现历史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关注下,商丘市名城办、市名城保护中心多次带领工作人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团队和专家,会同商丘市古城保护开发建设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现场指导施工,把握整体风貌,坚持使用旧材料、老物料,做到“修旧如旧”,留住历史痕迹和记忆。在修缮技法的选择和实施上,综合考量结构安全和历史风貌保护等因素,对修缮技术及工艺、加固措施、砖缝砌筑厚度、豫东地区传统土坯墙“里生外熟”的地方特色做法等事项进行研讨和交流,确保规划、设计、施工一张图,实现“古城风、现代味”的理想效果。规划设计人员深入考究沈家老宅沿革,持续性挖掘历史文化要素、历史故事和历史记忆点,为后续规划设计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

  商丘沈氏,出自苏州府昆山县(今江苏昆山市)。沈家为军户出身,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沈福二由昆山调归德(今商丘)隶属于归德卫,在城东南15里许邵家洼(今睢阳区沈营一带)驻扎并开荒种地。

  商丘沈氏三世单传,自四世“派始分”,至五世沈瀚“姓始著”,至七世沈鲤“家始大”,跃居商丘“八大家”之首。沈鲤时期为沈家最繁盛时期,沈鲤官至文渊阁大学士,世称“沈阁老”,相当于宰相级官员。

  沈家为什么能列商丘“八大家”之首?有人说是因为沈家出了一个最大的官,还有更重要的原因是“沈阁老”品行高洁,几百年来沈家积德行善、孝行乡里,深受百姓称赞。

  沈鲤是明朝归德府人,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理学家,一生方正刚介,为人峻洁峭直、力行古道,历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世称“沈阁老”“归德公”。

  沈鲤年老离职后,在家乡修文雅社,立社仓、设义塾,除此之外,他靠着年迈之躯、历时14年修黄河,且为之家产荡尽、家道中落。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沈鲤去世,赠封太师、谥号文端,归葬于今梁园区水池铺镇沈坟村。明神宗亲书谕祭文四篇,赞其:“乾坤正气,伊洛真儒。”

  从古城历史溯源,古城内无亲王分封,军户(卫官)在当地权势较大,土地较多,故沈家在古城内不止一处住宅。位于娄隅首西街的沈家老宅,为沈鲤的南园,端庄典雅的大门楼、布局严谨的四合院,反映了作为商丘“八大家”之首沈家的兴盛与发达。

  沈家老宅,作为商丘古城一处重要历史建筑,修缮完成后将重现明清时期商丘“八大家”之首的风采,成为展现商丘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新亮点。

商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商丘日报社和商丘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一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商丘网联系。

※ 联系电话:0370—2628098

版权所有 ©2022 商丘网 sqrb.com.com 豫ICP备05019403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